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木版水印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显得格外耀眼,即使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同样被人们所认可和称道,它就是——十竹斋。它俨然成为一个品牌,一种艺术时段的代名词,在版画史和印刷史上具有恢宏的,跨时代的意义。

明代可以说是我国版画史上一段灿烂辉煌的黄金时期,十竹斋就是在这段时期应运而生的,又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十竹斋,在中国版画单色的发展脉络中增添了一抹彩色,开创了彩色印刷木板刻画的先河,影响了中国,甚至得到国外世界的关注,才凸显了这段时期的光芒璀璨,鼎盛繁荣。它的创始人胡正言是个精通篆刻、书法、古文学的文人,因其家中庭院种竹十余株,所以将其名曰“十竹斋”。他在十竹斋生活了60年,创造研究的“饾版”和“拱花”是中国版画艺术的瑰宝。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形成多色叠印的效果。拱花则是利用凸凹两版嵌合,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图案。他主持刊行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可以说是旷世巨作,内容包括历史人物、诗词画意、山水花鸟、鼎彝尊罍等。郑振铎的《中国版画史》评价其:“人物潇洒出尘,山水则澹淡恬静,蝴蝶则华彩斑斓,欲飞欲止,博古清玩则典雅清新,若浮纸面。”正是他赋予了十竹斋,赋予了木板刻画新的文化和艺术含量。《门外偶录》是这样记载的:十竹斋常年顾精良刻工“十数人”,胡正言与他们“不以工匠相称”,“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使得“诸良工技艺亦日益加精。”每当“落稿或付印”,“还亲加检点”。可见胡正言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但是到了清代,因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性质,加上后来西方传入的石版,雕版的艺术工艺,十竹斋逐渐没落衰败。之后,北京荣宝斋成为“盟主”,上海朵云轩也占据半壁江山,水印木刻技艺在这两家被保护和传承下来,而作为木板水印的老大哥、奠基人,中国印刷的瑰宝十竹斋,也正逐渐迎来了一段复兴之路。
结缘木版水印,走上复兴之路

十竹斋的重新出现,其中的渊源有很多,众多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当然复兴还与现如今十竹斋的“掌门人”魏立中有着莫大的关系。说起他与十竹斋的故事,魏立中始终觉得这是一个缘分。初识这个“没落贵族”,魏立中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分。在1990年中国美术学院徐银森教授的一堂木版水印课上,他接触了这个中国古老的木板水印技艺,并被如假包换,几可乱真的《雁荡山花》折服,他不信眼前这个笔墨意蕴十足,鲜明好看的画作居然是通过木板水印而来,为之震撼不已。之后他开始有意识的接触这项技艺,了解到十竹斋的里程碑地位,并得知这门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怀着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魏立中深感应该将这个中国400年独有的版画文化遗产,将这种已经上升为文化符号高度的技艺加以大力的保护、推动和传承,虽然受到周围人的反对和不解,但他仍决心担当起传承和弘扬这门绝技的责任。他师从上世纪50年代杭州有名的木版水印大师陈品超,人称“陈一刀”。从“提刷吊耙”开始学勾描,虽然清苦寂寞,但是魏立中仍然对能学到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很是自豪。
毕业后,他为了开阔眼界过上了流浪卖画的生活,但是复兴木版水印的雄心仍在他心中不可磨灭。尔后,为了筹备资金,他加入了一家中韩合资的印刷公司担任艺术总监,一做就是七年。2001年,他做了一件让父母和周围朋友都瞠目结舌的事情,他放弃了本有的可观年薪,辞去了工作,决定追寻早前那个恢宏的梦想,传承木板水印技艺,复兴十竹斋。从年入数十万到为“十竹斋”要卖房抵押货款,魏立中完成了角色转换。至此,这个曾经声名显赫,代表中国版画艺术最辉煌成就的书斋终于迎来春天,得以重见天日。
重拾与传承
史称“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魏立中将十竹斋创办于曾经在南宋时期被誉为全国印刷中心的杭州。在杭州喧嚣的中山北路237号,一家木雕门扇、挂满水墨书画的工作坊便是十竹斋。“十竹斋”的招牌悬于空中,笔法苍劲。合上门隔绝闹币的嘈杂,这个沉静的空间,正是魏立中选择的木版水印这个传统技艺的存续之所,木板水印的各道工序正是在这里完成。这里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工具配备一应俱全。
但是木版水印不是单纯的书画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其工序之繁,其耗时之巨,其难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凡精于此道者,必须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以及书画印兼修的综合素质。要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谈何容易。自2001年恢复杭州十竹斋至今,魏立中邀请陈品超、张耕源、徐银森、俞泓等老一辈木版水印大师教授技艺,聚集吴山明、刘健、潘鸿海、张远帆、赵燕、任平等数十位知名美术家驻点创作。目前,十竹斋已经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刻了雷峰塔藏经卷及《金刚经》《富春山居图》《十竹斋笺谱》等作品,其制作的信笺、藏书票、笔记本等雅物,也飞入寻常百姓人家。他这种保护民族传统技艺的责任感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得到了一大批艺术家的支持。

魏立中聘请了一批学徒,不仅倾囊相授,而且让他们放手去做。他改变传统木板水印需追寻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即徒弟需等雕刻、勾描、印刷技艺全部炉火纯青,才能“毕业”。而如今节奏加快的社会生活,繁琐的基本功练习会抹杀学生的兴致。手执“木版水印”接力棒的魏立中做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他“出新不弃陈”地改进了古老技艺的授徒方法,他根据学徒特长选定一个专精,然后让他们练习小作品,待这门技术成熟后,就可以正式加入队伍,直到最终完善其他技能。来求学的学徒数量也随之增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也充满了希望。魏立中认为,传统技艺真正的传承与推广,还是需要靠年轻人,将现代的思想和元素用传统技艺来表达与呈现。他认为不能到现在这个时代还是按照老一辈完整的做法,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学习绘画,学习版画以外的其他知识来进行创新。用传统的木版水印这项技术能够做出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作品。传统与创新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版画生来就是一个与印刷技术发展同步演进和不断扩容、吸收性强、性格活泼的画种。如今的十竹斋,在向人们讲诉木版水印历史的同时,也要向人们展示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endprint

魏立中
版画家,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民主建国会会员、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使业已消失数百年的明代印刷业老字号十竹斋重新恢复并焕发生机,成为杭州市文化产业传承创新的亮点。2012年荣获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保护大展突出贡献奖,其作品《雷峰塔藏经卷》荣获金奖。


新的发展
魏立中认为,版画艺术家充其量无非就是树,而十竹斋作为印刷术的巅峰技艺却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座高山,任何著名的版画家在它面前都显得渺小。这么好的艺术形式技艺,应该让它走向大众,要向公众推广民族文化的精粹,使之能更好地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这种可以称之为国粹的工艺。其实木板水印最早是百姓非常熟悉和常见的制作年画的工艺,因此,要复兴和发展木版水印,势必要让它重新走入民间,让老百姓喜欢并认同,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国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如何与西方好的理念结合起来。魏立中表示,为什么美国人排队体验模板印刷,为什么西班牙王储接见他并盛赞这门工艺,那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是中国的特色,它不应该放在博物馆里沉寂,应该源远流传下去,作为代表中国的一种文化标志。一个品牌,若想要做出影响力,精品化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十竹斋”就是奢侈品的代名词,就像现如今西方的LV,木版水印制作的信笺、画谱是当时达官贵人的御用品。而如今,精品化战略也是十竹斋的重头戏。
2012年,十竹斋木版水印名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立中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有朝一日十竹斋或许真的能如他预言那样与在杭州西泠印社齐名,使这门古老的中国技艺焕发新生、走向世界。他表示,他的最大愿望是在西湖边开一家印刷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的心血全部捐献出来,让十竹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然后又可以去全世界流浪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