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散文诗的文体观及文体特征
余娉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中国当代散文诗的文体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散文诗发展现状,得出散文诗是独立文体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散文、诗歌和散文诗三类文体各自的特点,论述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只有明确了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散文诗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当代散文诗文体论文体特征
中国散文诗与白话新诗、现代小说一同产生于“五四”时期,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却相距甚远。就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使用的各类文学史教材,几乎看不到对散文诗专章、专节的论述,而唯一能被提到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文学史编者基本都回避了对中国散文诗的介绍,不过这并不能充分说明散文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只能说明在当前社会散文诗受到的关注较少,是个寂寞的文体。为了改变散文诗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且喜爱散文诗这一文体,对中国当代散文诗发展现状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一、中国当代散文诗文体观
什么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到底该归属于诗歌,还是归属于散文,或者是一种独立文体呢?这类问题自散文诗产生就伴随至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散文诗为:“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它的形式短小灵活。”[1]
《文艺创作知识词典》认为散文诗是“兼有诗歌和抒情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情感浓重,节奏鲜明,有诗的意境;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有韵,可无韵,可韵散相间。结构上像诗,有一定的跳跃性,但又像散文,有词、句、段过度。语言隽永,形式灵活,内容浓缩,耐人寻味,抒情色彩十分强烈”。[2]
从工具书中查找的“散文诗”定义,我们发现编者只是从“散文”和“诗”嫁接的杂交品种,具有诗歌和散文的特性的特点方面进行归纳,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散文诗文体的属性。
还有一大部分人根据“散文诗”的名字,片面地把它的文体归为“散文”或“诗”。这种看法失公正,甚至有些断章取义,不过却成为了当代读者中一部分人的共识,这也间接导致散文诗读者群的流失,是造成散文诗的尴尬处境的重要原因。散文诗发展至今,也许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越发达,社会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眼界越开阔,学界中更多的人不愿意追究“散文诗”到底应该归属于“散文”或“诗”,而愿意把其看成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列的一种文体。
柯蓝在《诗刊》中提到:“散文诗是介乎散文与新诗之间,是二者的结合,但更靠近和接近诗。不同的是散文诗更自由更突破限制,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这是散文诗区别新诗的地方。至于与散文的区别,唯一的标志是浓郁的诗的意境和短小。”[3]
王幅明在《美丽的混血儿——散文诗的技巧》中认为:“散文诗很像一个美丽的混血儿。它有着诗与散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血缘关系。但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它有着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告: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4]王先生对散文诗文体精妙传神的比喻,是散文诗历史上的第一次。作者还把散文诗形象地比喻为:诗歌和散文这对父母生产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无论散文诗长得像“父亲”或“母亲”,它都是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编者还提到:“散文诗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属于诗的……但是,散文诗同诗之母体派生出的其他品种如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又有很大的区别……保留了母体中的有益成分,又从诗体之外——散文中吸收了有益养料,并使二者重新结合铸造出一种文体——散文诗。”[4]
黄永健认为:“散文诗是以现代人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在情感驱动自然语流而外化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诗性文本。”[5]这个对散文诗的名词解释,较之前人更为精练,也更富理论色彩。且不论这个定义下得是否完美,但作者的这种尝试精神和把散文诗定义为一种全新的文本是值得肯定的。
散文诗作者和评论者在强调散文诗具有诗性或者散文性特征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散文诗
应该作为独立的文体挺立于文坛。
散文诗自五四运动后,从沈尹默《月夜》《三弦》的发端之作到里程碑式的《野草》;再到20世纪50年代柯蓝《早霞短笛》、郭风《叶笛集》为代表的清新之作;现如今遍布报纸、杂志、期刊、网络等媒体的风格各异的散文诗作品。“散文诗”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低谷和高潮,这每一步踏实的脚印涵盖了众多散文诗创作者、研究者的心血,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散文诗”这种特殊文体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是散文诗获得全面发展的全新时期。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诗的发展速度还相对缓慢,特别表现在理论贡献上,1987年市面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的世界》(王光明著),之后一批散文诗理论书籍相继出版。我们一方面赞叹散文诗理论的突破,另一方面发现这些理论书中有关散文诗文体归属的争论尤其激烈,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只有把散文诗定位为独立文体才有助于它的成长,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散文诗的独特魅力,因此,为了保护和促进散文诗在当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为散文诗正名,将其归纳为独立的文体。
二、中国当代散文诗文体特征
通过前文对散文诗独立文体的界定,我们再来细看散文诗在当代文学的环境下的文体特征是什么?只要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写过现代新诗和散文的作者,普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散文诗不好作。著名的诗歌批评家谢冕曾在《散文诗》中说:“散文诗并不易作……因为散文诗扬弃了诗的外壳而保留了诗的内核,‘非诗’的因素无所掩饰,也无可遁逃。在散文的形式下,而要保留并加强诗的固有的东西,难度自然很大。”[6]谢先生从散文诗的本质特征入手,认为在散文的外壳下写出诗性的文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有另一类学者,如余光中认为散文诗是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它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7]余先生无论在诗歌上的造诣,还是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对散文诗文体进行批判,但从他的言语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散文诗不好作的结论。那这些文学创作者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散文诗难作是因为许多人对散文诗文体特征没有准确的定位,因此我们只有在圈定散文诗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确立散文诗的文体特征,使其区别于散文和诗歌。
为了找出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我们在此选取散文、诗歌、散文诗各一篇进行对比分析。
散文:
满目波涛接天而下,扑来潮湿的风和钢蓝色的海腥味;海鸥的哇哇声从梦里惊逃而出,一道道弧音最终没入寂静。老海满身皱纹,默想往日的灾难和织网女人,它的背脊已长出木耳那倾听着千年沉默的巨耳——几片咬住水平线的白帆。
涨潮啦,千万匹阳光前仆后继地登陆,用粉身碎骨欢庆岸的夜深。
大海老是及时地来看你。
大海能使人变得简单。在这里,所有的堕落之举一无所用。只要你把大海静静看上几分钟,一切功名也立刻无谓和多余。海的蓝色漠视你的楚楚衣冠,漠视你的名片和深奥格言。永远的沙岸让你脱去身外之物,把你还原成一个或胖或瘦或笨或巧的肢体,还原成来自父母的赤子,一个原始的人。
——节选自韩少功《海念》
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节选自海子《海子诗集》
散文诗:
我又来到海滨了,亲吻着蔚蓝色的海。
这是北方的海岸,烟台山迷人的夏天。我坐在花间的岩石上,贪婪地读着沧海——展示在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朦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敞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节选自刘再复《独语天涯·读沧海》
为了回避有争议的个案,以上节选的三个例文都是中国当代文坛各类文体中公认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这三类文体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找出散文诗的文体特点:
(一)形式自由
对比例文,一目了然,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和散文相同:不分行、不分节、不押韵,以自由的长短句成文,这是散文诗与新诗最重要的区别。冰心谈到散文诗的创作时说过:“脑子里有一点诗意却又懒得去找诗的格律,就赶紧用散文写出来,于是就成了散文诗。”且不论她对散文诗的定义准确与否,却形象地揭示了散文诗在外在形式上受到的束缚小于诗歌,这也为散文诗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创作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二)“诗的内核”
1.诗歌与散文诗比较
散文诗在形式上是自由的,但内质却是诗性的。邹岳汉在《试论当代中国(大陆)散文诗的发展趋势及其美学特征》一文中曾说散文诗具有“诗的神韵”。诗歌创作上,一般都采用虚写,语言要求简约、凝练,语言表达上一般都是有跳跃性的,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技巧上多用象征、比喻、拟人、暗示等手法,情感真
挚。
用上述原则检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读沧海》,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们没有就海论海,而是从“海”这一具体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海子“面朝大海”,追寻的是心里的幸福感,哪怕如村野山民般“劈柴、喂马”“关心粮食和蔬菜”,只要获得内心的充实就是幸福,就是人生的“春暖花开”;刘再复则把普通的大海延伸为“沧海”,和读者一起领略他心中的沧海桑田。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歌和散文诗在语言、意象塑造等创作手法的运用上有明显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相似的,而这也是一直以来散文诗与诗歌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再细细品味这两篇作品,我们注意到散文诗与新诗虽然在内容上有共通性,但还是有一点细微的区别,即:散文诗的情感容量更大。
诗歌与散文诗抒发的都是人对社会和人生的主观感受,情感的导向是个人化的。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同样写大海,前者在分节、分行的形式,跳跃的语言文字这一特定形式制约下,所爆发情感的流量有限,如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递的情感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散文诗《读沧海》,读者可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由海引发的“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这种更为复杂的情感或情绪,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更丰富、直观。因此在体现作品情感容量上散文诗较之诗歌有明显优势。
2.散文诗与散文比较
邹岳汉还认为:“只有强调散文诗与诗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在艺术技巧上整体的同一性,才能从根本上将散文诗与一般的抒情散文、寓言小品区别开来。”这也告诉我们,散文诗具有的“诗的内核”是与非诗歌文体的最大区别。这里我们以散文为例,与散文诗做对比分析。
《海念》是韩少功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他在创作上坚持“文如其人”的理念,所以这篇散文借“海”的意象批判了当代社会中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他把大海比作净化人性虚伪、人心浮躁、盲目追求功利的“智者”,以唤醒走向迷途人们的良心。《读沧海》这篇散文诗发表于1984年,是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诗人告别过去非人、压抑岁月,进入新时期获得思想解放的激情之作。作者把在烟台见到的北方的海,比喻为一本蓝色封面的书,一本“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随着书页的翻开,作者带我们一起“读沧海”。
两篇作品都是从人们肉眼所见的海的状态入手,散文《海念》用叙述的语言为读者塑造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面像,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读沧海》用诗意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天马行空般地联想了众多意象,如从湛蓝的海面联想到“安徒生的童话”再到精卫填海的典故、徐悲鸿的骏马图等等。显而易见,两部作品给读者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叙述的语言下内含的情感虽然激烈,但在漫谈文字下让人感觉不到行文的紧凑和内在的韵律;而《读沧海》在抒情的文笔下,让读者也随着“海的波动”而波动着,作品具有的内在韵律感更鲜明,换句话说,该作品是始终贯穿着诗性思维的。因此散文和散文诗的最大区别在“诗的内核”。
因此,散文诗具有“诗的内核”或者“诗的灵魂”,但它比诗歌有更大的抒情空间,比散文更有“诗性”韵律,内在结构也更紧凑。
(三)篇幅长短自由
许多散文诗创作者和评论家都认为散文诗在篇幅要求上要短小精悍。比如柯蓝一直是这个理论的倡导者,并且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身体力行:“从形式上说,小巧玲珑,从内容上说以小见大。牢固的使散文诗保持自己的特色。短小应是散文诗区别于一般散文的一个重要标志。”[8]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固然有长篇散文诗存在,但是散文诗仍应以短小为文体特征。比如邹岳汉说:“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这是它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短小是一种美,短的一、二句算作一章。一般三、五百字,长的几千字。偶尔也有长达万字的。但从整体看,散文诗属于微型文学样式。”而王幅明认为:“正像诗的分节一样,长篇散文诗也都分章分节,每一节散文诗相对独立,仍不失短小精练的特征。”[13]这三位散文诗研究者一致认可短小精悍是散文诗的文体特征之一。同时后两位还承认长篇散文诗的存在,不过还是可以揣测出,他们倾向于认为散文诗的创作应该是短小的,长篇散文诗不过是“偶尔”出现。
再回到例文,如果用柯蓝对散文诗的标准衡量《读沧海》,它明显是不合格的;若称《读沧海》不是散文诗,恐怕一部分人又觉得不合适,所以硬性地以篇幅的短小精悍作为散文诗的判断标准是不准确的。在笔者眼中《读沧海》是一篇完美的散文诗,刘再复很好地融合了诗歌和散文文体的优点,在相对自由的形式下,作者用富有激情的笔调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给我们展现了“沧海”的厚重,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过去悲苦岁月中经受的心灵的炼狱,以及重获幸福的喜悦以及美的体验。
当散文诗作为独立的文体,它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征,把其篇幅特征圈定为短小精悍,是否有助于散文诗的发展?
我们认为,这并不能使散文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众多散文诗理论研究者认为散文诗应以“短小”为其文体特征的根本原因是,长篇散文诗对创作者创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使文章从头至尾保证“诗的灵魂”,而不是单纯地凑字数,不论长篇散文诗分节与否,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所以至今虽然有许多人尝试写长篇散文诗,但是能见到的精品却不多。而当散文诗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后,将便于更多的人掌握散文诗的写作技巧,也方便生活在快节奏下人们的阅读。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世界文学上的散文诗精品,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纪伯伦的《先知》都是长篇散文诗,难道要否认他们不是散
文诗?因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宽容审视散文诗,赋予其短小精悍的特性,也给予其长篇散文诗合理的地位。
早在鲁迅先生出版我国第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时,他曾表示这些作品都是他的“小感触”,但是不论他对主题的挖掘,还是篇幅长短上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小”;而当代散文诗的代表人物柯蓝和郭风,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散文诗则被称为“短笛”和“叶笛”,从篇幅上来看基本是“短小精练”的,而在题材的挖掘、主题的开拓却陷入了“小”的圈子。20世纪80年代后,散文诗在主题反映生活的深广度、篇幅等方面,可以发现长篇散文诗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散文诗创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因此,片面强调散文诗必须具有“短小”特征是不确切的,不严格限制散文诗篇幅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综上,通过三类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我们从一般意义上大致区分了他们各自的特点,明确分析并得出了散文诗作为独立文体具有不分行、不分节、不押韵、以自由的长短句成文的形式,在篇幅上不必强制规范散文诗的长短,在内质上具有诗性的灵魂的显著特征。
三、结论
散文诗的文体论历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此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将成为中国散文诗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散文诗特别是新时期发展现状,得出自己的认识:散文诗是独立的文体。并通过比较分析散文、诗歌和散文诗三类文体各自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总结了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只有规范了散文诗的形式才能使散文诗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散文诗这种“老文体”。著名散文诗家耿林莽先生说过:“散文诗创作关键在内容。振兴散文诗,需从充实、变革内容入手。”这提醒了我们,在明确散文诗外在形式特征后,再着眼于作品内容的丰满,这是每一个散文诗创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87.
[2]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词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74.
[3]柯蓝.散文诗漫话[J].诗刊,1980,12(7):14.
[4]王幅明.美丽的混血儿——散文诗的技巧[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10-13.
[5]黄永健.中国散文诗研究[M].北京:人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38.
[6]王光明.散文诗的世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30.
[7]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80.
[8]柯蓝.黎明散文诗丛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