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我们平日里都读过很多典故,它们多来自民间故事或者文人逸事。适当使用典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但是在使用典故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多了解一些典故背后的故事,免得用错贻笑大方呢?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兵攻打赵国,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在平原君选同行之人时,平时没有任何表现的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失败。毛遂就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
此事之后,毛遂便得到了平原君的优待。第二年,燕国进犯赵国,平原君便自然而然地力举毛遂统率大军前去御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
结果昌都一战,赵军大败。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
【孔融让梨】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第19世孙。他的性格没有想象中的温和,反而带着些耿介豪纵,言行出格也是常有的事,在与曹操共事的过程中没少给曹操添堵。
碍于孔融的名气,曹操一直忍着没发作。最后从孔融曾发表的一段“父子无恩,母子无爱”言论中找到突破点,当时以“孝”治天下,“不孝”是为大罪。孔融就这样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被处死。
【闻鸡起舞】
晋朝将领祖逖年轻时很有抱负,为了报效国家,他和好友刘琨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西晋灭亡后,祖逖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是,因战功显赫,遭到朝廷的忌惮。最后,祖逖困于东晋朝廷的明争暗斗,忧愤而死。北伐大业也功败垂成。
【投笔从戎】
班超年轻时,在官府做文件抄写的工作。因为工作比较枯燥,看不见未来,班超便索性把笔一扔,说道:“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
不久,班超就参了军,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为定远侯。
【悬梁刺股】
这个典故是关于东汉孙敬和战国苏秦二人勤奋求学的故事。
孙敬最后成了一位大学问家,走了学者的路线。苏秦的人生则要精彩得多。学成后的苏秦开始游历各国,多年后身佩除秦国之外的六国相印,积极组织六国合纵抗秦。最后,被齐国的政敌派人刺杀。但他在临死前,以自己的肉身做赌注,让齐王将自己五马分尸,并昭告天下自己是燕国的间谍,以悬赏的名义引诱凶手出来。计划最终被齐王完美施行,可惜这极可能是一个碟中谍的故事。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苏秦其实是燕国间谍,他的目的只为消耗齐国国力。
【江郎才尽】
南朝文学家江淹,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已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但除了才尽一说,江郎的仕途却颇为坦荡。他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終,以致有人认为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
(步步清风摘自《知识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