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究“算”的语法化历程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32966
闫 珍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1 前言

“算”在现代汉语中是高频词,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语言语料库中关于常用词使用频率的统计调查,“算”字在2005年共使用了9062次,2006年使用了24826次,它的使用频率在2007年时达到了三万余次之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意义包括“计算、推测、打算、总算”等[1],在报纸和著作中也会有下面的用法:

  (1)现在想来,这也算是20多年前的“AA制”吧?《厦门日报》

  (2)包不同道:“星宿老怪本领就算厉害,也未必强得过少林高僧玄难大师。《天龙八部》

  在上面的例句中,(1)中的“算”已经不表示计算,而是表示归属,(2)中的“算”含有让步的意味。王晓燕也曾说过“算”是由最初的“计数”义经过隐喻和转喻而演变出其他几种义项,它的具体语义是由具体到抽象,语义不断地虚化[3]。那么,“算”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开始虚化,虚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本文将详细的展开论述。

2 动词“算”的语义演变分析

“算”为会意字,表示计算之“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2]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筭为算之器。算为筭之用,两字音同而义有别。”筭,《说文解字》:“筭,长六寸,计历数者,言常弄乃不误也。”筭,指计算用的工具,为名词。“算”可用作动词,表示计算的意义,也可用作名词,表示一种计算工具,计算用的筹码,在古代有算筹之说。

  (3)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山海经》

  (4)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计数工具是算盘,用算盘计数,就产生一种计算的行为。从具体的计算动作抽象延伸出抽象的语义,计算的不再是具体的物品,如“盘算、谋划”等:

  (5)凡与敌相逢,持军相守,欲知彼算,将揣其谋,则如之何?《兵法》

  在《汉书》和《史记》中,“算”多次被用来表示“赋税”。

  (6)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汉书》

  (7)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史记》

  从两汉时期开始到南北朝之间的这段时间,“算”的语义发生泛化。南北朝之后,特别是到了唐代,“算”的语义发展更加复杂多变,后面开始带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但并不常见:

  (8)算料别人应不敢,莫过长者须菩提。《敦煌变文》

  当计算的不够准确时,就只能对该事件的结果进行主观的推测,在宋代,“算”的“推测”义逐渐增多,而且后面算加形容词越来越多的用到诗词中。

  (9)算凄凉、未到梧桐。《全宋词》

  元明时期,话本小说带动了语言的发展,“算”的各种义项运用的更加灵活,表示“计算”的义项仍然在用,而且衍生出了“归属”的义项。孙洪威、柳英绿的《动词“算”的主观性用法》提到“算”的语义变化的三个阶段,由空间物质意义到动作义,再到抽象逻辑义,最后动词意义不断虚化,产生了副词意义。

  (10)你敢拿了去,我算你好汉!《金瓶梅》

  到了清朝,“算”的“归属”义更加明显。当“算”表示归属时,更多的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强调“算”后面的形容词,而且其后接形容词表示程度如何的用法也越来越多:

  (11)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12)公子把几乎上赚的话说了,老爷笑道∶“这还算好,他到底说了个方向儿。《儿女英雄》

  “算”和“是”连用,实质上也表示了对“算”后面所陈述的事件的一种态度或者是评价。两者连用在《全唐诗》中只出现了一例,可是在明清小说中已经可以广泛的见到。

  (13)算是甚命,问什么卜。《全唐诗》

  (14)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红楼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算”的义项在古代发展的很充分,“称得上、当做”等表示主观态度的义项也在不断发展,表明“算”的虚化进程仍在继续[4]。到了现代汉语中,“算”的用法越来越趋向于稳定,“计算”义仍运用广泛;表示推算,推测的义项时,后面可带名词、小句作宾语;表示当做时,后面可加名词,动词,形容词,还可以加句子。

  (15)这笔账咱们得跟他算清。

  (16)我算什么模范,比人家差远了。

  (17)年纪虽然大了,身体还算结实。(以上例句源自《现代汉语八百词》[5])

3 “算”的语法化原因

关于“算”的语法化的动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曾繁英《柳州方言“算”的语法化过程研究》提出柳州地区的地方方言中“算”作为动词、程度副词以及时间副词的用法,并且分析了“算”的语法化的动因,虚化的主要原因是“算”的词义演变和句法位置的改变。石毓智的《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也曾说:“一个语法手段的产生与发展通常收到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语义,二是句法环境,三是使用频率”。本文认为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主观化和句法位置。

3.1 主观化

“算”的意义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原因。言语与人的思维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从表示“计算工具、计算行为”的“算”字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虚化为“算起来比较突出的”这种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意义,这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沈家煊(1994)提出了关于汉语语法化的四条制约条件,分别是在语用层面、心理层面、语言的交流以及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6]。“算”的语法化受到了第二种类型即心理层面的影响,也就是主观化,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次算你厉害”、“今年的大蒜算贵了”、“算你狠”等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表达都带有说话主体主观上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评价。

3.2 句法位置

“算”的句法位置的变化也促使其走向语法化的道路,动词“算”常和“是”连用,组成“算是”,如“他算是一个演员”,而当“算是”于其他动词连用时,它位于主语和另一动词之间,在句法结构上逐步演变为修饰成分,句子中的另一动词地位上升,占据主要动词的地位充当谓语,如“他算是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此时,“算是”就带有了一种表示时间的意味,虚化为时间副词。当作为时间副词时,修饰其后的动词,在句中作状语。如:忙了一整天,算完成这次任务了。这类的句子中相应的都会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上句中的“一整天”,由于句子中动作的完成,句末基本上都会带有完成时态的“了”,这里“算”表示“总算、终于”。另外,当“算”后面直接加性质形容词时,“算”就虚化为程度副词,表示“很、非常”。当作为程度副词时,“算”用来表示加强语气,表示程度深,有“特别、比较、非常”的意思,如小明在这些人当中算厉害的了。

4 结语

沈家煊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提到语法化进程的两个原则,即渐变原则和单向循环原则。“算”的语法化历程就遵循着渐变原则,当用“计算”这个词来表达“算”的意义时,其中的“计”就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这样就使得“算”由一个词降为一个语素,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这一点和古代汉语发展至现代汉语的双音化趋势基本符合。“算”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也遵循了沈家煊提出的“单向性原则”,“算”的语义发展是沿着一条直线往下发展的,并没有逆向发展。从产生之初的“计算”、“推测”等含义发展到作为副词的用法的过程中,“算”在不断地虚化,但是并没有完全虚化,而是实词和虚词同时存在,虚化并不彻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3] 王晓燕.现代汉语“算”的多角度考察[D].2009-05.

  [4] 秦国栋.动词“算”的语义认知和语法化考察[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41-4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