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文笔隽永?这是同学们行文期望达到的境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文字、句式、修辞等几个方面来润色我们的文章。首先,努力追求炼字,即多运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词语,运用贴切的书面词语会使句子别致文雅;其次,努力实践炼句,使得文章句式灵活,整句、散句交错使用,长句、短句交叉使用,句式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同时巧妙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典故,会增添文章的文学性,有意识地点缀经典名句不仅能装点语言,更能充实内容;最后,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的灵动、形象等效果就会顺势取得。(特约教师:辽宁省鞍山市第六中学 何翠)
文章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给人一种正能量,一种向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语言的美,给语言“美容”。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无论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学生,都极为喜爱。他就注重语言,他曾经说过,文章的语言不可轻视,没有语言一塌糊涂的,文章会成为好文章。而他自己,更是用自己的文章,做了写作者的楷模。
他的语言,清新,自然,如一条白亮的水流,自然地流淌。
他的语言,洁净,优美,如草地上的蒲公英,幽雅地摇曳着。
他的《葡萄月令》,简直就是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
其文之美,首在语言
汪曾祺老人语言的美,是写作界所公认的。他的语言没有什么繁难的,没有什么晦涩的,用极为平常的语言,几乎是口语表情达意。而且,作者的语句不长,几乎都是短句,可在短句里,不时地插入长句,这样就让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乐音。
白描手法,简练多变
汪曾祺老人的文字美,还在于白描手法的运用。这点,是他的古文底子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明代小品文作家,都极善于捕捉事物情态,以及样子,然后用一支素笔,不加色彩地勾勒事物的情状,这要求作者要有极深厚的艺术功力,包括观察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明代的张岱,在他的《湖心亭看雪》中,就运用了这样的笔法: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篇文章很短,但是,由于白描手法运用极妙,因此,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给人一种优美清新的意境,让人读了,好像置身其中。
一支淡笔,风俗优美
作者的文字优美,还在于他的笔下的优美人情风俗。作者家住高邮,年轻离家,漂泊四方,老来回忆当年,有同学,有亲人,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有各种好玩的事情,信手拈来,加以描摹,让人读了格外亲切。
他写故乡舂粉子的情景,如在目前:
舂粉子。有位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王文华摘自《少男少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