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综述
杨程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继承了传统理论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参与各方的互动,形成多元多维度的翻译研究局面。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基本内容、产生的意义及其局限的分析,希望译者在使用该理论进行翻译时、研究者进行翻译理论探索或运用该理论进行翻译批评时,能首先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不至于误用、错用。我国对该理论研究的时间不长,相关著述不是很系统,希望本文可以唤起学界对此具有革新性的翻译理论的重视。
功能翻译理论;原因;意义;局限
1 理论背景
自翻译活动出现以来,各种翻译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如20世纪60、70年代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理论,至今仍对翻译界有很大影响。他把翻译过程分成三阶段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并提出了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毕竟客观存在,“对等”概念是在纯语言层面的探讨,在翻译活动中并非普遍适用。翻译的本质更多的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于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产生。它摆脱了以往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的束缚,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2 主要代表人物
2.1 凯瑟林娜·赖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的标志是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作为第一代倡导者中的里程碑式人物,她主要的论述集中在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上。她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并提出三大文本类型,这样在不同文本类型和翻译方法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对译者在面对不同“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汉斯·弗米尔
汉斯·弗米尔(Hans. I Vermeer)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一代倡导者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1984年,他在和赖斯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正式提出“译文功能论”这一概念。他们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目的论明确了翻译目的的核心地位,对有经验的译者翻译方法选择有积极指导意义,对同一文本为何会有不同译本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2.3 克里斯蒂安·诺德
90年代初,作为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是首位用英文著书(《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1997)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在《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译文功能理论。 “功能+忠诚”原则中,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功能原则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其数量和质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为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包括可选择的和必须进行的改写)提供了标准。
3 基本概念与理论内涵
3.1 基本概念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和翻译(translation)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中的“行为(action)”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而“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两者以此为圆心作同心圆,前者半径较大,而后者是功能派理论的重点。
3.2 理论内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有两大核心理论。一是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即把翻译策略和文本类型挂钩,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二是翻译目的论理论,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后一种方法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赖斯提出的。其认为文本是实现交流的层面,而不是字词或句子,对等必须在文本的层面实现。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译者应首先追求语义对等,然后才是内涵意义和美学价值;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应注重保留译文的美学价值,其次才是语义内容等方面;而在处理操作型文本时,应更多地考虑非语言因素。这些翻译方法统称为“文本导向型”方法。但如果翻译是为了某个特殊功能,决定翻译的就是“目的导向型”方法了。她认为用这种方法产生的译文严格来说并非翻译,而是“改写(adaptation)”。此时需要考虑的是“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的因素。“目的导向型”方法后来发展为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用专门术语Skopos(希腊文中意为“目的”)表示自己的翻译理论,把翻译列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是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合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而诺德规避了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机械的客观性和翻译目的论的极端主观性,吸收两者的合理成分并有机融合,提出决定翻译策略的是译文的预设功能,即元语功能(译文用来体现原文文本语言文化特点)和求同或求异功能(求同功能:译文功能和原文文本的功能保持相同或相似;求异功能: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不一样的种种情况)。诺德还把伦理学概念引入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只有在翻译目的和原文作者的交际目的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目的决定方法理论才能有效,否则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功能+忠诚”原则的提出则规范了翻译目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译者既要关注原文文本的使用情景,又要关注译文文本的使用情景,既要对原文文本发送者负责,又要对译文文本接受者负责”。
4 意义与局限
4.1 意义“翻译技巧是不变的,变动着的是翻译目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着不同的翻译技巧。”“翻译内容是立体的、多层的。”功能派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一篇原文会有不同的译文。功能翻译理论更多关注译文,注重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对翻译理论的革新,提出新视角,也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
这种理论为西方从语言学派为主流的翻译理论界开辟的新的研究道路,对我国翻译界也有一定影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已有长足发展,但总的来说,在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理论研究方面,还尚无人研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中国功能派研究理论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1987年到2000年为起步阶段,以初步译介和应用为主。“中国翻译”1987年第3期刊登的杜乾元的《记联邦德国的散文翻译家》,为我国第一篇功能派的译介文章。2001年至今为发展阶段,其中2004年为研究高潮期。在此阶段,相关文章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视野、深度和应用范围也都有所提高和拓展。中国译学界也在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不再仅局限于传统译学观点中,这样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与世界翻译理论研究同步前进。
4.2 局限
功能翻译论有一定理想化成分,符合西方人重分析、细化而有时候会忽略整体的倾向。其在解决就的翻译问题上并不彻底,同时暴露出新的问题:(1)读者读到的译文是只是原文的侧面是否算成功的翻译?(2)该理论中和编译区别究竟在哪里?(3)编译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诸如此类。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矛盾,但出现的上述问题恐怕一时难以解决。
5 结语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翻译的效果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除了要做到语言信息的忠实之外,还应特别注重译文与原文的等效问题。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继承传统译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突破了结构主义“等值观”(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等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度的翻译研究视角,开始关注译者主动性的作用,引入人为目的性,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同时,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通过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使翻译批评跳出长久以来的“直译”和“意译”的二元模式,形成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总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发展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对中国和世界译学界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虽然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少,理论本身也有一定局限,但正如任何一种其他翻译理论和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等)都有其利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谨慎使用一样,只有在负责任的译者以分析原文为基础,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作出理性选择时,功能翻译理论才能起到一般翻译技巧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它们完全有理由作为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被人们承认、研究和应用。相信这一点对任何一种翻译理论也都是适用的。当然,也要对理论种各个学派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和了解;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涵和适用范围,有着精确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实际运用中的张冠李戴、生搬硬套,最大限度发挥功能翻译的优势。
[1]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ethod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 高桂贤.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J].山东大学,2008.
[4] 李广荣.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误用个案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
杨程(1992-),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英语笔译,福州大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