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一个时代和疾病造就的自然诗人
赵莉莉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摘要:济慈,一个在英国19世纪早期有着突出贡献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和书信中都透露着他对自然的关爱与赞美。本文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及济慈个人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他关爱自然、赞美自然的原因。
关键词:济慈自然原因
生命仅维持了短短的26年的约翰·济慈却经历了近代欧洲发展史上一段富于伟大思想且有些悲天悯人的时期。虽然他的创作生涯仅有6年,他的诗歌却呈现出卓越的自然关怀和美的艺术魅力。纵观济慈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是当时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时代危机的现实和其个人生活的悲苦经历促成了他的自然关注。
一、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
济慈所处的浪漫主义时代是一个崇尚自然的时代。浪漫主义运动鼓励一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评价,有机整体的自然规则是它最鲜明的特征。浪漫主义自然观是以18世纪工业革命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为背景的,反映了浪漫主义诗人对工业文明和科学的厌恶,对城市工业和庸俗生活的诅咒。浪漫主义诗人大都崇尚自然,尤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浪漫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世界精神的根基性缺失和意义本源的匮乏,他们否认革命暴力形式的无济于事,拒不认同工业革命那冷冰冰的工具理性,因而必须要为人类生存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以感性、艺术和审美的标准代替科技理性的标准,以诗歌的原则来占据政治话语。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这样写道:“英国浪漫主义的特殊重要性半因它的环境,半因它的表现。论环境,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主义诗人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于诗,作品表写出空前的尖锐性。”他们特别把大自然的美好与科技带来的恶果,城市商业习俗与乡村淳朴风俗加以对照。他们讴歌大自然,有机整体自然观代表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正如雷体沛《西方文学的人文印象》中所说,他们“在对现代工业文明产生厌恶之余,从对大自然的歌颂中寻求慰藉,追求心灵与大自然的交融,重新寻找与建立人与自然亲近的和谐关系”。二、时代危机的现实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工业革命并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期,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它迅速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跨越,大大促进了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使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然而,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能源、资源、人口、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而且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张性又引发了战争和殖民问题、全球战略问题以及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存和环境问题。这一切都值得当代人进行深刻反思。(一)能源有限和过度开发
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以煤炭的开采和供应为基本条件的,使“黑色黄金”煤炭成为工业生产中的基础能源和战略性物资。煤炭虽然可以取代有机物能源大大提高效率,但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地下储量是有限的。而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不仅加速了自然生态的破坏,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平衡,而且残忍地剥夺了他人及后代公平利用资源、能源的权利。大量煤炭的使用也使得英国的上空弥漫着灰色的尘雾,形成了伦敦城上空的“伦敦雾”。原来的森林被砍伐,覆盖着美丽花草的田野随着工业机械的开进而被铲除、而荒芜。隆隆的火车和机器的马达声破坏了乡村的宁静。
人居环境的恶化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就近排放到河流或湖泊里,造成了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水生生物和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由于当时没有处理废水的净化设施,也没有良好的城市排污系统,许多昔日清澈的河流迅速沦为排污渠和臭水沟。因此,恩格斯这样描述了艾尔克河:“这条河……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竟成了“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同时,煤炭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气污染。工厂的排放物充斥着城市上空,不见天日。笼罩其中的城市居民和各类生物深受其害,传染病不断蔓延,许多动植物逐渐销声匿迹。恩格斯描述道:“(伦敦)呼吸和燃烧所产生的碳酸气……都滞留在房屋之间,住在这些房子里面的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结果身体和精神都萎靡不振,生活力减弱。因此,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比农村)多得多。”
(二)和谐破坏和诗意丧失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是主导产业,人类生活更直接地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诗意地栖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始终依托和向往着这种“诗意地栖息”。但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废水、
废气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以往那种清泉溪流、鸟鸣山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自然图景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恶臭的排水沟、堆积如山的垃圾站。伦敦上空没有了蓝天白云和袅袅炊烟,只有弥漫于城市中无孔不入的烟尘和经久不散的浓雾。这样的景象无论如何不能不让山水诗人感到辛酸和失落,因为在这里再也没有了自然美、和谐美,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工业革命所导致的对人的压迫和对大自然的破坏引起了济慈的反感,使得他更向往大自然,更愿意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三、个人生活的悲苦经历
济慈正是出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之后,母亲也因生活所迫出逃流亡,后又因病离开人世,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他的小弟弟托马斯也因病去世,年轻的济慈在照料弟弟的过程中不幸染上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病。从此,他遭受着病痛折磨和家境贫寒的双重负担。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咯血,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济慈更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能呼吸到对肺部有利的温暖清新的空气,济慈在1820年7月听从医生的建议去了意大利罗马的海边。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这些经历以及其肺痨的病痛都影响着济慈的人生观。另外,济慈的爱情也是苦涩的。他曾经对乔治亚娜情有独钟,但是,家庭的变故让他对现实抱有强烈的戒心,过于强调精神恋爱使得他与乔治亚娜擦肩而过。济慈对布劳恩的爱情虽然非常强烈,但他脆弱、敏感、多疑的性格以及他每况愈下的身体注定了又是一次爱情悲剧。此外,作为诗人的济慈,在1816年发表了第一首长诗《恩底米翁》后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保守势力对他作品中表达的民主思想的冷嘲热讽和恶意攻击。对济慈来说,生活是痛苦的,命运是残酷的,但是他并没有被厄运所压垮,在他给赫西的信中说:“天才诗人不能靠法律和教条来抚养,只能靠自身的感觉和留意成熟起来,达到一种自我拯救。”贫困和疾病造成了他命运的悲惨,但同时也培养了济慈异常敏锐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贫困和疾病阻止了济慈在现实世界里创造他生命的价值,但也是它们成就了他在艺术殿堂里的辉煌。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理形成尖锐的矛盾。但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Hudson,William Henry.Studies in Interpretation:Keats-Clough Matthew Arnold [M].New York:G.P.Putnam’s Sons, 1896.
[2]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
[3]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雷体沛.西方文学的人文印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5]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7]约翰·济慈.济慈书信选[M].王昕若,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