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想拥有一点佛性吗

时间:2011/1/22 作者: 谢天谢地 热度: 80249
                      你想拥有一点佛性吗

       考察佛的奥秘,可以看出,佛是人的觉悟者。没有人,又有谁去知道佛呢?当然,觉悟有高有低,觉悟最高者为佛,佛祖释迦摩尼不就是人修炼而成的吗?觉悟最高者,有生者和死者之分。死者中最高者,得到了永生,是后世膜拜的对象,修寺建庙,香火不断,超度着众多迷途中的众生;生者中最高者,成为活佛,引导众生迷途知返,从今生的痛苦中得到解脱。看来,佛,对于人是有用的,特别是在人痛苦的时候,可以减轻人的精神压力,及时从痛苦中走出。人还是需要有一些佛性的。

        作为人,生在世间,多多少少需要有一些佛性的,否则,遇到坎坷就会走不出来,或者加重痛苦。要有佛性,先要觉,后要悟。觉,就是觉察认识世间万物的规律,特别是人的特性,即人性,要仔细的觉察到它的具体规律体现在什么地方。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有宏远而灵活的眼光,否则就会很茫然。觉,先从自己开始,叫自觉。就是自己先要看清自己。这世界当中,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如果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怎么生存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怨天尤人,遇到春风得意的情况也不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能够去掉我执,面对现实。这样,人就有了所谓的定力和高远的见识,在生活的风浪中就会平稳得多,自在得多,免去了一大半的苦痛。然后,再看破世间的真相,这也有一定的难度。世间的万物都在动,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要承认和面对。有了这个想法,就有了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就不要想着什么事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那是绝对难以做到的。有的人,要做某件事情,过于执着,实现不了,就痛苦不堪,或者用折磨他人的方式去应对,这是不明智也不灵活的做法。比如善恶,是一对矛盾,只不过是哪一方的力量大一些,哪一方就占了上风,但不是永远的,它们之间相互转化,永不停息。而我们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力量而已。审时度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缘而定,从容不迫,方能适合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要辩证的思考,辩证的生存。适合自己的,又是适合规律的,才是最好的人生。当然,如果不如意,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坦然面对,不可闹情绪折磨自己,也不可耍手段伤害别人。

       悟性强的人,不但能把世间的时间和空间都看透,而且能有效的把握人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然后顺应规律行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对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的人生八苦,能够及时的勘破,及时应对,拿得起,放得下,及时随缘,及时自在,人就基本上成了活佛了。那么,如何做到呢?

        对于生,生成什么样,我们自己是无法控制和干预的,我们只能面对。如你生而残疾,或天赋不佳,你也没有办法重新改变自己的先天遗传的素质,那就在这个基础上,好好活着,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不如人,也不要哭闹,苦恼得死去活来。面对自己,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应该很高兴了,尽力而自足,从而知足,有一颗随喜心,同样也有自己幸福的人生。如果人生而天资聪颖,素质较好,就不要骄横跋扈,自以为是,记住满招损,谦受益,时时提醒自己,坦诚做人,踏实做事,成败不惊,定力非凡,方可成就当成之事。人生总有如意和不如意的事情,有一颗平常心,就觉得人生如月经天,有圆有缺,如此而已。这叫勘破人生。这样,得失随缘,宠辱不惊,人就少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进入一种难得的平静而积极的状态。当然,这种修养,并不是随便得来的,需要有悟性,这悟性需要用痛苦滋润,用心血凝成,经过一番修炼才能得到。人生,在没有开悟的时候,往往沉湎于不同程度的爱和痛之中,无法自拔。这就需要静下心来考察,比较之后,做出选择,患得患失的心态就会消失。这样方能得到相对自在之生。

       对于老,我们自己只能控制它的一部分,即延缓衰老,因为我们不能不老。这要把握自己的体质类型,了解自己的性情,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生存,基本不违背自己的身心运行规律,就可以做到。在心理方面,通过自控,可以控制自己在心理上的过分和不及之处。如,脾气暴躁的人,就要在冷静的时候把事情想明白,控制自己不要随意发火,经过修炼,是能够达到目的的。软弱之人,多看勇士的故事,多动脑思考,当行则行,大胆进取,经过修炼,也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及时的纠正自己的偏颇,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探索和提升。在身体方面,吃喝拉撒睡,尽量避免过分和不及,尽力做到平衡。这样,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活力,就能够延缓衰老。老只能延缓,不能止住,这是事实,所以,我们尽力了,就不要强求,过分强求反倒不利于延缓衰老。

       对于病,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得一些的,有的还因病而死。这是人生的必然,我们也要面对。我们的病来自哪里?大多来自心理。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影响首先从人的外部感官开始,然后才把各种信息和影响传达到人的大脑,通过独特的加工整理,形成某种心理。可见,人的心理如何去想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十分在意,重视的不得了,神经过敏;有的人却视而不见,近乎麻木。这是两个极端,都不好。人与万物的关系,无非是见心见性,合乎心性则喜,不合心性则反感,甚至拒绝不接受。从感觉上说,这好像是表面的现象,其实不然,它和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做事只想着心性,由着心性而来,那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万事如意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只能作为祝福的话而已。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愿意听祝福的话,而祝福的话除了影响人的心情而外,其他也不会有太多的作用。而环境,是塑造我们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其力量的强弱,作用的时间的长短,作用的方式等,都会影响人的生命轨迹。记住,凡是和人接触的各种事物,都是我们的缘分,缘胜我,则我随缘;我胜缘,则缘随我。此缘来了去了,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否则,不是过分,就是不及,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就把缘弄乱了。缘乱则易生劫难。不黏不滞,品缘如入口的五味,品了,就可吞可吐,吞吐要自然,自然而然,方可做到缘生缘灭不拖泥带水,清爽自然。这样,人就不会生大的心病,更好的养自己的心性。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不良的心理对身体的重大影响。内心不伤,不违背人性,则主体就不容易生病。再说外邪,无非是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如果不是过分和不及,对人的身体的伤害就会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对激发人体的免疫力还会有不可估量的好处。只要把握它们的规律,及时的调节好,就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无法调节,或者调节的能力不够,或疾病医治无效,那也就只能面对现实,生死由之,至少不必让心理失去平衡,生出太多的苦痛。这种情况,应当采取放下的态度。因为不放下,你也无能为力,还不如放下的好。如果能够看开醒悟,人在临死之前,就能够进入视死如归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死,我们看到过世间生命的多样性,就是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这点我们必须认可,要面对现实。千万不要想长生不老,那是不可能的。上至皇帝,下到百姓,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我们可以延缓衰老,但不可以长生。这是生命的必然。既然一定要死,那就选择一个好的,合乎自己心性的死法。如能选择当然好,那是对人生最好的临终关怀,值得庆幸;如果不能选择,就随缘而定,让那些无法选择的事情,随缘而去吧。因为我们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只有认可。死法各有不同,能选择就选择,如果不能,就随它去吧!临死时最好的心态是视死如归。明明知道自己要死,却不甘心,死不瞑目,苦苦挣扎,心思未了,有无济于事,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徒增了更多的内心痛苦,往往会死得更快更惨。临死前,就不要牵挂世间的事情了。安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而不是害怕和拒绝。这样,人的心就平静的如同秋水一般,能映照出天光云影,没有一丝的涟漪,静侯死亡的到来,想着到天堂会有另一番景象,听从天堂的召唤,这不也很好吗?

       对于爱别离,这也要随缘。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话听上去好像很凄凉,但这是事实。当你遇到你相爱的人,你要珍惜;当你遇到因爱而生恨的情况时,你要反省自己,是否把爱变成了索取的手段。相爱,就是相互的爱,如果爱没有相互的滋润和濡养,就会失去了生机,失去了平衡。爱就是爱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爱对方的全部,既要喜欢,又要包容。喜欢好理解,包容的含义应该是承认对方的缺点,然后仔细分析,充分的引导对方,向优点的方面慢慢发展,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但也要合乎人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你对你的对方的关爱变得有条件了,就变成了一种交易,交易就要计较得失,爱是不能算计的。爱,如果能够计量,就不能算是真爱,爱是相互的依存,相互的给予,而不是相互的计较索取的多少。计较、多疑、索取都是爱的致命杀手。相反,自觉主动的为对方做一些事情,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爱是相互牵手,死而后已。对方死了,就是无奈的别离。你没有办法留住对方,你深爱的那个人去了,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对于无奈的事情,经过一段的悲痛之后,我们只有放下,放下,我们才对得起死者。我们活得更好,才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也是对死者一种爱。爱,缠绵时如胶似漆,融为一体;别离时潇洒利落,清爽无挂。这就叫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认真,放得才洒脱,这是爱的高境界。对亲朋好友的离别和丧失,都可以采取这种态度,这也许就是缘生缘灭的一种吧。

        对于怨长久,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怨恨,为什么没完没了。关键在于我们多数人从自己的心性出发确定自己的追求,而这个世界又往往不能全部满足我们的完美的,主观的,个性化的欲求,也由此生成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在喜怒忧思悲恐惊静的几种情绪当中,人们认为喜和静是好的情绪,但也不可过分。最好的情绪状态是宁静当中含着淡淡的喜悦。那么,其他的情绪就不要了吗?不是。其实人的其它的不良的情绪也是要有的,也无法删除。因为人的各种情绪是相互制约的,复杂多变的,少了一种情绪,就会失去平衡,或产生单调的感觉,而这对于人也是不利的。任何一种情绪,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不能没有,但也不要过分,持久和单一,否则都会出问题,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情绪在于调节。关于怨恨,就是对那些使你的愿望不得实现的人和事物,产生的情感。怨恨,有的时候很强烈,有的时候很持久,占据了你的心。这样,你就不能正常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严重的影响了你正常的生活。这时自己要及时的冷静下来,或接受别人的提醒,尽快的从怨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做应当做的事情。早一点放下怨恨,你就早一点得到解脱,解脱了,人才会变得精神清爽,做好当下的事情。这于人于己都是有好处的。如何怨恨过于长久,不但毁了自己,而且情急之下,还会想出许多主意,想法制服对方,真的纠缠起了,必定会两败俱伤。莫如大慈大悲,慈悲为怀,放过怨恨的人,放下怨恨的情绪,潇潇洒洒做好该做的事情,人就活得洒脱。对于不良情绪,产生是正常的,单一、过分和持久就不可取,应当及时的调整;否则就会毁掉人美好的心境,扰乱人的心思,让人无法专心做事,当然也就无法成功。

       关于求不得。其实,我们人生所求各不相同,又不可能完全达到个性化的要求。这是事实。求在尽力,得在自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部分,其余就只能随它而去。这样想,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量力而行。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大,也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一般就不会妄想,也不会强求。求舍之间游刃有余,尽力求了,得则是收获,失则是坦然,这也不失为潇洒。

      关于放不下。放不下的根本原因是要么拿不起,非得要拿,抓住不放,虚耗生命;要么拿得起,不放下,自然不得轻松。那么,如何对待拿和放呢?看清自己和要拿的东西。拿不起的,就不要去拿,找能拿得起的,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拿得起的,拿完之后,也要放下,抓住不放,一直放在心上,就让人的心时时处于紧张状态,寝食不安。只有放下,才得轻松,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休息,休息也是放下的一种好状态,休息好了,人才有精力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否则就会变得疲于奔命,劳心劳力,得不偿失。我们人生的状态要调整好,善于动脑,勇于尝试,这是需要一番修炼的。多数人,往往沉湎于繁杂的事物之中,不得解脱。比如,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等等,把一个有着自我个性的人,消磨或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得安生。让人患得患失,忧心忡忡,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世间的苦吧!佛家的觉,让人想到多方面的问题:觉察到多远,是你的眼界是否宏阔所决定的;觉察到多少,是你的心思是否细腻周到所决定的;觉察到何时,是你的耐力是否持久所决定的。这些大都取决于你的身心特性。如果你的所求,不能实现,就放下;如果能够实现,可能还需要一些条件,在时间上还要等一等,也需要暂时放下;如果能够逐步实现,那就按照计划去实行,至于结果,还是不要去管的太多,要重视过程。这就叫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的八苦,其实也可以不称其为苦,当你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体验苦上,你就越来越痛苦,觉得人生就是苦的。如果你把精力和时间多数用来体验幸福上,你就基本上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生苦乐寸心知,全看自己如何去想,如何去体验。凡事看到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你就会是一个乐观的人。

       佛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因为没有鞋而痛苦的时候,却不知道还有人没有脚。”看了这句话,让人很震撼。得到的要珍惜,要尽情的享用;得不到的也不必强求,在求之不得的状态下不要折磨自己,坦然面对,及时放下。在现有的情况下,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做不了最好的自己,就面对现实,不要过分的纠缠,及时认可,放下。这样,也就安然了,也就自在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9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