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育思想浅析
张文财牛一岚
牛一岚(1991-),男,汉族,山西,硕士研究生,法学,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师说》是一篇阐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学生跟从教师学习的必要性,依据何种原则选择教师的论说文。《师说》行文简练,深入浅出,在当时骈文盛行,内容空洞的浮华文风下,展现出了韩愈勇于斗争,坚持文以载道的时代追求,提倡尊师重道,求真求实的治学问道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较大意义。
韩愈;《师说》;师道;教育思想
1 《师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分析
1.1 魏晋以来门第观念仍然浓厚,科举选拔制度较难公平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士制度在唐代依然有所沿袭,寒门学子在科举制带之外很难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韩愈在贞元二年到长安赴试,由于没有门第庇护,三试不中。后经多处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出身权贵家族子弟可进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且无论学业能力水平如何,都可入仕为官。普通百姓子弟社会晋升通道狭窄,选拔制度弊病较多。
1.2 中唐文坛骈文依旧兴盛浮华,难以经世致用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骈文盛行,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写作形式,华丽不实,浮夸空洞。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倡议商、周古文来革新文风。隋文帝时亦下诏制止“文表华艳”,李谔曾上书请革文华,均未能改变当时文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文坛虚浮风气深重,文多却无物,流于形式,难以济世兴邦,推动社会进步,浮华文风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风气。
1.3 深受门第观念影响,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较重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森严,包括高门和寒门,深重的门第观念极大影响了社会积极从师学习的风气,韩愈《学记》撰文的背景,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以看到:“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韩愈不顾世俗,顶着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提出了态度端正地做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指手画脚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在长安居住时,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从而可见韩愈勇于斗争,提倡师道,有很强的时代革新意义。
1.4 中唐社会危机加重,佛、道兴盛,儒学冷落,韩愈努力推动儒学复兴
在中唐时期,统治危机日益加重,地方势力割据,威胁统治的状况逐渐增多.在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部分物资短缺,朝吏懒散昏庸,社会政治腐败.变革难以推动。同时,佛教道教势力日渐强盛,社会信佛风气弥漫.韩愈提出要结合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以圣人之志对待天下,希望用先王之道来彻底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提出要重新振兴儒学,确立正统,提出道统一说,极力提倡古文运动。
2 《师说》论述有关师道教育的重要问题
2.1 论述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职能作用文章开篇直入主题,“古之学者必有师”,文首“古之”二字,既强调古人倡树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师,说明作者对于老师的敬重,接着从正面论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简洁精准的指出了教师最核心的能力素质,“解惑”说明教师存在的必然,如果疑惑不解就会永远疑惑,此处反证强化了师道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传道”表明了作者认为有道无道才是作为教师的基础,一改流行的门第出身,贵贱长幼的世俗风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开篇观点,旗帜鲜明,简练有力,论述合理,为下文展开做好铺垫。
2.2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以及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师说》通过三个方面去论述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以及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的危害。首先,古之圣人依然向人求知问道,今人却耻于向别人学习请教,侧面说明贤者和庸人的区别。其次,举例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荒谬结论;最后,文章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大力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文章中用孔子为例,举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更进一步支持了作者提出的从师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观点。文章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前面“古之学者必有师”前后照应,并且更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封建文化中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地位至高,举孔子为例就更有说服力。
3 结语
《师说》一文写作上直率大胆,行文气势磅礴,文笔简洁,论述透彻,结合时代分析,《师说》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师说》全文都在传递着一个思想:尊崇师道,从师学习是重要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尽管作者在写作时有一定的社会理想诉求,但是仍然不能忽视这一立意的独立性和正确性。《师说》所表达出的求真求实,不论门第,积极向学,尊师重道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思考。[1] 易思平. 韩愈《师说》儒佛道三教思想交融探微[J]. 社科纵横,2011,26(07):90-92.
[2] 吕正惠. 韩愈《师说》在文化史上的意义[J]. 文学与文化,2011,(01):15-24.
[3] 王丽英. “百代文宗”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J]. 兰台世界,2013,(18):115-116.
[4] 陆敏珍. 论韩愈《师说》与中唐师道运动[J]. 社会科学战线,2009,(01):137-143.
张文财(1988-),男,汉族,山东,硕士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东华理工大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