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脚下的文明——《圣经》中的“旅行”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安徽文学·下半月 热度: 12303
刘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脚下的文明
——《圣经》中的“旅行”研究

  刘莉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圣经》作为希伯来文化的代表,自始至终贯穿着旅行这一主题。《圣经》中的旅行可分为身体之旅和精神之旅,体现了对人性和神性的追寻。正是这些旅行文化影响了当时希伯来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我认知以及民族身份与文化构建,进而形成如今影响全世界的希伯来文明。

  关键词:《圣经》旅行文化身体身份

  通讯作者:本文刘莉,联系方式:luckydddd@163.com,1046406284@qq.com

  “离散”(diaspora)是希伯来文化永恒的主题。《圣经》作为希伯来文化的代表,自始至终贯穿着旅行的主题。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圣经》中旅行的探究极少见之。本文将从身体之旅和精神之旅两个方面对《圣经》中的旅行进行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分析,从而探讨在这部西方圣典中,旅行是如何影响当时希伯来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我认知以及民族身份与文化构建,进而形成如今影响全世界的希伯来文明。

一、《圣经》中的身体之旅

(一)亚伯拉罕的族裔之旅

  《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在神的指引下离开了本族,从哈兰前往迦南地。亚伯拉罕一路经过了迦南、示剑、伯特利并渐渐迁往南地,后因饥荒去到埃及,之后定居在希伯仑的幔利。旅行的出发不仅是与一个地点的分离,更是与原文化的分离。亚伯拉罕旅行的出发点是与“本地、本族、父家”的分离。可他为什么要离开本族人呢?《圣经》上说是因为上帝耶和华的吩咐。可上帝为什么选择亚伯拉罕而不是其他人呢?事实上,与其说是上帝选择了亚伯拉罕,倒不如说是亚伯拉罕选择了上帝。当时,希伯来人还处在多神信仰的阶段,自然崇拜、偶像崇拜十分普遍。根据《米德拉西》的传说,亚伯拉罕之父崇拜各种偶像,家中供奉了许多泥塑偶像,“但亚伯拉罕很小就对偶像的神力感到怀疑,他觉得世上必有一位全能独一的神灵——上帝,在冥冥之中安排一切,此后亚伯拉罕便只信奉上帝”。由此可见,亚伯拉罕的旅行并不只是将崇拜偶像的族人抛在了身后,更将异教和偶像本身抛在了身后。此次迁徙给犹太民族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与异教思想的彻底决裂。

  在旅程中,亚伯拉罕一路为上帝修筑神坛,自己的信仰之坛也逐步建成,并最终以割礼的形式与神达成永久的约定。作为全能之神耶和华的子民,割礼便是亚伯拉罕以及后来整个以色列民族的身份标识。

  (二)女性怀孕的身体之旅

  身体旅行还可以指身体从一个状态发展到另一个状态。女性怀孕生子的过程便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旅行的起点是摆脱不孕的身体状态,终点是怀孕生子,其过程不只是怀胎十月的时间跨度,更是女性价值的体现及其身份地位的转变。对怀孕的不同认识也体现出人们对人类的自我思考和认识。

  《圣经》中对女性怀孕生子的描述十分普遍,女性怀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来看,以色列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邻国的欺压、战争、饥荒、瘟疫,这一切使生命显得极为脆弱,作为一个漂泊的民族,民族的繁荣壮大显得更加困难而重要。怀孕生子便成为女性艰巨的使命,是让人类的血液得以延续、使人的生命继续旅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圣经》中所体现的对怀孕生子的态度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在亚当夏娃堕落之时,怀孕生子是上帝对女性的诅咒,是女性所要承担的背叛上帝的惩罚。可从后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出怀孕生子成为了上帝对人类最大的祝福,如撒拉年老受孕、玛利亚童贞受孕等。怀孕生子这一意象在《圣经》中似乎有着矛盾的含义。而这种矛盾含义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关于人类出生的自我认识的矛盾心理,即人们一方面相信人始于上帝的创造,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人实际上产生于男女性交这一事实。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心理,人们日益形成了一种比较折中的观念,将怀孕生子看成是一项神授使命,是由上帝的意念控制,人的身体来实施的造人任务。因而,怀孕生子也是人与神合作而构建人神和谐关系的体现。怀孕生子就好像一场洗礼,将人类的原罪洗涤干净,使人们(尤其是女人)从罪人的身份提升为上帝的宠儿。

二、《圣经》中的精神之旅

(一)亚当夏娃的堕落之旅

  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万物的等级顺序。宇宙中的等级从高到低可表示为:上帝——天使——亚当——夏娃——动物——植物——矿物。在这一等级中,夏娃与神的关系最远,与动物的关系最近,因此她身体里的人性要超出神性,这或许也是她更容易受蛇诱惑的原因之一。蛇的引诱只不过唤起了她被压抑的人性。当她听说知识树上的果子能使人变得和神一样后,她便发现那果子很“悦人眼目”。果子变得悦人眼目,是因为它不仅是知识的代表,更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代表。夏娃对果子的喜爱便成为

  其想要和上帝平起平坐,想要做自己的主宰,想要获得人性的自由的心理体现。亚当夏娃的堕落之旅可算是人类第一次的探寻之旅,他们追寻的不仅是知识树上悦目的果子和分辨善恶的知识,更是自由和人性。

  《圣经》中像亚当和夏娃一样,对上帝的权威进行挑战,从而追寻自我和人性的精神旅行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该隐杀弟表达了对上帝的不满和愤怒;建造巴别塔是人们自由意志的体现;罗得之妻转身变盐柱也是对上帝的违背和自我意志的体现。这些精神之旅的起点都是对权威的背离,终点都是获得了自我的体现。

  (二)耶稣的时空之旅

  

  图一 基督的旅程①

  弗莱将基督的旅途用图一表示。在天堂,圣父通过使玛利亚神奇受孕的方式道成肉身,以圣子基督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世界。通过十字架上的受难,为人类赎原罪(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之罪),并下降至地狱。死亡是地狱世界强大的毁灭力,人人都畏而远之。但未经地狱的磨炼,将永远无法获得关于地狱、关于死亡的知识和体验,因此即便是神也不能称之为全能全知的神。所以在古代苏美尔神话里,天地女王印娜娜(Innana)就愿意放弃她在天地的尊荣而开始她的地狱之旅,为的就是想要获得关于地狱的知识。基督下到地狱后也获得了关于地狱的知识,并最终征服了这一魔怪世界,复活回到地面,以圣灵的形式重返天堂。通过天堂——地狱之旅,基督获得了知识,战胜了死亡,使圣父、圣子、圣灵达到了统一,使上帝的全知全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另一方面,地狱的魔怪世界也是人们内心黑暗部分的象征。堕落的物质世界就好比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越向上的上层世界越是理性与秩序的象征;而越向下的世界越象征了感性、欲望等被压抑的人性。因此,基督的天堂——地狱之旅也可以说是一次探索自我,全面认识自我,并最终战胜自我回归理性的旅行。基督的精神之旅体现了其对知识和神性的追寻,更体现了以色列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上帝的坚定信仰。

  《圣经》中关于旅行的描述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旅行构成了希伯来人民的历史;正是在这些旅行中,希伯来人民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信仰、观念和认知。

三、旅行对希伯来文化的影响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首先,旅行对一神信仰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色列人民正是在族长亚伯拉罕所带领的旅行中萌生出对上帝的信仰,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旅行中正式确立了对上帝的一神信仰,并在耶稣·基督带领门徒的旅行中使一神信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次,《圣经》中所体现的精神之旅探寻真理的哲学本质,使得崇尚知识和精神成为希伯来文明的一大特征。这正是犹太民族能产生出像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卡夫卡等影响全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和文学家的原因之一。最后,《圣经》中的精神旅行体现出以色列人民对神人关系的深入思考。这使他们在对上帝坚定信仰的同时,不忘追求自我及人性。因此,在希伯来文化中,很早便萌发出人文主义思想。

  《圣经》中旅行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早期作为游牧民族的希伯来人民来说,正是旅行使得游牧生活变得可能,是社会生活(部族生活)得以延续的途径。(2)旅行中的人们更容易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而增强部落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部落和民族的发展。例如,亚伯拉罕对其侄儿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兄弟)。”这正体现了亚伯拉罕家族的团结精神。(3)旅行有助于自我身份的构建。希伯来人民在其旅行的过程中将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定位为“上帝的子民”。正是因为坚信自己是全能唯一的上帝的子民,希伯来人民才能够将生活的困苦看成是上帝的考验,并满心希望地期待着上帝的恩典。(4)希伯来人民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旅行史,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迁移和流散。但旅行也正是希伯来文明得以形成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圣经》历来被看成是反映人类早期生活和思想的“文化母本”,是日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的种子。从宗教信仰、伦理思想,到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其影响之广几乎遍及全世界。旅行对希伯来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我认知以及民族身份与文化的构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希伯来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不断的迁移和流散,希伯来文化、传统、信念不但没有流失,反而由于身体的旅行使得文化传统也进行了旅行,希伯来文明已经旅行到了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注释

  ①图引自: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7.

  参考文献

  [1]徐新.人类文明系列:走进希伯来文明[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圣经[M].南京:爱德华印刷有限公司,1998.

  [3]张朝柯.圣经与希伯来民间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朱维之.希伯来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诺斯诺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Wolkstein,Diane&Samuel Noah Kramer.Inanna,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Her Stories and Hymns from Sumer[M].New York:Harper&Row,198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