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1 广场的定义
广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的诞生是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在城市这一概念出现时,随之而来的便是人类部族之间的公共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活动便是祭祀活动。由于对人数的特殊要求,广场作为祭祀活动的集散场所便由此诞生。从语义学角度来说,广场一次最早见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语-Agora,这个词意为“集中”,由此可见,广场一词定义即为为某种目的而集中的人群集散地。这种说法并不是孤证,例如,拉丁语中“广场”意思为“房屋与房屋之间宽阔的空间”,意大利语中为“平坦的面”,现代英语中为“方形,方正,平方”德语指的是“城镇中建筑物前与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所以,广场这一词,本源意义是与城市的起源并驾齐驱,作为人们集会、聚会和社会交流的场所这一概念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并且沿用至今。其次,广场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实际的社会需求,而非有目的城市空间造型结果。而是人类对于闲置于建筑物前大面积空间的改造和利用。
而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广场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而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从物质角度来说,是外部开敞空间、道路交汇点、城市结构变化处。
2 广场设计的文化宣传作用
一个城市的广场,经常作为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名片出现。就如同,说起莫斯科的红场,就能使人想起斯拉夫民族坚韧的性格;布拉格广场就能使人想起捷克最深沉的文化积淀;戴高乐广场就能使人沉醉于法兰西的浪漫与热情;天安门广场就可以使人想起中华民族严肃的名族特点。此外,广场作为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又是一个社会中心,它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日常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城市广场的品质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城市文化水准和市民生活质量。广场在经历了生产力发展之后,最为主要的是为市民提供广阔的户外活动空间,用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集会的目的。甚至,它还带有一丝政治宣传的作用。所以,综合以上几点要求,通常,城市的广场会选址在一个城市政治和文化积淀最深的中心区。而对于广场设计的方案,设计师几乎都会不予余力的将城市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而传达着一思想的最佳物质载体就是-雕塑。北京天安门最醒目的雕塑便是“华表”,雕塑上有繁复的祥云纹饰和狮子的浮雕,这一系列细节都体现了整座城市对吉祥寓意的追求。而华表的意义又在于提醒人们这座城市是在乎光阴在乎时间的。另外,树立在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无疑就体现了法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最大特征。浮雕马赛曲也向人们宣传着法兰西对于自己纯粹想法的执着追求。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场所甚至界面素材、雕像、线角等构成要素都可以予以保留,或者与新结构融为一体,在空间中重新肯定其价值或赋予新意义。[1]从而创造具有多样化历史意义的城市广场。所以,不难看出,广场的基本作用就是文化宣传作用。
广场设计中,设计师会尽可能的保留广场原有的整体仿冒和历史景观特色。在这一层面上广场设计在社会中也起到了调和原有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有机协调了新旧空间的历史涵义、组合关系、造型元素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创造出历史文化意义和归属感的景观。在这一点上,澳门是真挺广场在改造前,基本被汽车占用,而留给行人的活动空间少之又少。类似于观前街,通过精致汽车进入步行街广场,增加了古典风格的喷泉、服务亭、座椅和波浪形鹅卵石铺地。如今的澳门市政厅广场是集艺术、文化、社会活动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中心,并成为澳门最佳的城市名片。
3 广场设计的商业作用
作为城市人口最大的集散地,广场也承载着其商业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商业贸易建筑、大型商场、便民购物所和贸易市集等商贸场所。这种广场基本上分为两类。综合性商圈建筑群广场,例如万达广场、八佰伴等。这一类广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广场为中心第一圈为商业大楼,外围基本是住宅大楼。这一特征正迎合了现代城市多中心的趋势。广场的商务大楼也承载了旁边住户的生活需求,从生活必需品到精神消费等方面的产品几乎都能找到。
专业性贸易型平台广场,这一类广场作为一种或者周边产品的贸易集会场所出现。形成专门采购单一项目的集散地。如文化市场,多家商户形成合围性的大型活动空间。
所以,不论是综合性商圈建筑群广场还是专业性贸易型平台广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商业需求而形成,广场人流的集散性注定会赋予广场商业作用,正如司马迁[2]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出彩的广场设计不仅能使一个商业广场的外观夺人眼球,更能够使整个广场的商业价值更上一个台阶。例如,旧金山美国银行办公楼前的甘尼尼广场,由于位于建筑北面,因此打不翻时间都处于高楼的阴影之中。设计师注意到这一位置面积虽然大但很少有人停留,所以将这一区作为建筑入口。虽然牺牲了空间但提升了人流量,为商业贸易保住了客户集群。
4 广场设计的交通作用
城市广场的性质决定于它在城市中的位置与环境相关的主题建筑与主题表示物以及其功能等性质。通常,在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区域莫过于车站。因此,如何设计站前广场成为广场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广场科学的设计,不仅能使站前秩序有条不紊,更能使广场的荷载人流量增大。例如,根据“最短距离”原则,人们在广场中行走通常有对角穿越抄近路的特性,针对这种情况,对于道路转角处的限制性区域就采用弧线而非直角。此外如果目的地不是斜对角,一般人的穿越倾向于延边而非在中央行走。这些科学性的设计都是依据人类自然行为和心理雪球的研究。
另外,每个广场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上无不体现着广场设计的交通作用,以便保持广场与城市街道、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以增加城市广场交通的便利性。冯·格康和合作者共同设计的博览会场,其周围是比赛馆、展览厅、综合楼等综合建筑,通过巧妙地空间组合与流线安排,创造出富于活力的树下休闲广场。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疏散问题,联系了比赛馆与展览厅两大功能体块,保留了基地上的原有树木与步行道,更是为市民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在复杂的交通系统中,广场设计甚至可以通过天桥、地下通道等形式避开机动车对人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设计甚至能使得广场由二维的范畴扩充为三维的范畴。从而使广场活动空间增大,起到疏导交通的作用。
所以说,广场设计也被赋予了交通的社会作用。
5 总结
给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刚刚起步,不可否认,广场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国设计师在发挥广场设计的社会作用方面稍显稚嫩。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广场着重于广场设计的商业作用,从而忽视了广场设计方面的文化宣传和交通作用。每逢年节假日,站前广场的核载量过大的缺点明显,城市广场文化基调和内涵缺失,广场千篇一律,几乎鲜有区分。反观广场的商业作用却愈发明显。所以,如何有机地协调广场设计的商业作用,文化宣传作用和交通作用。是接下来,我国广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讨论广场设计时,着重讨论了广场设计在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作用,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广场设计对于社会的景观绿化作用没有提出来。另外,这一社会作用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日后将单独以一篇论文的形式写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