摘 要:Bachman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学测试应注重考查应试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即在特定的情景中准确使用语言顺畅交换信息的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其语言理论与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联系,思考如何将其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语言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Bachman ?语言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Lyle F. Bachman的交际测试理论开始产生影响。Bachman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一种设计好的测量工具,用于获得个体具体的行为样本。”(Lyle F. Bachman,1990)该理论注重测试学习者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是由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策略能力(更加广泛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合具体语境的心理机制构成的”(Desmond Allison,1999)。进一步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系列的成分及分支构成:组织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及语篇能力),实用能力(包括惯用语的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Desmond Allison,1999)。由此可见,交际语言测试中的交际语言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
这就将原来注重测试语言知识而逐步转向测试语言的实际使用上。Bachman认为:“总体上,语言的使用可以定义为个体在语篇中想要表达的意义的解释或创作,或者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想要表达意图的动态的和相互的协商。”(Lyle F. Bachman,1996)由此可见,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相应的语言测试并非静止的知识的考察,而是对应试者在语言测试中的交际能力的测试。这不但要求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并要求其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文化意义。
二
从这一理论的视角出发,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首先,教师需要拓宽对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认为语言能力就是词汇量的多少和语法知识的精确,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语言知识,就自然获得了语言交际能力。而宽泛的语言能力是指语言学习者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语言的使用涉及情景、语言使用者以及语篇。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合理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构成。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宽泛理解正是我们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的。
在授课方式上,交际测试理论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要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授课方式,避免单方面讲授,重视并提倡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考查时,教师需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检测,而非仅仅考察语言理论知识。Arthur Hughes认为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backwash)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有益的。“如果一场测试被认为是重要的,如果这场测试影响也较大,那么对于测试的准备就可能会支配整个教学活动。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测试的技术手段和所学课程的目的不一致,那么就可能存在有害反拨。”(Lyle F. Bachman,1996)由此可见,我们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考查就应该避免单一的语言知识的考查,而注重应用的考查,努力促进有益反拨。
由于交际测试理论强调实践,重视语言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不断使用语言、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不逊于语言知识本身。Bachman认为:“如果我们想用分数对个体的语言能力作出评价以及做出各种决策,我们必须能证明个体在语言测试中的表现和在具体语境中语言的使用相关而不是语言测试本身相关。”由此可见,交际测试理论的研究如何利用交际法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习时就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有益反拨的体现。同时,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也会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避免将语言当做纯粹的知识来教,从而尽量防止语言测试对于语言教学的有害反拨。
该理论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时,应注重整体语境的把握。Bachman认为:“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表达、解释或协商意图的过程中,创造了语篇。语篇不仅从话语或文本中产生意义,而且更重要的还从话语和文本与特定的语言使用环境的联系方式中产生意义。”(Arthur Hughes,2003)这不仅强调了语篇中字面意义还强调了与语篇相联系的特定语境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不整体把握语境语篇,而一味追求细节的准确无误,其结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语言也当做知识来学并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而忘记了语言学习最终是要用于社会交际的。比如单词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一,但光背单词还不够,背单词和语法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这就需要不断实践。如果脱离英语语境,死背单词,追求某项技能的单项突破,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其结果只能是前背后忘,即使勉强记住,由于脱离语境也不会用于实际交际。
三
这一视角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上述原理时,警惕新问题的产生。
首先,教师要防止不知不觉中滑向另一端。比如有时由于教师急于要消灭“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非常重视听说教学,不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这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技能。但是也应看到,有时候过分强调这一形式,可能会使得有些学生慢慢走向另一极端——重视听说、忽视读写,结果听说能力不见得有明显提高,读写能力却在下降。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到传统的阅读和语法教学并不妨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不是造成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罪魁祸首。交际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听说能力。传统语法是我们正确使用语言的基本保证,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益处。这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并没有好处。教师应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同时不忽视读写能力的获得,而且注意到这是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由于我们倡导交际法,提出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调课堂上师生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多开口等。这确实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似乎也符合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要求,强调双向互动。尤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师生互动,深入探讨问题,效果当然很好,不但使得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而且在讨论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但有时候一味追求形式,强调英语互动,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看似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尤其对于基础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被迫互动的效果有限。这可能会导致课堂形式上是互动了,而实际上有些学生并未真正动起来。
最后,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交际语言技能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语言技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技能是英语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英语交际水平不高的教师在英语交际教学和科研方面能有所成就。同时,交际语言的基础是双向交流,而国内的英语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我们的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与英语为本族语的人随时进行交流,我们就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技能,课堂上加强和学生的语言交流有助于弥补上述不足。
Bachman交际理论是一项强调语言使用和语言实践的研究,这正如Peter S. Green所认为的:“语言交际深深地根植于互动(如书面语和口语交际)。语言交际与非语言现实相联系,语言交际的目的是从非语言现实中派生的。它主要侧重于意义。它受社会制约。它必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共享知识、观念和期望。它在不同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它是‘实时进行的(尤其是口语交际,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衡量交际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在于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接收。”(Peter S. Green,198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交际语言强调语言能力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信息的有效传播和接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重视语言应用,在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
多年来,英语教学面临一定的争议,如教学效率上被指责为“废时低效”,教学效果上,表现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被指责为“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上述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倡改革,强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在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最终能达到熟练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联想到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和启示。由此可见,我们需要认真研究Bachman语言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语言实践,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Hughes Arthur.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Seco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 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Bachman,Lyle F.,Adrian S. 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Allison,Desmond.Language Testing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9.
[5] Green,Peter S.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A Resource Handbook for Teacher Trainers[M].Strasbourg:Council for Cultural Co-operation,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