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字路口——读《小王子》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6151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十字路口
——读《小王子》

  卢昌豪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1121)

  To them, all men are subjects. For, to conceited men, all other men are admirers. 想以这两句话开头,从这两句话里,我读到了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的分离与隔绝。而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要从这种隔离感说起。

  隔绝;对立;成人世界;孩童世界

  这两句话是小王子拜访6个星球中的第1,2个时出现的,这6个星球构成了《小王子》中的成人世界,原以为小王子每结束一个星球的访问都会有这么一句清醒的话,却只有这两句,那就以这两句做一个代表。

  是两个句子开头的“to...”,让我有了这种感觉,作为书中的叙述者,飞行员在小王子的拜访中插入了这两句话,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想法,很多时候作者和飞行员其实是同一个人,这里也用了一般现在时,作者跳出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国王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对自傲的人来说,所有的人对他抱着仰慕的态度。

  两个“to...”,作为前置,必定有更多的含义,在这里我理解成一种限定,对...来说,是这样的,对...来说,是这样的,那么我再加一句:To grown-ups,children are not worth understanding.

  这样就将对立的两面直接换成了儿童和大人,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孤单的国王和那个自傲的人将我领到了这里。

  在两个世界里,书中的叙述者飞行员在小王子的影响下,最终倾向了孩童世界。在书里,这个飞行员是特殊人群里的一个,他深受成人世界的影响,放弃了绘画,走向了飞行之路,学习在孩子看来冰冷无比的“geography, history, arithmetic, and grammar”,但是他始终抱着一份怀疑,在遇到小王子之后,他彻底地改变了。

  但是在现实中,飞行员却不算特殊群体,青少年,大学生,都处在一个长大的阶段,马上也要在这两个维度里作出选择。

  长大真的不好吗?

  "Oh, no!" I cried. "No, no no! I don't believe anything. I answered you with the first thing that came into my head. Don't you see? I am very busy with matters of consequence!"

  He stared at me, thunderstruck.

  "Matters of consequence!"(chapter 7)

  "Oh, no!" I cried. "No, no no! ,四个no的连用,可以看出飞行员的不耐烦,don’t you see和破折号的递进一起更深刻地表达了飞行员激烈的情绪,对于飞行员把生和死当成“matters of consequence”的行为,小王子的反应是“stare”和“thunderstruck”,因为他觉得这和自己的玫瑰比起来什么都不算。作者当然是站在小王子一边,但是我想借这个例子说,长大的冰冷很多时候却是因为理性,而理性很多时候又是一个褒义词。在这段话里可以看到理性和浪漫的激烈碰撞,卢梭对理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时期风靡欧洲,但是西方的思想启蒙之路确实是由封建束缚到浪漫人性,再到更高一级的理性(虽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性成为了作者矛头所指),但理性毕竟不可缺少,成人世界也时时刻刻用这两个字吸引着我们。

  孩童之美在书中自然是处处可见,每一处小王子的忧虑或不解,都是天真善良的代表,但是书的最后一章飞行员对小王子的想念的表达,从小王子对他人能造成的影响,更加深刻地让人感受到这股力量的强大。

  It was not such a heavy body... and at night I love to listen to the stars. It is like five hundred million little bells.

  “not such a heavy body”,“such”所指自然是小王子自己口中说的灵魂需要抛弃的肉体,也是普通人能够看到的肉体,但是这样沉重的肉体也已经返回星球,让人惊叹其中的轻盈和简单。在小王子彻底离开地球之后,“at night”,在句首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孤身一人的安谧环境,严肃的“love”而不是“like”,更加需要用心和仔细的“listen”而不是“look”,我们看到飞行员的用心之致,但是又不被理解,也不求被理解,孩童世界的坚守和相依,怀恋和单纯,在每一个无声的夜晚,被five hundred million little bells无声地诠释着,孩子没有大人记忆无数“figures”那样好的记忆力,但是小王子和飞行员在沙漠里的所问所想,小王子带来的他对玫瑰的执着,飞行员给小王子的解惑和震惊,却是任何一个有童心的人愿意也可以轻松记下的。

  这样看来,孩童的世界不是没有深度,只是外界太多时候浮在真情实感之外,太多时候只要求一个结果,一心奔向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的答案,世故有时被当成深度,但所有的世故都和情感无关。

  我给essay起的名字是十字路口,但其实这条路只有两个答案,是奔向成人世界,舍弃尚不遥远的童真,还是守住回忆,守住阵地。

  细细想来两种答案都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可行性的,至少对我,或者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没有一个人会完全与自己的小王子决裂,也没有一个人能停在原地绝不往前。只是我们在前进的时候,这些感觉,有多少被保留了下来,你在这把感情在左的天平上,觉得右边放多少砝码才能取得平衡。

  可能这会被很多人看成没有价值的心灵鸡汤吧,但是赞颂童真,讽刺世俗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部分却是小王子能带给我的,因为觉得自己和飞行员有一些一致性。对于童真要渐渐消散这个话题,总能让我想到另一本书上的一句话:They have left us shaken,deeply worried,and in search of answers.十字路口总给我们一些不确定,the “十字路口”也没有成为一个例外。

  这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还想提另一点,可能和书的语法已经有些距离了吧,但也是自然地从我脑子里冒出来的。

  “A superbly controlled satire.”

  这是华盛顿邮报给阿甘正传的一句书评,鉴于小王子里也有无情的讽刺和揭露,在这两种讽刺里,我找出一些不同。与“controlled satire”相比,可能小王子是“uncontrolled satire”,小王子和成人世界的尖锐对立,让这本书的讽刺更加赤裸裸,阿甘正传这本书将重点放在塑造阿甘这个理想公民上,刻画小王子却不是Little Prince的全部,隔在两个世界中间的那堵墙,外界的压迫,在这本书里能更明显地感受到。

  [1] 《小王子》的陌生化解读[J]. 刘国红.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3)

  [2] 寻找永恒的爱的真理——《小王子》主旨再论[J]. 张岳庭. 云梦学刊. 2011(05)

  卢昌豪(1996-),男,汉族,浙江永康人,文学学士,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英翻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