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有什么是Google搜索不到的呢?答案是社交网站,以及那些被密码保护的个人资料。在社交网站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些盲点显点格外有商业价值,但是,真正开发这些盲点的,丹尼尔?格罗斯算是第一人了。
格罗斯是以色列人,2009年年底他高中毕业,按照以色列法律,他在上大学前必须服兵役,他酷爱玩电脑,打算进计算机部队继续这一嗜好。正在这时,美国公司Y Combinator(Y孵化器,是创业孵化公司,关注早期的创业团队,并在起步阶段提供帮助)在接到他的申请后,邀请他前往美国硅谷参加面试。
格罗斯本对这次美国之行并不抱希望,但Y孵化器向他抛出了三个月的橄榄枝。这三个月只要格罗斯开发的项目获得硅谷大鳄们的青睐,他就算成功了。
来硅谷之前,格罗斯手头有一个自己创业点子的小清单,他在Y孵化器将一一实验,但没有一个能入大鳄们的法眼。令人难受的是,格罗斯最有信心的项目是为Amazon做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不料离演示日只有48小时,Amazon没有理由地退出了合约,格罗斯的想法没等检验就流产了。
那天晚上,他去拜访孵化器公司合伙人格雷厄姆,保罗?格雷厄姆提醒他,要做一个你今天就想要用的东西,而不是你认为别人可能需要的东西。格罗斯顿时茅塞顿开,他以前做产品时,首先想的是,这个东西别人会不会喜欢,却忽视了自己。
想明白后,他决定创建自己的社交网站。接着,他花了48个小时,把比特网的基本演示做了出来。2010年3月,当18岁的格罗斯向硅谷大鳄们展示自己的想法时,大鳄们顿时被他的创意吸引了,他们冒出的第一句话:“这是向Google最有力的挑战。”
大鳄们一旦被格罗斯的创意吸引,就需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这之后的三个月,格罗斯频频与大鳄们喝着咖啡聊着天,有点像硅谷英雄,其实,他们与他聊天时希望看到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的不同。他向他们展示新版本时,是要找到他们不喜欢的地方。这样,他就能及时修改。
为了尽快让比特网上线,格罗斯没日没夜地修改程序。有一天,他工作到凌晨4点,当他把程序放到平台上运行时,却发现并不理想,他的面前有两条路,要么不停地打补丁,要么重做。最后,格罗斯选择了后者。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客户,格罗斯不能容忍上线的产品是半成品。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比特网正式上线了。
上线不到四个月,比特网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这是格罗斯的商业机密。细心的IT专家从两个数据中还是看到了蛛丝马迹。上线不到两个月,比特网就收集整理了15亿份资料,这个数字相当于2001年Google的储存量。目前,比特网的资料以每天3000万份的速度增长。这两个数字透露了一个信息――用户数量非常庞大,比如,一个用户平均按1000份资料统计,15亿就相当于150万用户。
面对成绩,格罗斯认为这些数据并不代表成功,他认为有机会实现梦想,或创造一个影响世界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赚了多少钱,这才是创业的乐趣。他不在乎一年赚了500万还是1000万美元,更乐意20年后的回忆,那时,他要是能说:喂,这个公司是我创办的,那他就觉得这一生特别有意义。
秋天摘自《大学生·能力博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