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间木雕中的工匠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与评论 热度: 17272
陈池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材质,是古人用以概括认识世界的五大元素之一。对木砍伐、使用、创作的物理过程也同时是人们思维意识和世界观的探索改造。历代民间木雕匠师们“运斤成风,听而斫之”,榫镶卯嵌,凿纳工巧,用高超技艺改善了生活环境,创造了美,谱写出中国木雕艺术的华美篇章。

  对木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文明有别其他文明的一大特点。以建筑为例,中国“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精巧轻灵的木构建筑与古希腊古埃及的高大厚重的石材建筑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质。由早期先民构木为巢、削木为兵的自然运用,到周代逐渐形成“攻木之工七”的精细分工,再至宋以后各代“大木作、小木作、圆作、方作”的不同分类。肇至今日,民间广大地区仍延续着制木为器,髹施丹朱,雕镂为饰的传统。木雕作为小木作的一种雕刻装饰艺术手法,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广为应用,作品数量众多而风格面貌迥异。不同民族、区域、群体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材料特性、艺术个性、技艺传承的相互影响,使得民间木雕产生了诸如徽雕、湘雕、晋雕、川雕、东阳木雕、潮州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浙江朱金木雕等不同风格流派,以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线刻(阴、阳)、减地平雕、陷地浮雕、随形雕、嵌雕、雕填等雕刻艺术手法。

  一、精益求精——工匠的职业精神追求

  精益求精、精工细作是匠人对顾客认真负责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有商业竞争的外在经济驱动,更有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的内在职业理想追求。《汉书·食货志上》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日士,辟土殖谷日农,作巧成器日工,通财鬻货日商。”《淮南子·齐俗训》云“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都是将工匠认知、评判的标准归纳为“巧”字。工作巧成器,以器言巧,民间也常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工匠高超的技艺。木工早在周朝即属“天子之六工”之一,相较其他如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似有更高的地位。《说文》里释“匠,木工也。”或许就是木工的职业工作特性较其他工种更能集中代表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木雕工匠这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体现在民间木雕艺术上:一是对内容和细节丰富性的极度追求,二是对雕刻技法的不断探索,三是裱丽华美的表面装饰效果。

  对内容和细节丰富性的极致追求,反映在木雕艺术风格上,有一种不厌其繁、过度装饰的趋向。在民间最直观展示个人和家族财势的宅第祠堂等建筑中,木制的门、梁、柱、窗、栏、雀替,都成了工匠大展拳脚的竞技舞台,上面被密布的各种动物、人物、花卉等吉祥图案覆盖,让人惊叹匠人精湛技艺的同时有“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感。有的木雕在主体浮雕部分完成后,还在铲平的底子上再雕满装饰纹样的花纹锦地,或者镂空成海棠、水纹的透窗样式,达到层层叠加“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艺术风格纤缛繁复。满足了客户对极尽奢华的装饰风格要求,也成为工匠全面技术展示的实物广告。

  木制家具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如椅子的扶手、靠背,柜子的柜门、花牙,桌子的横枨、卡子等等,通常是满工满作的雕刻。以南方特色的拔步床为例,江浙一带制作程序复杂、耗工费时的千工床,湘鄂地区土家族的几层递进、牙条密布的滴水床,都细节精彩丰富,穷工艺之极致。现存宁波天一阁的一张“千工床”,建造于1864年,系宁波大地主张志田所用,据记载此床仅雕刻一项就用了三千余工,先后造了三年多时间。清末民间还流传着“娶妇要买宁波床,买床要买七弯床”之说。这一架架文绮纤丽的雕花床尽显着工匠们玲珑机巧的匠心,成就了工匠手艺的口碑,成为远近闻名的地域品牌。

  精益求精体现在工匠对雕刻技艺的不断探索发展。工匠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手艺人靠手艺吃饭,手艺就是技,磨炼好技才能创造好艺。材有美,工有巧。好的木雕作品是工匠根据材料特性,运用熟练的经验技巧创造出的。工匠技艺的传承、艺术个性、材料特性影响着工具的使用和改良,促进了雕刻技艺的发展丰富。兼之不同民族、区域、群体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性,使得民间木雕在各地形成了面貌各异的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浙江东阳、福建永春、徽州木雕的逼真写实,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的精巧细腻,苏州的红木雕刻的刮磨如玉,广东潮州木雕的富贵华丽,浙东甬地的浅浮雕薄如剪影,湘楚镂雕的玲珑剔透等等,各领风骚。各地木雕工匠精益求精,相互竞技,雕刻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湖南祁阳的平底多层镂雕,在一块木板中央做约十厘米厚度方形或圆形的立体起突,里面雕鼠雀攀援隐栖在藤蔓花枝间,而枝蔓穿插交錯覆盖在动物上。看似密不透风,实则玲珑剔透。工精者能镂雕近十层,是对技艺极限的考验,让人叹为观止。还有一类木雕形象概括简练,造型简而生动,显得“刀味”十足。木雕表面刀痕直露,爽利迅疾,透着匠人的自信和率真。往往寥寥数刀而形备神,与汉代玉雕“汉八刀”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显示了工匠娴熟的技巧和成竹在胸、心手合一的控制力。

  技艺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荣誉之所系。精益求精的产品,精湛的手艺,带给工匠的是商业的成功和良好的职业声望。古代把技能特别出众的尊之为“圣”。《抱朴子·辨问篇》“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衡、马钧于今有木圣之名焉。”如果说“圣”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那么浙江东阳一些地方称技艺超群的工匠“木雕皇帝”“木雕状元”,则更明显有以技相校,排列座次的竞争意味了。

  精益求精也体现在对木雕裱丽华美的表面装饰效果追求。大部分木雕为了美观、长久的保存使用,大多都会在木雕上髹漆绘彩,对木雕进行表面装饰和防护。木工漆工前后配合施工,在雕刻和漆、彩的工艺创新上,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如江浙一带流行先将木雕整体髹朱红漆,再在重要的人物、花卉上贴金,称为“朱金木雕”。湘南和江西、四川、两广、福建的一些局部地区则流行在木雕上涂绘石青、石绿、朱砂等可历千年不变色的矿彩颜料,称为“彩绘木雕”。广东潮汕地区则流行把木雕通体漆金,产生富丽堂皇的效果,称为“金漆木雕”。福建部分地区则吸收了传统壁画沥粉堆线,瓷器珐华工艺的技巧,采用在木雕的基础上用漆线堆塑立体图案再罩漆的方式,称之为“漆线木雕”。个别还有在木雕上撒云母和蚌片,嵌琉璃和珠玉的,不一而足。呈现雕工争奇,漆彩斗艳的华丽艺术风格。endprint

  二、斫雕为朴——工匠的工艺美学思想

  工和艺是相辅相成的,无工不能成艺,但过于炫工反而会过犹不及,降低艺术水准,沦为纤弱、侈靡、繁琐、庸俗的艺术格调。故而庄子《山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工非剞劂,自得不矜之能;器靡雕锼,谁识无心之巧”,欧阳修的《斫雕为朴赋》“曷若剞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镂之华尽灭,其德乃真”,都针对穷工炫技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为“朴”、归“朴”、返“朴”的工艺美学思想,成为工匠产品一项重要的艺术评判标准。“朴”的美学宗旨贯彻在民间木雕上,是要求工匠在雕刻中尽量保持克制,减少不必要的雕饰,而强调突出木雕材质和艺术表现上的单纯、朴素的天然秉性。

  材有美,工有巧。材料本身是具有美感的。好的作品是工匠基于多年的生产经验及对材料本质的熟悉创造出的。工匠雕刻中充分利用木料的质地、纹理、色泽等料性,不刻意突出额外的装饰,表面不加髹漆,强调木材自然质朴的内在。京、粤、苏等地雕刻比较贵重的酸枝、紫檀、黄花梨等材质致密的硬木,工艺讲究三分雕工,七分刮磨。用平面减地方法雕刻的图案,刀工硬挺,打磨烫蜡后,抚之温润如玉,被称为“玉器工”。乐清和宁波等地的黄杨木雕,木雕色泽淡黄雅致,纹路细腻如象牙,触手如丝绸般光滑。而作主流的杉、樟、榆、榉、柳等软木类雕刻,不加髹饰素面朝天的产品,在湘、黔、川、鄂、赣等各地建筑木雕中更普遍。有时为了木料的防潮防腐,也仅给木雕刷上透明的桐油,保留木料的自然美感。呈现出“清水芙蓉”的质朴艺术效果。东阳木雕匠人称之为“清水木雕”,或许由此而来。

  工匠还善于根据材料的外形特点,因材施艺,借鉴中国画大写意的意象手法,雕刻出形简意赅、返朴归真的作品。木雕中根瘤类的制作是其中的代表,其随形象物、“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艺术特点最能体现中国画的写意情趣。根是树根,瘤是树干因病或伤而长出的瘿结。民间木雕匠人根据根瘤天然的形、势,经巧妙的构思,再稍事雕凿,即成仙佛人物、鸟兽虫鱼等令人惊叹的作品。明清还形成了浙江宁海、温州、浦江,福建的莆田、仙游等著名产地,知名艺人有嘉定封氏一门、安徽黄山汤俎等,至今福建龙眼木雕仍赫赫有名。故宫收藏的一套清代根雕八仙,便是当时根瘤雕刻中的精品。“大盈若冲,大明若蒙。是以大巧,弃其末工。”这类浑然天成的作品,妙在“似于不似之间”,是自然与意匠的完美结合。生动阐述了“道法自然”“复归于朴”的美学宗旨。与汉代霍去病墓的石刻艺术手法殊途同归。

  除了材料的巧妙使用,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多大巧若拙、豪放不羈的艺术风格的木雕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湘西南和川、黔、鄂等少数民族和多民族混住地域的一些木雕,因长期处于正统中原文化边缘,社会底层的工匠们一般未受过文化教育,仅依靠师徒间口传身授的手艺传承,没有严格系统的造型规范约束,反而可以放开手脚,打破常规,随心所欲的尽情发挥。如同内心纯真而富有激情的稚童拿起纸笔涂鸦,似无法度却妙趣天成。雕刻的物象不受比例与场景的限制,往往人高于屋、头大于身。造型质朴单纯,动态夸张。人物表情幽默,动物憨态可掬。画面气氛活跃而情绪热烈,简洁明快而真挚动人。有种艺术上“复归于婴儿”般的天真朴拙之美。

  清代朴学兴盛,文人金石收藏考据为一时之风。陆续出土的金文甲骨汉隶北碑,让文坛一改昔日优雅经典的帖学的口味,而转为对这类意态天成、雄健朴拙书风的推崇,进而也对绘画和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富有的文人在营造居室,置办家什的时候常请木雕工匠将自己收藏的金石拓片和名人字画雕刻其上,彰显自己高雅的格调。木匠在摹雕过程中学习了新的技法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审美的熏陶。这类木雕在雕刻中吸收了传统书画的金石趣味,笔意古拙,高逸脱俗,深具文化内涵,是立体的文人字画。一些具有职业追求的工匠甚至主动地学习书画,以提升艺术修养,提高商业竞争力。如近代画家齐白石就是雕花匠出身,从自学《芥子园画谱》起步,逐渐弃刀握笔,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如果稍加留意一些画风古朴,布局讲究留白,不囿于传统粉本题材的民间木雕作品,会发现很多画稿是工匠直接取自明清的《唐诗画谱》《西厢记》等文学小说中的版画。

  民间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一件好的作品背后总是有情感、道德、甚至宗教的存在,表现了个性之美、传承之美、类型之美、法则之美。木雕工匠的职业选择,是生存需要,也是人生态度和理想所在。他们的生产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个性、技艺和态度的多重修炼。风格各异的民间木雕作品中饱含着虔诚、踏实、精益求精的匠心,斫朴为雕、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为我们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