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6)
弗氏理论分析《伊凡·伊里奇之死》
韩营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列夫·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中期的俄国作家,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泰斗级别人物。而他的作品以其现实的口吻揭示出生活中的大智慧、大道理更是令读者爱不释手。本文试图以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对其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做相关的阐释和理解。
本我;自我;超我;《伊凡·伊里奇之死》
《伊凡·伊里奇之死》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小说中心人物伊凡·伊里奇出生于小官宦之家,法律学校毕业后托父亲关系做一名省长的秘书后变成一名法官。他是一个聪明、活泼又彬彬有礼的年轻人,且爱好寻欢作乐。因觉得与妻子结婚是件体面的事同时认为是上司认为正确的事,他就这样结婚了。并过上了轻松愉快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莫名的疾病打乱了他简单、庸俗、糜烂的生活。于是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折磨着他。既得不到亲人的真情慰藉,可怕的医生又对于他的病熟视无睹,这使他陷入孤苦和愤怒的状态。他似乎对一切都不满意。随意发火、哀叹生命、畏惧死亡。仆人格拉西姆的出现令他灰暗的人生亮起光明。拉格西姆对于他的贴心照顾、温情话语、无微不至关怀使他感受到寒冬的暖意。也使得他渐渐不再畏惧死亡,敢于直面惨淡的死亡。最后他直视死亡,并领悟“对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光明。”
从这一中篇小说可以感触到主人公伊凡·伊里奇从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的恐惧—面对病痛肉体和精神上的挣扎—坦然接受死亡的心路历程。那么笔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试分析这一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可以将精神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指的是本能的、原始的、无意识的精神层面。一般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一味贪图享乐,它渴望一种本能冲动的瞬间满足,而不顾及社会规定的道德与性边界。),本我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的满足。
自我指心灵之中的理性的、逻辑的、清醒的一部分,尽管它的许多活动仍停留在无意识进程中。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是承认需要对快乐落实社会准则和规范的那一个部分。)。自我的任务是约束本我的本能欲望,使之通过无害的方式释放出来。弗认为这两种原则在人类精神世界里不断交锋。
至于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如同一个内部测量器,促使我们在社会规约之下做出道德判断。与本我相反,它代表着所有社会道德限制,像一种过滤器,压抑那些为社会所禁止的欲望和本能,将他们挤回无意识领域。超我以惩罚示人。如果本我随心所欲自行其道,超我便造出无意识的罪恶感和恐惧感。
1 本我显现
本我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它不受外在世界的影响,这个内在世界包含着最隐蔽的欲望,最强烈的恐惧等等。本我是本能的体现者、欲望的满足者。《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主人公伊凡在年轻时候的寻欢作乐,迷恋肉欲以及曾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情,这些都是出于本能的欲望,为获得快乐的满足。而在得知自己患了连医生也模棱两可的不知名的病症时,他的内心集聚了超越寻常的恐惧,来自内心深处。他出于本能地害怕死亡,出于本能地畏惧离开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这里本我一直支撑着这种感情。他几乎每夜都痛得不能睡觉,身体病痛的折磨加上精神上的高度恐惧,使他经常一个人处于死亡的边缘。2 自我抗争
自我是一种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精神状态。自我会清楚的知道别人的需求,清楚自己的冲动、自私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小说中,面对病痛的折磨,精神的恐惧,亲人的忽视以及可怕医生的无痛关痒。伊凡开始走上了一条自我抗争之路。开始伊凡不停的抱怨妻子、女儿的冷漠,谴责医生等等,面对重病的伊凡,妻子依然打扮的入市摩登去参加聚会,这引起伊凡的憎恨。医生那些死板的表情和无语调的语言令伊凡恼火,好像自己就要死了也与他无关。从得知得病时的恐惧到一直受病痛折磨的挣扎,伊凡恨并痛着。仆人格拉西姆的到来使得伊凡感受到温情。他毫无抱怨的替伊凡处理大便,甚至为了使伊凡轻松一点一直抬着伊凡的腿。特别是格拉西姆的一句话使伊凡忘却对于死亡的恐惧从而直视死亡、面对死亡。“咱们大家都要死的。为什么不该伺候您呢?”正是因为恐惧和憎恨为什么是自己死而别人活得好好的使得伊凡痛苦。仆人的一句话似乎一盏明灯,照亮了他通向死亡之路。人人都会死的,只是时间的早晚,上帝是公平的。无论是谁,终将会有一死。因此,伊凡心里才有一丝的慰藉。也使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3 超我升华
超我代表理想成分,作为人格结构中高层次的成分,它引导自我的发展,限制自我的膨胀。伊凡的超我就是他在死亡中获得重生。在死亡之时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以及活着的责任。一直挣扎于死亡的边缘令伊凡痛苦,面对仆人格拉西姆无微不至的照顾,伊凡开始反思自己,他这样痛苦的活着一方面给家里人带来了困扰,麻烦同时也成了家里和亲人的累赘。临死之时他学会了感恩,他懂得了放弃为的是不再折磨他们。他似乎懂得了死的意义。“取代死的是光明。”“死结束了,死不再.存在了。”伊凡死了,于家庭道德来说,他不再是家里的负担,因此负罪感萌生,最好的解脱便是快点完成死。他已经完成超我的实现。于死亡本身而言,他不再惧怕死亡,已经管束自己的行为(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抱怨乃至愤恨)不再去伤害自己的亲人。《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小说让我们深刻体悟对死亡的追问和活着意义的探寻。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思考我们活着的具象世界、感悟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伟大。只有深刻领悟到死,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活着。
[1]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M].吴育群、单继达译.花城出版社.1983年.
[2] 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读(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赵山奎:存在论视野中的《伊凡·伊里奇之死》[J].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
韩营(1992-),女,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