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巴塞罗那的风味

时间:2023/11/9 作者: 焦点 热度: 11747
罗烈杰

  从马德里乘坐高铁往巴塞罗那,原本想看看阿托查火车站的室内那一片热带植物林,无暇顾盼,匆匆入闸。心往神驰的,是高迪创造的建筑奇迹和世界观光大城的风貌,还有伊比利亚半岛明珠的万种风情。

  一、一个人的城市

  到过巴塞罗那的游客,都会被高迪的作品所吸引。人们为他而来,城市因他而美。这座“欧陆之花”的海滨城市,是高迪使它成为充满艺术魅力的梦幻之城。

  我们在酒店安顿好,第一个目标就是奎尔公园。这是令高迪名声大噪的一件建筑瑰宝。车子从宽阔的大街来到山脚进入窄巷,远远可以望见公园门口糖果屋高高的屋顶。当年应邀设计一个大型商业住宅,因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成了“烂尾楼盘”。建成的三栋房子,大门旁是奎尔别墅,山顶一座律师居住,山腰是高迪居住过的一栋小楼。如今辟为公园的,是建成的门房、中央公园和高架走廊和几个附属设施。糖果屋的独特造型,七彩蜥蜴的喷泉雕塑,支撑平台长椅的百柱厅,都令人赞叹不已。大平台是剧场兼广场,登上这里可以尽览全市容貌。高迪故居新近辟为博物馆,住过的小床、工作台,摆放着不少高迪设计的家具,还有高迪晚年照片和建筑作品模型。

  随后我们来到感恩大道,参观不和谐建筑群中的巴特略之家。这座临街建筑,外墙铺满彩色的陶瓷碎片,和隔壁端庄典雅的阿马特耶之家形成鲜明对比,与同一街面不远别具一格的莫雷拉之家也显出不同。这座高迪翻建装修的公寓楼,除了少数主人用于办公,其余的对外开放。购票入内,参观的人不少。经营者在二楼蘑菇状壁炉前“请君入瓮”,有偿为游客照相。会客厅临街窗台也有相机伺候,愿者上钩。巴特略之家的室内装饰设计令人称奇,地板、门窗、天花、楼梯、天井、天台、烟囱,几乎每一处都显现出高迪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堪称室内装饰设计的稀世之作。

  最能体现高迪崇尚自然的设计作品,当数米拉之家。这座波浪形的白色建筑,位于感恩大道的一个街口,离不和谐建筑群不远。听说开放的项目不多,门票价格不菲,没有进去参观这座“采石场”。建筑外观和周边楼宇极不协调,没有棱角,没有直线,波浪状外墙,像水草一样的铸铁栏杆,还有屋顶一排造型前卫的水塔、排烟管,设计者的别出心裁,令这座建筑物变得别致可爱。关于米拉之家的故事总被人津津乐道。有一种说法是,房子的男主人当初傍上富婆“不差钱”,要建造一座华丽寓所,请来高迪设计。建成后被人嘲笑造型古怪,没有贵气,最后两人因此分手。当年的主人要是知道米拉之家今天的风光无限,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高迪把大部分设计年华献给了神圣家族,给这座城市留下了18件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成了西班牙国家文物,7件作品被列入世界遗产。高迪生逢其时,赶上国王签署全面改造巴塞罗那的诏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这位天才设计师,用自然万物来构造建筑。在神圣家族的地下室,有一个小型展览,展示高迪设计从大自然获得灵感,将树根、树叶、花草、贝壳变成造型。他当初毕业设计大胆另类,勉强通过,校长甚至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颁给了一个天才还是一个疯子”。时间证明了一切,他的传世之作装点了巴塞罗那,也深深地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样貌和品质,即便是近年拔地而起的楼宇,也有不少耳目一新的别致建筑。

  女儿当年留学英伦,在完成学业等待成绩的间隙,只身飞来这里看高迪的作品,脚底磨出十几个血泡,乐此不疲。看过高迪的几个代表作品,终于明白了“追星”追到巴塞罗那的心意。

  二、大海边的风华

  巴塞罗那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明珠。我们一踏上这座地中海最负盛名的滨海城市,就急切地在温润的海风吹拂中寻觅风华。

  哥特老城区是耐人寻味的去处。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我们参观毕加索美术馆。排队购票入内,多为背包散客,双肩背包需要存放。政府买下几幢小楼改造而成,没有太多的修饰,二三层十几个展厅,展出毕加索数百幅作品,从少年到晚年的作品,大部分是毕加索夫人捐给巴塞罗那政府的。有几幅对照委拉斯开兹《宫娥》的《宫娥立体系列》,非常有意思。出了二楼展厅下楼的天井,是唯一能拍照的地方,走廊楼梯站满了拍照的游客。出了美术馆,走在旧城区的窄巷里,两边都是各类小店,不时可以看到窗户高挂支持独立的旗帜,加泰罗尼亚地区极端分子闹独立不断,由此可见一斑。穿过大街,是著名的巴塞罗那新广场,这是哥特区的核心位置,市政厅和自治区政府大楼相向而立,在我们看来,市政厅还要豪华气派一些。经过巴塞罗那大教堂,过街对面不远,是当地最负盛名的建筑加泰罗尼音乐宫。没有演出,旁边的咖啡厅也不开,只能隔窗往里看,还是能够看到前厅设计的精致华丽,这是巴塞罗那唯一一处不是高迪设计而列入世界遗产的建筑。这附近有一家颇有历史的餐厅叫“四只猫”,第一份菜单还是毕加索设计的,无暇光顾,有些遗憾。

  1929年的世博会和1992年奥运会,向世人尽显这座城市的风华。这两次世界盛会就在蒙特惠奇山,当地人又叫犹太山。这座山北面市区,南临大海。1992年点燃圣火的奥林匹克主赛场,伏明霞成为最年轻奥运金牌选手的跳水馆就在山上。这里还有巴塞罗那最大的美术馆,是世博会前建的西班牙宫,收藏了罗马时期以来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珍贵美术作品。站在美术馆门前,整座城区就在眼前,可以望见神圣家族高耸的塔尖。山下的西班牙村非常值得一游。我们进村参观,游人很少,有些冷清。这里可以看到西班牙的传统建筑,小店里可以买到各种手工艺品,还有风味小吃。世博会建村是为了展示西班牙建筑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当地人十分喜爱,顺民意临时建筑变成了永久建筑。这是四位设计师和艺术家,跑遍全西班牙选定特色建筑建造起来的。唯一没去的纳达尔家乡马略卡岛,按照片造的修道院,当地人说不是黄色的,成为建造民俗村的笑谈。endprint

  巴塞罗那最著名的一条街是兰布拉大道。西班牙诗人“我愿你没有尽头”的诗句,是对这条大街的真诚赞美。熙攘的大街上游人聚集,都说这街上“一半是游人,一半是小偷”,我们幸运,没有遇上。大街临海的尽头是哥伦布纪念柱,高高的柱顶是哥伦布雕像,手指新大陆方向,据说这是全球最大的哥伦布雕像。他第一次出航探险乘坐的圣马利亚号复制品就停泊在离这不远的港湾。很想去看看旁边的海事博物馆,听说闭馆维修,只好作罢。哥伦布手指的方向是贝尔港,两艘巨型邮轮停泊在那里,景点遇上成群结队的游客,不少是地中海邮轮组团下来的。滨海大道可见三五成群游泳归来的弄潮儿,疾驰而过的自行车手,和踩着独轮车的运动爱好者。在城市的西北角,是巴萨队主场的诺坎普球场,不断用绿茵足球书写城市传奇。

  那天拜会巴塞罗那文化官员,带上自书“半岛明珠,欧陆之花”作为见面礼,表达对深圳姐妹城市的由衷敬意。日前香港书展见到一本台湾出的新书,作者是一位移居巴塞罗那多年的官方导游,全面介绍高迪家乡的建筑瑰宝、美食之乡、艺术天堂、人文荟萃,书名叫《巴塞隆那,不只高第》。是啊,说到巴塞罗那,除了高迪,还有说不完的传奇和看不尽的风华。

  三、塔尖下的虔诚

  西班牙境内大小教堂无数,每座城市的大教堂,往往都是最耀眼的地标式建筑。这回在西班牙,走得不多,只看了两家教堂,却真切感受到西班牙人塔尖下的虔诚。

  西班牙是一个宗教大国,大主教所在的宗座圣殿就超过100座。塞维利亚大教堂是境内最大的教堂,规模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哥伦布就安葬在那里。托莱多大教堂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的驻地,历史悠久,地位特殊。位于北部的布尔戈斯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唯一一座独立被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大教堂。这西班牙的“三大教堂”,这次在托莱多参观了大教堂,是一大收获。另外两座只待日后有缘再访了。

  在巴塞罗那新广场,有一座巴塞罗那大教堂。那天参观哥特旧城区路过那,高高的塔尖,宽宽的广场。急着赶去参观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只在广场驻足留影,没有入内参观。这座先后花费600多年时间建造的教堂,有电梯直达穹顶,眺望全城和美丽的地中海。殉难圣徒尤拉利亚遗骨就安葬在以她名字命名的礼拜堂。当地人一直虔诚地相信,受到守护神尤拉利亚保护,礼拜堂的蜡烛永远不会熄灭。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参观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这座塔吊下的教堂,一桩典型的胡子工程,尽管一直未完工,丝毫不影响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独一无二的最著名建筑。那天早早从后街转到大教堂的东边的高迪公园,公园里游人不多,树影婆娑,池水在晨光下泛着清波。隔着池塘望去,高耸的塔尖和凌空塔吊相映成趣,成为独特的教堂景观。北边的售票房排起了长长的人龙,这大概是任何一家教堂都不可能出现的热闹场面。

  我们从西边的教堂广场穿过,教堂入口设在受难门。进到里面,有如来到一个建筑艺术宫殿。大殿内一根根粗大的柱子,就像参天大树,殿内色彩缤纷,造型独特。从主祭台后面的窗户,可以看见高迪的地下墓室,烛光闪烁。从东边的诞生门出来,可以到达地下,参观教堂建设博物馆,展示教堂的建造工程,介绍结构、力学原理和各种结构模型。看完展览出来,绕教堂一周,和里面绝然不同的是,外面是一个繁忙的建筑大工地,工地围挡把四周围得严严实实,工人们在施工。没有时间乘电梯登塔顶,不然可以远眺全城内外景致,近观塔尖球形花冠。游人如鲫,大多是为高迪而来,这是教堂建造者所始料不及的。

  自从高迪31岁接手大教堂的设计,几乎倾注他大半生的心血。他对圣家堂的狂热和执著,因为它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奎尔公园的故居里,见到专设做礼拜的小房间。他被称为“上帝的建筑师”,逝世后长眠在大教堂的地下墓室,与他的杰作长久相伴,是他的最好归宿。巴塞罗那红衣大主教追封他为圣徒,是对这位天才设计师和虔诚教徒的最高褒奖。

  对上帝的虔诚,西班牙人有悠久的传统。塞利维亚的圣周,是著名的宗教节日,西班牙三大节日庆典之一,持续7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圣像游行,万人空巷,场面宏大。巴伦西亚的火节,向圣母献花,纪念城市守护神,将各种玩偶付之一炬推向高潮。托莱多的圣体节,也是重要的宗教节日,教徒们上街游行以示庆祝。就在前不久,西班牙发生了客运火车脱轨惨剧,大多数乘客是天主教徒,从各地前往圣地亚哥朝圣,参加那里举行的英雄圣徒圣?詹姆斯纪念活动的。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人,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的执著,相信都会给到访西班牙的游客留下印象。

  四、血液里的舞蹈

  刚到巴塞罗那的当晚,我们在感恩大道边上的一家叫“弗拉明戈宫”的地方,欣赏了一场被称为西班牙国粹的民族舞蹈。

  人们总把西班牙女郎和斗牛舞联系起来。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小说《卡门》,塑造了一个热情奔放、妖艳洒脱的吉普赛女郎形象,改编成歌剧搬上舞台久演不衰,卡门形象深入人心,吉普赛女郎、斗牛士和斗牛舞,成了西班牙舞蹈的标志形象。到了这里才知道,和斗牛并称为西班牙国粹的,是弗拉明戈而不是斗牛舞。

  弗拉明戈宫就在不和谐建筑群的斜对面不远,门面不大,里面贴满了演出海报。演出厅可容纳近百人,观众游客居多,围坐在桌边,带餐门票的摆上食品。不带餐的只奉送一杯冰冻果酒。舞台不大,分前后两级,前面为舞蹈表演区,后排是歌手和伴奏席,分别是小提琴手、吉他手、鼓手、歌者,还有一位击掌者,不弹不唱,像是指挥。

  表演开始,是三人群舞,女舞者是人们熟悉的打扮,梳起光亮的发髻,一身鲜红舞裙,紧身胸衣加小外套,多层饰边裙裾,在灯光下就像一团团火焰在跳动。接着的是一位稍年长的女子独舞,一身素白打扮,舞蹈却十分豪放激越。以手腕、手臂、身体躯干动作为主,配合拍手、捻指和狂放的喊叫,节奏开始平缓,由慢变快,渐渐急促,直至高潮,然后嘎然而止,亮出造型定格,掌声响起。据说中年熟女比苗条少女更适合跳弗拉明戈,风味十足,更富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想起国内的一些西班牙舞表演,一身艳丽红裙,手把羽扇,一手牵着裙裾,慢步摇摆,轻快旋转,应该不是这种“血液里的弗拉明戈”。endprint

  随后表演的是男女群舞、独舞。后来上场的一位男舞者,紧身黑裤,长袖衬衫,外面加穿小马甲。在吉他伴奏和歌声中起舞,以脚下动作为主,脚掌、脚尖、脚跟击地,踩踏出清脆的响声,有很强的节奏感,比踢踏舞来得更加猛烈和富于变化,轻重缓急,交替起伏,激烈处观众“欧咧、欧咧”地喊叫,击掌喝彩。一支舞蹈下来,大汗淋漓。这时候,我们慢慢明白,弗拉明戈不只是舞蹈,而是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的吉普赛艺术,弹唱伴奏和舞者,没有欢快的表情和轻松的气氛,被称为释放忧伤的歌舞,表现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活,也在表达狂热豪放、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

  一个小时表演结束,我们出了剧场,同行的舞协主席突然问,“怎么这弗拉明戈像是脚下功夫,上身动作很少,正不正宗啊?”作为国粹,全国流行,既敢标榜“弗拉明戈宫”,也应该靠谱。非常纯粹的弗拉明戈,要去安达卢西亚,那是最西班牙的地方,弗拉明戈舞蹈的发源地。在塞维利亚,有职业表演秀,还有聚集在酒吧的表演,每年5到9月,那里的大城小镇会举办各种弗拉明戈音乐节,不少还以当地最有特色的菜式命名,大概这种“舞蹈+美食”的模式,更有利于迸发流淌在血液里的激情,有利于西班牙国粹的弘扬和推广。

  五、舌尖上的滋味

  “海鲜饭一定要吃的!”得知要去西班牙,女儿在网上留言道。在离开西班牙的前夜,我们在巴塞罗那上了一次海鲜馆,饱尝了一顿类似“海鲜全吃”,体验西班牙美食舌尖上的滋味。

  对西班牙美食早有所闻。凡到过那里的朋友,回来都会说起海鲜饭、烤牛肉和著名的“塔巴”。那天结束巴塞罗那的所有行程,我们在奥林匹克港海鲜馆定了个餐,要尝尝海鲜饭。饭馆位于伸出海中的半岛,窗外是漂亮的海滩,黄昏时分依然可见不少弄潮儿踏浪嬉戏。

  我们早早来到餐馆,食客不多。落座点餐,大家说要地道特色海鲜餐。很快陆续上菜了,先上来的餐前小吃,是一碟腌制的小橄榄、小黄瓜和小洋葱,微咸带酸,味道口感极好。随后是番茄烤面包和西班牙火腿。火腿肉微红鲜嫩,据说上等火腿是黑猪后腿,腌制较长时间,在一家中餐馆见过整个的和切片销售的火腿肉。我们初尝有些畏生,吃起来味道倒是挺鲜的。都说火腿肉是西班牙人的最爱,吃多了会上瘾。接着上的是龙虾沙拉、番茄汁煮淡菜、炸鱿鱼圈、炒章鱼片,样样味道鲜美,大概是材质都很新鲜的缘故。

  大家期待的海鲜饭上来了。一锅墨鱼汁饭,黑乎乎香喷喷的,是墨鱼汁加上虾、鱿鱼、墨鱼、鸡肉之类原料,还有贝壳类海产,配柠檬汁。另一锅普通海鲜饭,虾蟹为主,外加青口贝和其他配料,佐料则是特制的蒜泥蛋黄酱,导游告诉我们,可以先尝尝不加佐料的,作一个比较,果然大不相同,加酱料的味道特别香。海鲜饭是西班牙菜的代表,据说瓦伦西亚的最为正宗。饭后甜点是苹果派、冰淇淋和蒸蛋,也做得精致可口,甜而不腻。最后,再来一小杯餐后甜酒和咖啡。导游说,吃到这,当地人还会再来一支雪茄。于是,他拿出万宝路,说是来个“全套”。

  西班牙三面环海,渔业发达,海鲜饭自然成为西班牙菜的代表菜色。这里是斗牛之乡,盛产牛肉,这趟行走,餐桌上常见牛肉,只是没有见识出名的烤牛肉。塔巴开胃小菜倒是没少见。在马德里,随处可以见到街边吃喝摊档,顾客桌上摆上一两碟塔巴,或凉或热,凉拌煎炸,一杯啤酒,或一杯咖啡。西班牙人生活节奏慢,午餐都在下午两点以后,晚餐更晚,八九点。下酒菜色品种繁多,不下数百种,两顿饭之间,在餐厅咖啡厅打发,大概就是下酒小菜塔巴盛行的原因。

  那天拜会巴塞罗那政府官员出来,在街边巧遇当地大名鼎鼎的厨师,街头随处可见他的招贴画,据说原来在闹市区开了一家餐馆,预定已经是两年以后。刚在靠近犹太山的新区开了一间,生意同样火爆。我们在西班牙村的一家著名玻璃器皿店,看到资料介绍他家的餐馆专用这个品牌。看来西班牙人很是崇尚美食,追求舌尖上的好滋味。

  走出海鲜馆,大家都有些纳闷,放开肚皮吃,几乎风卷残云一扫光,怎么一点也不觉得撑?地中海的海风轻轻吹拂,望着海面上的点点渔火和街上的人流车队,入夜的欧陆之花异常璀璨迷人。都说这顿西班牙“最后的晚餐”,风味浓郁,是一次美妙的唇齿舌尖体验。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