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论语》
——同孔子学做一个良师
樊子微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作,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影响深远。本文从“有教无类”的招生准则、“学而不厌”的求知志向、“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一视同仁”的待人之道、“相知相契”的师生关系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论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职业的意义进行阐述,希望继承其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发扬光大。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古代文人墨客和今人学子的必读之书,其所谈论的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就《论语》中有关教育思想以及教书育人的内容进行分析,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师队伍的实力,为当下的教育事业对儒家思想的充分认识做出以下个人观点和心得体会的阐释。
1 “有教无类”的招生准则
1.1 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很复杂,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孔子学生中富贵人家出身者4人,贫苦人家出身者8人,甚至还有曾经是犯人。这表明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并且孔子的学生也没有年龄和职业之分。
1.2 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够进行教育
不仅如此,孔子招收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其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根据史书记载,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虽然对他们的智力素质要进行考察和评价,但他从来不因其智力愚笨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他对这些人却给予了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并且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上不断有进步,这在本文的后面也会有所介绍。
1.3 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
从地域上说,孔子是鲁国人,但是他的学生不限于鲁国,并且从种族来说,属华夏族的学生占多数,也有蛮夷族和戎狄族。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当时吸收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这一点。
2 “学而不厌”的求知志向
“学而不厌”一词,出自《论语·述而》,此处的“学”,不仅指的是学习知识层面的,而且还有人性真善美方面的学习与修行。所以,为了有“学而不厌”的求知志向,还要深入体会一下几点:2.1 以学为乐
其含义就是要乐于学习,视学习为快乐。那何为乐?在《论语·学而》中的原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为孔子说:“学习知识之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1-1在孔子眼里,学习二字是分开而言的,学指的是人的主体性,而习指的是人的实践性。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的实践性。
2.2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一词,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是:子贡问道:“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称他‘文’呢?”孔子回答说:“他既敏捷又勤奋的学习,不把向地位比他低、学识比他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因此称他‘文’。”1-40
孔子也从不把自己当作是圣人而对于比自己等级、学识、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是耻辱的事情,在当下的社会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面子”看得十分重要,做不到开口去请教比自己学识高的人,更不用说去不耻下问。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并且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而老师之间也要加强教育层面的交流,为更好的指引学生学习互通有无。
2.3 学无常师
“学无常师”一词,出自《论语·子张》,其主要含义就是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味。学习不能只在于书本当中,作为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并且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当中去学习知识。
2.4 学而贯通
孔子谈论学习方法的语句在《论语》一文中并不少见,而且名言警句很多,最常听到的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句出自《论语·为政》1-13,其含义就是要学思结合。学思结合,不仅仅是当良师的一个充分的条件,而且也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学习和思考是分不开的,单单的学习容易使得学生变成“书呆子”,而太过于思考而不注重学习本身,又会让学生误入歧途。
总之,“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3 “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3.1 教育的主体——人孔子的教育主体针对的是人,这个人是平等的人,也贯彻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信仰。正如教师当下的任务,是针对每个独立的学生,而且也是平等地位的。
3.2 “诲”的要义
这里的诲有着两种区别,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无言之教。有言之教指的是教学用语,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说针对学生学习的话语,并选择适当的言语,不要过分激进。无言之教指的是师者要以身作则,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学生的榜样。
3.3 “不倦”的意志品质
老师是个特殊的职业,日复一日都是教授同样的知识,所以贵在持久不倦怠。若想当一名好老师,就要自己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正所谓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杯水,只有自己不断的前进,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4 “一视同仁”的待人之道
“一视同仁”一词并不是孔子所说的,而是韩愈所言:“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出自《韩愈全集·原人》,而且在《师说》中也论述了为师之道。韩愈远绍孔孟之道,所谓“一视同仁”“笃近举远”都深得孔子“仁者爱人”的仁学精髓。4.1 教育伦理学
4.1.1 教师要具备公正性
这般公正性是要合情合理地对待教学工作并且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个学生。在孔圣人眼中所有弟子都是他的学生,爱学生就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无亲属厚薄之分。
《论语·季氏》原文中有: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意思就是: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从陈亢的话中不难看出,孔子教学生的是《诗》、礼,教儿子也是《诗》、礼。陈亢以为孔子教儿子什么独门绝招呢,于是就试探孔鲤,听到孔鲤这样说陈亢很高兴。原来老师对我们和儿子一样,一视同仁呢!
4.1.2 孔子对学生寄予厚望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哪能够知道后一辈的将来赶不上现在我们这一辈人呢?”,出自《论语·子罕》。我们作为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并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在知识上超越自己就有所保留,倾囊相授才是真的师道。
4.2 一视同仁的三个要素
4.2.1 泛爱——是“一视同仁”的情感保证
为师者对学生要有同样的爱心,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前提和伦理要求。现在随着城乡之间不断的融合,许多打工务农人员的孩子也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学,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更应该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的学生,用泛爱之情去感知、关爱,不能因为谁的家室、出身好,就偏爱谁,不然就有失教育的公正性。
4.2.2 师爱——是“一视同仁”的表现形式
为师者对学生一视同仁表现在师爱的实施上,老师平等的关爱学生,尽心尽力教书育人,学生感同身受也会自觉的接受老师的教诲,并自愿认同老师的所言所行。师爱对学生而言有三方面的影响:一则是师生良性互动的情感支柱,二则是学生树立自尊、自爱之心的动力所在,三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源泉。
4.2.3 偏爱——是“一视同仁”的实现障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偏爱,都会被学生察觉,给学生留下心理暗示。被偏爱的学生,容易产生自负、自满、自傲的情绪,不仅对学习没有好处,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处。而缺乏老师关爱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叛逆、逆反或者产生仇恨、怨恨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容易产生厌学最后走上退学的道路。
因此,当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原因,并且一味训斥、向家长告状,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要以崇高的爱心去吸引学生、感动学生,使他们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走自己的希望之路、未来之路、人生之路。
5 “相知相契”的师生关系
何为相知相契,指的是孔门师生基于共同的仁道信仰,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默契而达到的一种相交笃厚的情感和境界。在《论语》中,有几段论述孔子和弟子之间相知相契的文章。《论语·先进》中,有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00这几段文字,就足以表现学生颜渊去世后,孔子的悲伤之情,可见孔门师生之间的感情。而在《论语·雍也》中,有记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学生伯牛得了传染病,孔子在窗口探视时感同身受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师生之间“相知相契”的关系呢?孔子也给出了他的答案,就是以下两种方法:
5.1 观察法
是孔子有意识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孔子善于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论语·公冶长》一文中,孔子曾说“听其言而观其行”1-39,在《论语·为政》一文中,孔子也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12。“视其所以”指的是注重对人道德的考察,“观其所由”指的是考察人是否正义以及处事能力两大方面,“察其所安”指的是考察其习惯和言行。
总之,孔子善于从不同层面、侧面在不同场合、情景之下,对学生的个性品质、才能倾向和理想抱负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为自己因材施教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5.2 谈话法
在《论语·先进》的最后一篇,就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谈话有着精彩的记录。孔子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谈话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取得有效性的教育成果。谈话法又称为问答法,通过师问学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也是引导学生养成理想人格的方法。而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条:一是要把握好谈话的时机;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并富有启发性;三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四是要做好评价性的总结。
6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孔圣人一生的教育目标,也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更是教师的光荣职责。《论语·述而》中,有记载: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57孔子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讲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这也充分的说明孔子在教育弟子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不断要求的。立德树人就是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多方面的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特别是道德理想人格的养成。教育的本质,依照孔子的看法,是一种旨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实践活动。韩愈的《师说》一文中明确的将“传道”“授业”“解惑”概括为教师的三大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道”,即强调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而孔子所言之“道”的意义,在《论语》的不同语境中所涉及的“道”字,有层次的差异,有方向的不同,但其“道”更多的是与“德”息息相关的“立德树人”教育意味。“传道”的教育品格,正式孔子毕生倾注于教育活动思想的传神写照。
7 结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塑造21世纪职业教师新形象。《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我坚信其中更多的精髓,将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被进一步挖掘继承并发扬光大。项目名称: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16JDSZK113
[1]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儒家经典,《论语》,北京燕山出版社.
樊子微(1990.06-),女,汉族,北京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