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 天津 300000)
“85新潮运动”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影响
于子卉董慧萍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300000)
“85新潮运动”全称是“85新潮美术运动”,它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的起步。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在经历了长期极度的压抑之后,达到了瞬间的强力爆发,这使得被压抑了很久的艺术创作重新获得自由。
85新潮运动;艺术生态;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官方力量,它包括政府及官方美术行政机构、组织;一部分是包括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画廊及收藏家在内的非官方力量。
1 “85新潮”对官方力量的影响
1.1 艺术政策逐步放宽中国美术界传播信息狭窄、信息闭塞的状况是在“85新潮运动”时才得到改善的。在这之前,美术界的信息报道和评论几乎都集中在全国美协的机关刊物 《美术》杂志,而各地方的美术刊物和美术院校的学报从不逾越它所定下的基调。 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中央文艺政策的逐步宽松,各地出现了多家报刊,为现代艺术运动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和理论阵地,是面向公众的重要平台。
1.2 政府开始扶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2003年,我国政府决定以国家馆的身份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以此为标志,中国一改过往的艺术家单打独斗的出场,而成规模的以国家馆的形式参与各类顶级艺术展事。同时,在国内,政府也大力举办双年展,产生了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其影响力日渐扩大,这些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获得公共性和合法性的显著标志。
2 “85新潮”对非官方力量的影响
2.1 艺术家的创作更为自由艺术家自由和冒险的天性是到“85新潮运动”时才被完全的激发出来的。这之前的“文革”时期(1966-1976年),人们的欲望和激情被压抑甚至被罪恶化;在文革后期,人们有机会摆脱文革机制下颂歌和战斗的风格,有机会选择释放欲望和激情,虽然这种释放是局限于理性之下的释放。然而“85新潮运动”使艺术家都充满远大的抱负,并真诚地相信他们是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
艺术家之前思考问题的领域是科学和理性,“85新潮运动”让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视角。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对生命的问题感到好奇,并且开始思考在艺术中如何表达和拯救生命。“85新潮运动”给艺术家的创作定义了一个新的起点——对生命的欲望和激情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现代主义特有的躁动。
他们中的另一部分人选择的艺术方向是表现生命的极度压抑。以王广义、舒群为代表的“北方艺术群体”在他们的宣言书中所说:“我们的绘画并不是‘艺术’!它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这批中青年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作品当作承载他们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的工具,因而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关注远不及对其思想的关注。
此外,“85新潮运动”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长远的启示。社会的经济开放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使得艺术家能够在生活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的技术创作可以综合运用绘画、摄影、影像和装置等多种媒材;文化的开放促进了中西艺术的交流,中国艺术家开始了解西方哲学、美学、以及现代艺术观念、理论和流派,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2.2 批评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85新潮运动”锻炼、造就了一批有理论储备、有远见卓识、有策划能力的美术批评家和理论家,他们在“85新潮运动”兴起时期国内的理论批评界起着关键性的正面作用。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海外策展人的进入,他们的身份也逐渐有些尴尬起来。
艺术批评、导览手册以及作品目录中的文章原本是要帮助观众理解艺术作品的,但是如今艺术评论很大程度上成为公关的工具,同时,出现一批费力吹捧艺术作品的评论家。“85新潮运动”这批批评家仍然是今天中国美术界的批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面对的既有“85新潮运动”艺术自由带给他们的机遇,也有当今艺术环境,特别是中西艺术交流带给他们的挑战。
2.3 画廊和收藏家增多
“85新潮运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众多的画廊和收藏家的涌现。
首先,一些画廊直接收藏了“85新潮运动”时期的作品,代表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始人尤伦斯80年代开始在北京收藏艺术品,他描述了“85新潮运动”早期北京艺术收藏界的景象:当时只有一些很小的画廊和画商,并且他们只关心艺术和审美而不关心钱。
其次,随着“85新潮运动”产生影响的延续,越来越多的画廊和收藏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艺术重镇,总体而言水准不一,经营策略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看,这种现象对于中国艺术生态的良性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总结
中国当代艺术自“85新潮运动”在中国兴起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但是,还存在许多阻碍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良性发展的因素。在官方层面,政府的政策导向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避免文化艺术建设只停留在表层;在非官方层面,艺术界需尽力克制自身的短视和投机逐利冲动。“85新潮运动”虽然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之路,但是却没有为中国美术明确指出出路。一些艺术家仍在传统艺术中摸索前进,一些艺术家则随大流盲目走上了西化之路。中国现代艺术的未来出路,既不应该是全盘西化,也不应该是完全归复传统,它应该是中国与世界的,传统与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 熊家荣.论“西南群体”艺术家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体现[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 李茂盛.从改革开放30年看85新潮美术运动[J].文艺争鸣,2009,(10):178-179.
于子卉(1993.05-),女,汉,山东威海,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广播电视方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