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视觉文化下的“美术”与图像识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42326
赵晓琳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6000)

  语言固然能给人们直观的信息,但是在视觉艺术面前却总是少了些许情感成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表现人们的表情和动作,而语言只能进行描述。不言而喻,我们在小说中、杂志中都可以看到插图对文字的影响,这一现象表明了我们对视觉文化的依赖以及对感情的表达形成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字的呈现方式是由单到多的,譬如我们要对某一事物进行描述时,是先描述该类事物的共性以区别于其他事物,再描述其特征目的是区别本类事物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但图像却是由多到一的,我们看一幅作品时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以符号为主的片段式信息,而后我们将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最终形成于一个含有共性的信息。

  我们去解读作品、欣赏作品的维度有很多,可以从图像学、符号学、解释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视觉文化中图像信息是由多到一的呈现形式,这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去,以此让学生领悟艺术的独特魅力。

1 图像学——领悟作品主题

我们在分析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对作品中的某一符号产生定势思维,例如看到类似于鸽子的图形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幅作品的主题是和平,看到枪支子弹时会认为这是战争主题,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我们不去探讨这种定式习惯的好与坏,但我们依旧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初步判断,把握这个方向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倘若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判断错误或许对这幅作品的解读再深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有些事物并不是我们所见即所得的。文艺复兴时期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就对女性单手遮肚子这一解说有分歧,有人说是因为怀孕了,又有人说是象征着有生育能力,这时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也要适当的联系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因素,联系社会生活的定势思维,就像帕诺夫斯基对艺术作品诠释的三个层次:从生活经验中获得对事物表面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事物的解释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可以传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

  正确的解读方法是图像识读的关键,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课就是提供学生解读作品、体会感受的一条途径,但这并不是一条捷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条宽广的平原,似乎并没有一条被前者们踏出来的确定的路子,也是因为其不具体性才使得我们的道路走得很艰曲折。“欣赏”可以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情感思想,亦或者是深层寓意,无论哪种角度我们都能找到满足我们视觉享受的寄托,中小学美术的四大课型中“欣赏·评述”就给我们规范了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要学会欣赏还应该会表达,符合当今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教育领域中的人文性也要求培养有思想、能独立的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不是我们传统的教师学生之间简单的互动关系,而是基于现代技术层面上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如我们在赏析作品时侧重的是对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但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画作中的信息表达,如果是这样的态度去欣赏作品那就不是享受而是一种负担。

2 符号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向导

符号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一件事物代表另一件事物3,就是能指与所指的理解,符号学揭示的是世界多元化的趋势,是一种求异的思想,例如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图式时要求我们内化的知识要与我们的认知相同,语文课上学习“苹果”这个名词,假设学生从来没有见过、没有体会过这个东西是什么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可能会在自己的意识里建立一种只有自己能理解的主观意义,当信息被再次提取时我们不由的会在脑海里显现出自己诠释的那个意义,这个意义与我们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可能相差万里,每个人都有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就成为了我们内化信息的方式之一。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会以自己的方式确定一种展现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共同性,在推敲寓意时会较容易的理解表面含义,例如立体画派代表人物毕加索,我们在作品中很少能具体的辨别某一符号代表的哪一事物,但我们依然可以判断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他的《哭泣的女人》中没有看到对一个女人哭泣的写实刻画,我们通过色彩和他对女人面部凌乱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猜测他在创作时烦闷的心情,而作品《梦》在他的笔下女人柔美的身体表现出他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偏爱,作画时的心情绝不是郁闷烦躁的心情。

  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涂鸦课程其实也隐含了符号独特的表现形式,涂鸦虽然是凌乱的、没有章法可言的,但是它是独立存在的符号,这种存在方式更像是作品被抽象化了的表现形式,除去色彩来说,向人们表达的信息有共通之处。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建立起来的图式判断作品表达含义的真伪,就像学习语言中的“讽刺”手法和“反讽”手法,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品是通过顺从事物的反面现象表达对该现象的讽刺,我们常见的宣传海报多具有此类手法,真实的表现现实中令人嗤之以鼻的现象,学生能够观察到的维度越丰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法就越多。

3 解释学——文化角度的探究

文化习俗是解释学的重点阐释方向,而文化不是一个能够量化的概念,我们接受文化就是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世界文化多元化就是社会习俗的多元化,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就要适当的考虑作品的文化差异,在分析中西方绘画差异时我们往往借助中国传统的国画和西方典型的油画作比较,我们可能会以中国画写意为主和西方模仿自然为主的表现手法作对比,中国画强调的是传神西方则是再现自然,这与国家传统的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可以说每一时期的绘画都为该时期的政治制度服务。而这一差异应用到艺术中就是表现风格的不同。

  在赏析艺术作品时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仅仅评价绘画技法上的逼真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习惯性的在评析学生作品时用“像”与“不像”,例如有的学生在写生练习时会拿出尺子画一条笔直的线,这种方法就像比较人与机器人一样,一种是死的,一种是有生命力的。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时不必急于求成,人的思想情感不只是从美术学科中获得的,与文化的积累、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相关,但前提都是在有意义的实践下。

4 改变艺术创作认知

贡布里希在解读视觉文化时提到创作绘画作品是先学会画其次是学会看,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尔布雷切特·丢勒,在成名之前仅是一个无名画匠,在学徒的这段时间通过对成名画家的研究和观察,在技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有一个历久弥新的过程。

  培养学生图像识读意识并不仅仅是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通过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教学中想尽多的传授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意蕴,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艺术审美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就像种子那样想要发芽必须先扎根土壤让根基吸收人类文明中的古月精华,结于艺术璀璨明珠。

  [1]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南京;译林出版,2014.2.

  [2] 钱龙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30,8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