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幽燕诗文看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6240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2)

  从幽燕诗文看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

  安梦倩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从魏晋时期开始,“幽燕”作为地域名词一直被沿用至今,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尽管随着各个朝代历史背景的变迁,它所代表的范围虽然有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渐趋清晰,即今河北中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全境)及辽宁部分地区。而在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后,以首都为中心的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幽燕地区(除北京外)成为了环绕北京城的畿辅之地,发挥着拱卫京都、经济辅助、人才支持等重要作用。

  幽燕;诗文;地域范围;京津冀一体化

  自魏晋南北朝起,幽燕诗文便开始大量出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尽管这些诗文在题材与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就其内容而言,它们均大量集中于地域划分以及区域一体这两个重要的命题之上。

1 幽燕的历代地域范围概括

“幽燕”作为地域名词,直到魏晋时期才多次被提起,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它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亦是不同。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幽燕不再只是一个名称,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1.1 魏晋时期“幽燕”文字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幽燕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幽州和燕州两州,与其他各州是并列的关系。 幽州是古九州之一,在汉朝时,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包括燕、范阳、渔阳三郡。燕国虽古已有之,但直到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才确立了“燕州”这一行政区划,这一年孝文帝分恒州东部、幽州北部置燕州。

  1.2 唐代的幽燕诗文

  唐朝时“幽燕”中的“幽”指的是幽州无疑,而“燕”出现了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指代燕地。从西周的诸侯国燕,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再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和后燕,人们早已把习惯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地区称燕地,其中便包括幽州地区。

  第二,单指燕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恒州北部、幽州北部置燕州,公元525年废;唐初置燕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归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燕州。建中二年(781)废入幽都县。

  1.3 宋代令人扼腕的燕云十六州失地

  后晋时期,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契丹后来建立辽朝,与北宋并立而存。而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着一带江山的安危,所以,北宋历代皇帝都不忘收复故地,针对这一地带的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所以,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幽燕多指燕云十六州故地,即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对失地的惋惜和誓死要收回故地的宏愿。

  1.4 元、明、清三朝中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历史大潮的不断推进,幽燕的地域概念逐渐变得清晰,即今河北中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辽宁部分地区。《元史·巴图尔传》曾提到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幽燕的中心即北京,所以,元、明、清三朝均定都北京。

2 元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

自帝国统一,建都幽燕后,用于专门阐述幽燕形胜及地理区划的诗文较前代而言,有了大幅增长。京城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国家根基命脉之所在,因此,这一时期的幽燕诗文中有更多关于京城的稳定与发展内容的讨论。

  2.1 京津冀行政一体化

  元明清定都燕京后,京津冀地区成为“京畿”,开启了数百年的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元代确立了行省制度,河北等地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简称行省。当时中书省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等,从行政上把京津冀地区联系在一起。

  2.2 畿辅对京城的辅助和支持作用

  畿辅,又称畿服、畿甸等。畿辅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最晚到周代已经确立。早期的畿辅范围约是围绕京师的千里左右,但并不固定,随着王朝、京畿的变迁,范围也在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畿辅的政治作用都是一致的,即护卫京师,供给人力物力。

  2.2.1 就军事方面而言,畿辅地区是京师的地理屏障,环京师地区依据形胜设置了榆关、松亭关、居庸关、山海关、紫荆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强关险隘,加强了燕京一带治内、御外的双重优势。自元明清建都燕京后,人们对京畿地区的地理形势对于王朝统治的重要性则有了更为明确的体认。

  2.2.2 从经济方面看,燕京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并不是全国物资最富饶的地区。除东南地区的必要补给外,畿辅地区也为京城提供了大量的财物支持。元朝修建大都城池,在蔚州即今河北张家口的蔚县砍伐木材。此外,畿辅各郡县也会向朝廷贡献一些日常物资,如“糠鼓、煤炸、棒粟、麦穗、稻皮等”。

  2.2.3 就人力资源而言,京城的服务业、手工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附近的府县。《英宗实录》记载:京城的“砍柴、修坟闸夫、防夫、馆夫、膳夫、天财库等项夫役”,大都需要顺天府及周边府县供应。明清时期,畿辅也通过科举等途径向京城输送了大批人才。

  综上,从元明清时期开始,京津冀的城市功能及其区域内的联系,实际上已有了质的飞跃。北京地区都离不开津冀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辅助和支持。因此,至迟到元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就已经走上了互利互补、协同发展的一体化道路。

  [1] 戴逸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北京卷》[M].中华书局2013年版

  [2] 田口宏二朗《畿辅矿税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 刘万川《明代畿辅进士时空分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4] 刘虹、张森《明清河北进士时空分布之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安梦倩(1993-),女,汉族,河北省定州市,研究生,河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