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北京 100081)
公共政策视域下金秀传统瑶族文化保护模式探析
程志浩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有它的特点,就是相互关系深得很,分都分不开。”由于自然环境变化、自身游耕经济形态的特点和反抗阶级压迫等原因,瑶族不断地迁徙,从中原迁徙进入岭南山脉,在“南岭走廊”地区与当地的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等民族相遇。迁徙民族带来了中原文化,世居民族则掌握着适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开发了“南岭走廊”,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从“文博模式”、“村寨模式”、“非遗模式”、“文化旅游模式”四个模式来分析金秀瑶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
公共政策;瑶族文化;保护模式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总人口15.46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34.4%。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瑶族文化保持得十分完整。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部署,通过制定瑶族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世界瑶都”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金秀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运作方式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的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文化保护模式,引导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多样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扮演少数民族文化“守夜人”的角色。选择性原则要求对传统文化精心甄别、取其精华,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创新性原则指的是把高新科技引入传统文化保护过程当中,用信息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例如金秀瑶族自治县2009年制作了12首优秀歌曲编辑成《金色大瑶山》瑶族民歌电视音乐专辑,并上市销售。
公共政策的运行需要政府在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落实政策的执行以及确保少数民族文化权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现代化带来的社会急剧转型,许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亡,面对困境,通过制定政策来开发、保护民族文化,使人们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金秀瑶族自治县通过实施“文博模式”、“村寨模式”、“非遗模式”、“文化旅游模式”等措施方法来探索文化保护之路,以期实现民族繁荣。
2 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尤其是2011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部署,我县举全县之力,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才,编制了瑶族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世界瑶都”品牌,深入实施“三求”文化惠民工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有力地推动了金秀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1 文化建设机构设置
近年来,该县对文化体制机构设置建设进行了多次改革,2002年1月将县文化局、体育局合并成县文化和体育局,2010年4月将县文化和体育局与广电局合并,合并后全称改为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经过机构改革,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人员和资源配置得到了充实和加强。现在,县文化体育广电局内设办公室、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管理股、社会文化艺术股、体育股、新闻部、社会管理股和文化综合执法大队等七个机构,共有人员编制25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17名,后勤服务事业编制3名)。二层机构有文化综合执法大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10个乡(镇)文化站。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00人。
2.2 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建设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快该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改革工作,于2011年12月将原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更名为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设为由县文化体育广电局管理,相当于副科级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核给事业编制2名。县人民政府在2012年年初经费预算中安排了稽查经费3万元、文化市场综培训经费1万元,有力保障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业务的正常开展。
2.3 县瑶族艺术团体制改革
该县在极力争取保留但未获同意的情况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对瑶族艺术团进行体制改革。该县计划成立自治县瑶族文化研究展示中心,把原艺术团的职工转移到此中心,以便将该县的瑶族文化艺术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上报的改制方案尚待上级批准。
3 公共政策下的金秀传统瑶族文化保护模式
金秀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编制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施方案》,从以下四种模式全面加强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深度挖掘瑶族文化内涵。3.1 “文博模式”: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保护项目
金秀瑶族博物馆建成于1992年,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瑶族博物馆。2003年定为国家重点博物馆,2009年被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并列为广西第二批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之一;2010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平均年观众达3万人次以上,社会效益显著。该县在2012年积极争取项目,投入1200万元对瑶族博物馆进行改扩建,目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时,为了丰富瑶族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提高陈列展览档次,该县派出文物征集组前往全国瑶族聚居地区进行瑶族文物征集。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两个文物征集小组先后赴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区)的瑶族地区开展瑶族文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民族文物431件,投入资金40万元。目前馆藏文物达13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117件。最具特色的文物藏品为瑶族服饰,共收藏有全国各地及海外瑶族服饰58类170余套,使该县瑶族博物馆成为全国收藏瑶族服饰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博物馆。今后该馆将设置有世界瑶族、中国瑶族、广西瑶族、金秀瑶族等功能展厅,对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该县还积极建设坳瑶和花蓝瑶生态博物馆。位于六巷乡下古陈村的坳瑶生态博物馆,总投资70万元,已于2011年6月开馆。开馆以来接待众多区内外专家学者和观众,其浓郁的民族文化得到专家和游客的充分肯定。位于六巷乡门头村的花蓝瑶生态博物馆,2007年起组织实施建馆,共投入国际援助资金61万元,馆内所收藏的160多件实物和130多张图片,是花篮瑶历史文化的缩影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全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56处,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自治区级4处、市级1处、县级3处),县内的4处区保单位均设立了保护标志。现聘请有3位文物协管员分别负责对王二东汉墓群、帽合山岩画、圣堂山石墙3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看管。目前,该县正在做方案,准备将民族团结公约亭进行维修,将其建设成为大瑶山团结纪念公园。
3.2 “村寨模式”:基于特色建筑所进行的资源再利用
桐木镇的龙腾屯至今完整保留着典型明清江南村落建筑风格,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壮族古村落。通过该县积极争取,2010年龙腾屯被自治区民委列为首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落实了龙腾屯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首期资金30万元。为加强保护,政府与村民签订《龙腾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公约》,将49座具有明清时期遗存岭南特色风貌的民居进行挂牌保护,聘请民俗工匠进行维修加固,恢复梁氏祠堂内13块功名牌匾、4副楹联工作,同时投入20万元编制了《龙腾村旅游开发规划》,龙腾屯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012年,金秀镇的田村屯、长垌乡古占屯分别创建成为全区特色文化名村和特色旅游名村。今年3月份,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717个村寨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挂牌,该县金秀镇六段村、六巷乡古陈村、六巷乡门头村、桐木镇龙腾村等4个村榜上有名。
3.3 “非遗模式”:基于文化传承所进行的专项保护
自2005年以来,该县非遗工作根据项目价值的大小、濒危状况、活动规律、生存状态等制定了普查和保护工作方案,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300余项,实地调查采集整理150余项,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具体有以下做法:
3.3.1 加强法律宣传,落实保护经费
金秀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举办山歌、文艺演出、培训班、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依法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该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确保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3.3.2 搭建对外桥梁,展示瑶族技艺
该县以瑶族民间艺术为题材,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创作排练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瑶族歌舞、瑶族服饰展演、绝技表演等多台节目,并组织团队到南宁、北京、广州等城市以及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表演进行艺术交流;组织六巷乡古陈屯黄泥鼓舞表演队赴日本表演瑶族民间舞蹈;组织瑶族绝技艺人赴法国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踏犁头、吞筷子等绝技表演。该县2007年民间艺术表演队参加广东连州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获金奖,选送的《瑶族黄泥鼓》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选送的《破竹》2009年获第十二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第一名,获 2011年全国第九届民运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三等奖。
3.3.3 举办节庆活动,打造“瑶都”形象
为大力弘扬瑶族文化,为打造“世界瑶都”形象,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2004年举办了金秀圣堂山杜鹃花节;2010年5月举办了“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暨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节”,2011年10月举办了“广西金秀·世界瑶都养生文化节”。通过这些平台,把金秀瑶族原生态舞蹈、瑶族服饰、瑶族绝技等瑶族文化瑰宝充分展现给国内外观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让金秀瑶族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
3.3.4 拓展传承平台,弘扬瑶族文化
金秀县采取多种形式为传承人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畅通对外展演渠道,帮助传承人争取收入;通过提供传习场所、设备,为传承人手工艺品打开销路创收;扶持当地民俗活动,帮助寻找和培训传承人等,积极为传承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此外,力所能及为传承人提供经济扶持。目前,该县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每年每人获得国家2000元的补助。
3.3.5 让瑶医瑶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为充分利用好民间传统医药,该县将传统瑶医瑶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瑶药的种植、研究、开发与特色民间瑶医门诊等进行有效整合,争取得到了卫生部、卫生厅等相关部门的专项经费,在金秀建立了全国独家瑶医院,设置了瑶族医药研究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3.3.6 编撰出版瑶族文化丛书
该县积极研究、挖掘、整理瑶族传统文化,2006年,全面启动了金秀瑶族文化丛书《茶山瑶》、《盘瑶》、《坳瑶》、《山子瑶》、《花蓝瑶》的编撰工作。目前,50万元经费已经到位,五本文化丛书书稿已全部通过评审,正在联系出版社出版,将成为自治县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之作。
3.3.7 传承和推广瑶族服饰
2008年,该县聘请专家设计,对五个瑶族支系传统的瑶族服饰进行了改良和推广。改良瑶服已于2009年在县民族小学和县民族中学试行推广,2010年在饮食、旅馆等服务行业中推广,取得良好效益。计划今后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广,同时鼓励县城各商铺参与。
3.3.8 创作和传唱瑶族民歌
为了打造该县瑶族文化艺术品牌,唱响金秀,该县2009年制作了12首优秀歌曲编辑成《金色大瑶山》瑶族民歌电视音乐专辑,并上市销售。在县60大庆来临之际,该县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再征集优秀民间民歌,创作独特风格的瑶族民歌专辑。
3.4 “文化旅游模式”:基于“旅游强县”战略的总规划
金秀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瑶族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子,使金秀的瑶族文化能及时从无序保护向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迈进,具体如下:
3.4.1 编制瑶族文化发展总体规划
为充分发挥金秀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瑶族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子,使金秀的瑶族文化能及时从无序保护向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迈进,2011年,该县投入25万元,编制完成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发展总体规划》。
3.4.2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该县以挖掘瑶族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着力将瑶族文化保持较完好且交通便利的古占、孟村、六段村发展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示范村,建成瑶族风情园,并把它作为该县民族生态文化展示中心;作为全区两个城乡风貌改造试点县之一,该县完成了县城民族化改造和“桐木镇―金秀县城”二级公路沿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民族元素被充分融入建筑之中,全县城镇风貌得到较大的改善,实现了旧城区风貌改造与新城区开发自然一体,“世界瑶都”雏形初现。
3.4.3 加快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
为填补该县旅游商品市场的空缺,该县把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该县与桂林旅游专科学校达成了合作协议,经过对金秀瑶族文化的深入调研,目前已由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师生团队为该县设计创作了多项具有浓郁瑶族元素的作品,包括扇子、人偶烟灰缸、手袋、披肩、布鞋、文化衫、茶具、灯具、首饰、花器、办公用品等。这些产品的发展也为该县旅游市场增添光彩。
3.4.4 把瑶族歌舞和绝艺呈献给游客
通过排演,县瑶族艺术团或古占、孟村等艺术团队,都能将一台集瑶族歌舞、绝技于一体的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旅游表演节目搬上舞台,每天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欣赏到原滋原味的双刀舞、状元舞等原生态舞蹈,以及上刀山、下火海、踩犁头等令人叹为观止的瑶族绝技,并感受到抬新娘、抢新娘、跳竹竿舞、“爬楼相会”等趣味无穷的瑶族风情活动。在把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4.5 推荐瑶族特色饮食文化
在古占民俗村、瑶王山庄等瑶家游点,广大游客可以尽情享受体验瑶族特色饮食,品尝到独具瑶家风味的菜肴;在茶园、茶庄,可以通过采茶、品茶、看茶艺表演、参与制茶全过程,使游客感受到地道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金秀瑶族自治县结合本县实际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多元保护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的金秀文化保护之路,积累了成功有益的经验,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我国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表率。金秀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来探索民族文化的“文博模式”、“村寨模式”、“非遗模式”、“文化旅游模式”等多元保护措施,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值得肯定和借鉴,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的良性发展。[1] 王文明.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论金秀瑶族文化[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172+174.[2017-09-12].
[2] 邱烜,罗珊. 金秀瑶族自治县举办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J]. 当代广西,2014,(24):62.[2017-09-12].
[3] 黄小筝. 现代法治叙事中的习惯法文化——以广西金秀瑶族石牌制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4,(07):99-103.[2017-09-12].
[4] 冯静,杨志云. 利益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26-30.[2017-09-12].
[5] 吴汉东. 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 中国法学,2010,(01):50-62.[2017-09-12].
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与国家、民族、政党认同的‘三维建构’研究”(项目号17ZT007)的阶段性成果。
程志浩(1991-),男,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工作、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