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不少同学反映很讨厌学习古诗词,觉得学起来枯燥乏味。“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当你了解了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小细节后,就可以像听一个故事一样,将这首诗记忆在脑海中。这种新式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特约教师:河北省邯郸市建安中学 陈立芳)
想知道苏轼的一生,从百科能拼凑出——“眉州出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修建苏堤”“放逐海南”“死于常州”。
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鹏主持制作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试行上线。在这张地图中,输入“苏轼”,一秒钟后,在中国地图的腹地上,苏轼的人生直观地画成一个“中”字。上面分布着90个密密麻麻的红点,用紫线相连,显示他走过的路。他去过90座城市,是行走城市最多的诗人,“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点击每个红点,会跳出一张年表,记录苏轼在该地的经历和所写的诗。点击红点“开封”,可知道他1079年8月18日遭遇乌台诗案入狱,被贬黄州。
这张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而此前,文学、诗人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诗人年谱大多是时间对应作品的文字表格,常常忽视写作地点。诗人们似乎活动在一个人的“格子间”,既不知道按什么顺序走了大好河山,也不知道和同代诗人有过什么交集。
做地图先要有唐宋诗人的年谱数据,整理年谱是个枯燥的工作,难度也不小。已有的诗人年谱对写作地点的归类很粗糙,将一路写的作品全堆在一个省份。像《芙蓉楼送辛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样直接将写诗地点嵌进诗文的不多,只能从其他信息考证、推测:当年诗人在哪里做官,和同期诗人的书信中是否提过自己近况,史书上有过什么记载?多数男诗人可以从官职履历中推算出写诗地点。1175年,辛弃疾在江西任提点刑狱,当时江西首府在南昌,提行司却在赣州,因此他应在赣州生活。辛弃疾登上了郁孤台,想到中原始终收复无望,于是题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女诗人比较麻烦,比如李清照。古代女性没有社会身份,既不做官,也不游历,生平只能靠父亲和丈夫的资料推断。李清照写过一篇《金石录后序》,记录了婚后三十四年里和丈夫的故事,“这是词人唯一的一手资料”。
“地图”把隐藏在史书字里行间的故事,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王兆鹏甚至找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比如,杜甫和王维似乎并不陌生。晚年,杜甫写了《解闷》,第一句就是“不见高人王右丞”,“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从来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面”。把地图上两人的轨迹一一对照,就能发现公元746年到755年十年间,两人都在长安。那时,王维是大官,是诗坛领袖和社交红人。而此时的杜甫没有考上进士,过得像个乞丐。“具体年份虽然没法确定,但肯定有交集”。
“原来只能看到一个人活动,现在能看到几百人一起活动,这个场面多壮观!”王兆鹏觉得这张地图甚至能改变人们看待历史的方法。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数据”会成为一个检验标准,“必须有数据做支撑”。
云游鸟摘自《看天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