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直线上升,城市发展程度的日趋饱和,由城镇逐渐向农村扩张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当前,许多乡村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经济建设,破旧的民房得以重建,泥泞的道路得以重铺,生产农作方式也有了技术性的革新,农民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大一步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乡村城镇话建设以及新农村的改革,原始的农村风貌、耕种模式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大面积的农田用来盖建高楼,取代传统民居的新式住宅让农村失去了文化气息,大片森林绿地由于建设遭到过渡开垦。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1.2 研究意义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几乎占据了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农村人口约为九亿,对于农村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综合国力的水平。那么如何建设好农村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热点话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以苏州横泾乡为例,研究探讨治理和建设苏州西南角临太湖一带乡村的方式方法,总结出一种解决乡村建设问题的新思路,对于我国乡村改造计划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2 乡村规划理论
2.1 乡村规划内容总结
乡村规划是乡村的社会、经济、科技等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4]乡村规划主要分以下几方面内容:1、乡村自然、经济资源的分析评价;
2、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及其地区布局;
3、乡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投资与效益;
4、定现乡村规划的措施与步骤。制定乡村规划,要根据乡村的资源条件、现有生产基础、国家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效益为前提。要实行长远结合,留有余地,反复平衡,综合比较,选其最优方案。[5]
2.2 乡村规划原则
根据查阅的资料,整理出一下四条乡村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农民主体。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6]
2、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7]
3、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9]
3 乡村规划新思路
3.1 反规划概念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10]“反规划”理念并不是单纯的考虑“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11]3.2 思考与延伸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12]而根据笔者的理解,“反规划”的理念应用于农村的治理建设中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反规划”所要求的对生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道路交通、居住环境、河道河流的规划手段都十分适用于乡村的发展建设。[13]3.3 规划思路
目前,笔者所了解的一个“反规划”的案例是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的规划设计。当看到这个设计的方案时,我深受启发。其实,乡村原有的风貌和自然形成的景观要比人为设计的景观更富有美感。举个身边最鲜明的例子,在学校有一片水杉林,每年春天都会开满二月兰,远看犹如一片紫色的海洋,前来游园观景人络绎不绝。整个水杉林里并没有观赏性的雕塑小品,也没有具有设计感的设施,植物杂草从来没有人修剪过,有的只是几条简简单单的青石板铺地以及石块和鹅卵石围成的溪流,但为什么每年都会引来这么多的游人观赏?其实,这就是自然景观的魅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似乎已经看倦了毫无生机的高楼大厦、看倦了玻璃幕墙、看倦了被人为过度修饰过的景观。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严重污染的空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向往大自然的纯粹。目前大部分的乡村还没有城镇化,依旧保留着美丽的自然景光,这是需要我们加强力度保护的。那么,我们如何在不破坏其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呢?对于在这个问题的回答,落实在具体的方案中,应该是设计但又不留人为的痕迹。比方说设计用到的材料都应该是自然界直接就可取得,并不添加人为修改的。
4 苏州横泾乡规划方案
4.1 项目概况与分析
4.1.1 区位分析
该规划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内,地处苏州市西南,南临太湖,东南侧以太湖新大堤为界,北望尧峰山,西侧以东山大道为界,交通便利,距苏州23.5km、苏州工业园区32km、吴中21km、吴江15km,与吴江区太湖新城隔苏州湾而望。总体来看,该区被苏州市及其管辖几个重要大区包围,交通便利。4.1.2 自然资源分析
规划区跨横泾街道内,新路、新齐、上林、长远四村,总面积约24km2。规划区内有可耕地面积约8537亩。该区资源丰富,盛产水稻、鸡头米等农作物和螃蟹等水产,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该规划区的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条件。该规划区境内水闸密布、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5米之间,土质为粘土,土层较厚,植物生长耐力持久。规划区内有大面积河网密集的湿地,现状以湿地水生植被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规划区内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整个水域遍布形态各异的地形,穿过各自然村。
4.1.3 交通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水网密布,穿过所有自然村,现有的重要的节点分布均在这几条重要的河道两侧。而基地内城市干道、乡道的排布与水网呼应,也已贯穿整个场地,内部交通已形成网格系统。4.1.4 文化资源分析
规划区内文化资源有限,上林村有古庙遗迹一处,现存一块雍正年间石碑,古银杏树一棵,但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仅有近年建设的建筑物一座作村民节日祈福用。长远村有始于元代的长源街,但保护欠佳。4.1.5 总结与评价
根据调研和分析工作,我总结了项目区域现状的有利因素和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分析我总结的有利因素如下:
1、区位因素
规划区与太湖新城隔苏州湾而望。太湖新城规划中的太湖隧道将分为南北两线,其中南线西起吴中区旺山路,东至吴江区笠泽路,北线连接东山大道与吴江东西快速干线。两条隧道将把吴江区和吴中区的太湖新城连接起来,且东山大道与东西快速干线未来将承担苏州外部环线功能,两者以隧道连接后,可快速化解过境交通压力,并将有利于带动太湖新城旅游、物流及沿线乡镇的开发建设。联系太湖新城太湖隧道不难发现,此次规划的区域位于东山大道与旺山路之间,本基地必定会受此影响,未来与太湖新城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
2、已经整治自然村现状良好
规划区内已经整治的几个自然村现状良好。经过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3、自然资源丰富
水网密布,穿过所有自然村,现有的重要的节点分布均在这几条重要的河道两侧。而基地内城市干道、乡道的排布与水网呼应,也已贯穿整个场地,内部交通已形成网格系统。
总规划区农、林、养殖业发达,四个行政村均有大面积的水稻、鸡头米种植基地,其中上林村还积极发展果业和林业,现种植有花卉、梨树、桃树、火龙果、葡萄、榉树、桑树等多种植物。
其次,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目前基地内部分农田、林地、水塘分布交叉分布,且存在宜农未利用土地,如闲置水塘、断头浜等。
2、规划区域内生态系统由于人为干扰强度大,使得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不高。人工种植树木较为集中,仅根据经济性安排种植,没有对种植业进行整体的景观性规划,观赏性不足。
3、道路已基本形成网络,但部分路段仍需延伸或拓宽以加强规划区与外界特别是与太湖新大堤的联系,并疏通内部交通,使其形成能深入至各村的流畅的交通环线。
4、未整治村庄环境不能与周边已整治村庄配套,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现代农村形象。
最后,依据之前提到的乡村规划的原则制定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1、重新认识本规划区的作用:本区是城市的“肺”,是苏州湾难得的一片成片的生态农林区域,其在周边环境中扮演的生态角色要远重于其他。
2、生态优先,建立科学的区域生态格局,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效保护和恢复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及乡土味。
3、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总量。对基地内现有农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提高土地质量,使农田进一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4、延伸、拓宽相应道路,加强规划区与外界特别是与太湖新大堤的联系,疏通内部交通,使其形成能深入至各村的流畅的交通环线。满足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在不破坏现有生态农业基础上,在满足生态容量允许值的前提下进行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开发。
4.2 规划方案
4.2.1 功能分区与职能结构
该区域的功能分区应当综合考虑该区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按其功能构成可划分以下几区:核心生态保护区、游览区、住宿接待区、商业服务区、行政管理区、居民生活区、农林生产区。该区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属于综合性结构,其结构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三大职能系统综合组成。该区域职能结构涉及自我生存条件、发展动力、运营机制等关键问题,对风景区的规划、管理和运行意义重大。要注意协调风景游赏、居民生活、生态保护与用地的关系,解决好游览服务设施的调整、优化与更新;挖掘开发新的风景资源等。
4.2.2 景观空间规划布局
根据规划区各村资源分布和地理区位,现将其空间分为农业生态保育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郊野休闲体验区、综合服务区、半湿地生态农田体验区、水乡风貌区以及滨湖风光带七个部分。4.2.3 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景点应遵循因地、因时、因景制宜的原则,本着充分考虑风景资源特点、用地条件、游客需求、文化等因素,合理有序的安排、规划区域内的景观游赏。充分利用该区域内通畅的水网系统,选择满足游船通行需要的河道,经过有序合理地规划,形成网状的贯穿新路、新齐、上林、长远四村的水上通道。规划设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1、景点主次、疏密、节奏和游赏序列以及景点构成内容,布局景观多样性等。
2、游览路线紧密结合游览方式。
3、注意空间上层层深入,穿插突出主题,达到高潮,提升感染力。
4.2.4 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根据景区的景观特征分析,挖掘和概括其中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景观主体,并通过景象展示与构思,找到展示给观赏者的最佳的景观。这些景观按照观赏角度主要分为以眺望为主的景观、以水景为主的景观、以植物为主的景观、以农作物为主的景观、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和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的景观。4.2.5 开发模式规划
如何规划区域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根据本规划区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我总结了几种适合本区发展的模式,分别是农业公园模式、森林公园模式、水乡民俗风貌村模式、养生度假模式、观光购物农园模式、乡村俱乐部模式、教育农园模式和租赁农园模式。4.2.6 水乡民俗风貌村
该规划区域水网密布,具有典型江南水乡乡村的风貌,其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根据现状分析,可选择新路村与长远村部分自然村建设水乡民俗风貌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5 结论
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或许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农村的建设改造或许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不合理的规划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是得不尝试的。所以,我希望这次毕业设计研究出的结果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政府找出解决农村建设问题的新方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