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公元元年的伪民意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12+ 热度: 18716
卢荻秋

  王莽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在经营民意方面最煞费苦心的人。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反映他折节下士、谦恭节俭、严于律己、孝顺和悌的先进事迹。所以,早在他尚未显达时,当世名士就对他交口称赞,纷纷向朝廷推荐他。

  不过,随着官位的高升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王莽的内心世界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他的权力欲望不断攀升,道德自律也由此异化成了道德表演。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身为大司马的王莽利用拥立小皇上登基的契机,清除了外戚及朝中敌对势力,拔擢了一批附顺官员,基本形成了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权力格局。为了进一步上惑太后、下示信于众庶,王莽亲自主演了一出“民意闹剧”。

  这一年的正月,群臣奏请太后,说王莽有定国安汉之大功,宜赐号“安汉公”。太后未置可否,诏尚书议其事。王莽一看太后不表态,急了,赶紧上书说:“拥立平帝的大计是我和孔光、王舜等共同议定的,要赏就赏他们几位吧。”大臣们赶紧请太后下诏要王莽不要请辞,王莽再上书推让;太后派人引王莽在殿外候旨,王莽“称疾不肯入”;太后让尚书令传诏说“君任重,不可缺”,王莽又“固辞”;太后再派长信太仆(执掌太后车马的官名)去请,王莽依然称疾。

  要说王莽的演技还真算得上高明,接连五次辞让,让满朝文武都看傻了眼,以为他是真心发扬风格,都反过来劝说太后:“您老还是答应了吧,别驳了大司马的一片诚意。”太后也信了,下旨封赏了孔光等人。这事儿要是就此打住,也就算不上什么精彩大戏,妙就妙在孔光等人领受封赏后,王莽的“病”却没有好的迹象。这下子大臣们更傻眼了,赶紧重新奏请太后:“大司马虽然诚心谦让,朝中的规矩却不能破,还是应该按例加赏,要不然百官们该失望了。”于是太后再次下诏:“大司马劳苦功高,感天动地,加封二万八千户,号‘安汉公。”

  再一转脸,得,王莽的“病”好了,一脸的诚惶诚恐,“不得已而起受策”,领了“安汉公”的封号。然后,又“真诚”地让还了二万八千户的封赏,说是百姓们的生活还很困难,等有一天都丰衣足食了,再赏不迟。

  此后不久,为收天下人之心,王莽又带头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以助贫民。遇到水旱,王莽还带头吃素,做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以至于太后都被感动了,派使者传话说:“听说安汉公都吃素了,我老太婆已经体会到你的忧民之心了。你操劳朝廷大事这么辛苦,可一定要按时吃肉,为国家爱惜身体啊!”三年后,王莽又将女儿运作成皇后,有司奏请以新野之田二万五千六百顷加封王莽,王莽照例辞封,然后却派出八个心腹分头到各地采风,顺便将王莽辞封的事迹广为宣传,结果在地方官吏乃至平民百姓中掀起了一场请愿之风。史书记载,要求加封王莽的竟然达到487572人。

  公元8年,在如此这般伪民意汹涌中,王莽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取而代之”的篡位大业。登上新朝皇位的王莽在治国安邦上没有表现出他经营伪民意那样的娴熟和高超技艺,本就危机四伏的社会被他那异想天开的“新政”来来回回一折腾,如同被捅了马蜂窝,很快就狼烟四起。而王莽本人,也在胆战心惊地做了15年的“绝代皇帝”后,落得个身首异地、肌骨脔分的下场。

  周文燕摘自《西安晚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