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郑媛媛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广泛的认知,但是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生活的场景再现并不是艺术的表达。艺术的再现不仅是对生活的深刻了解,还有独特角度的阐释,并同时拥有精湛的技巧与构思,以及进行多元化的呈现才是优秀作品该有的特征。
艺术创作;生活;艺术的呈现
一直以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呼声不断,那么关于艺术创作到底是否要深入生活,如何或者说怎样深入生活并且艺术化的呈现就必然是艺术家关心的话题。
一个基本的认知是存在的:艺术的创作必然来源于生活。有的时候艺术创作看似不是直接的反应生活的场景,但是创作所呈现出的状态,或者说创作的价值体现也必然是受生活的启发。所以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这个提法实际扣住了艺术创作的根本,针对的现象是目前各级绘画展览上雷同的题材与风格。很多文艺工作者似乎认为把生活的场景或者人物形象简单的再现就是创作,这实际上的创作精神的缺失。因为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法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的创作首先是生活的感悟,然后是对生活的思索与提炼。在提炼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比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同时考虑到画面的需要,采取最有效的能打动人的形式呈现在观众或者说大众的视野前。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苦的,必须是扎根生活,更深入的是与表现对象共同呼吸,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的本质,这同时也取决于艺术家本人的水平以及能力。扎根生活的另一个含义我想是不仅深入的了解表现对象的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习作,找到最适合表现对象的方法与技巧,以便形成真正的优质的作品。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在追热门题材,在大型画展上题材撞车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以笔者看来:首先,很多艺术工作者对成功者的模仿心态,例如:忻东旺先生在画农民工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此之后农民工的题材成为了很多艺术工作者的首选题材,似乎只要是画了农民工,作品也达到了忻东旺的高度。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忻东旺从小生活在农村,他所表现的农民工形象很多是他实际生活中的玩伴,是他了解和长期交往的朋友,或者说忻东旺本人具备一点的农民工经历。这样不仅从生活上有共同点,而且从心理上,对于农民工渴望进城,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的这种心态极为了解,所以在忻东旺的笔下,人物的形象是丰满的、可信的、直指人心的。忻东旺在1995年左右创作的《诚诚》,仅从作品的题目就知道画家是经过思考的结果,他所表现的在等待中的人物厚重憨实,淳朴而充满期待,作者在这里不是要表现这个日常的生活场景,实际上在诉说在此状态的下的希望之心。这幅作品以后,忻东旺像是打开了灵感之门,他越来越关注他所熟悉的乡亲的情况,其作品表现的人物,以幼时在一起的人像为主,并写下了大量的创作心得。以对人物的理解来求得对艺术的感知,艺术的呈现必然是精彩的。忻东旺的这批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仿制作品的出现。对于仿制者而言,是否真情实感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成功的形式,这里很可惜的是,很少人读出忻东旺先生创作里的赤子之心。
其次,模仿者忽视了艺术创作作为原创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独特视角。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通过阅读美术史我们发现:经典艺术品之所以被称之经典,其特征是,艺术家不仅呈现了生活,并且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具备自己独特的、鲜活的视角,例如:黄骏先生创作的《矿工》系列的组画。关于矿工的题材,是各级画展上经常出现的。可以这样说,很多艺术家为了更好地表现矿工的生活,甚至在矿区和矿工们一起吃住,这可谓深入生活了。但是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流于常规的思考方式,最常见的是:表现矿工们辛苦劳作的样子、或者工人们准备出工的情形、再或者工人们休憩的场景都是经常在作品中出现的。这些作品由于表现素材的雷同,其差别经常是在表现技法上的微小差异,看的多了自然习以为常。黄骏的作品与同类题材的最大不同是选取了矿工们劳作一天之后,收工洗浴的场景,在题材的择取上,画家是花了心思的,并且找到了非常适合中国水墨的表现方式。矿工们洗澡的场景,由于水的冲洗,人物呈现了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使得画面异常的精彩。可以说这是艺术家的灵感之光,使得观者不仅感受了矿工的辛苦,同时也对他们洗浴后的幸福家庭生活充满了憧憬,这样的作品打动人心,是很自然地。由此我们回想一下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2]
最后,模仿者由于跟风的原因,往往对艺术创作中人物的多样性难以理解和把握。一张优秀的作品在表达人物的时候不仅是人物的形象,而且在人物的性格多样性的设置上必然是精彩的!例如:袁武先生创作的《抗联组画》,很少有人在抗联组画面前不动容,难道仅仅因为袁武先生表现的是爱国主义的题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袁武先生的创作不仅仅是展现了抗联的英勇事迹,在人物形象的选取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它在观众眼前的是丰富多彩的性格呈现:有的战士憨厚坚韧,有的智慧沉着,还有的狡黠聪慧,更有少年英雄的青涩与热血,在一副作品中展现如此多的性格特征,并且做到完美统一的组合,艺术家在作品之外的工作量与思考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所以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深入生活的问题,还有如何思考,从哪个角度观察,以及如何呈现都是当今美术创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
[1] [2]摘自《习近平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徽派版画以线造型语言的当代性研究”(项目编号SK2017Y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