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玫瑰与罂粟——比较纳博科夫与萨义德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说月刊 热度: 16045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3)

  玫瑰与罂粟
——比较纳博科夫与萨义德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

  王玮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

  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流派,以空前繁荣的态势到来,震撼并影响着文学研究者乃至一般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感受。如何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越来越引起警觉性。本文试通过比较纳博科夫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两人,分别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解读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呈现同一文本在不同理论下优雅与阴谋的两种面目,并探讨文学作品不同解读立场的利弊。

  曼斯菲尔德庄园;纳博科夫;萨义德

  《曼斯菲尔德庄园》语言活泼,情节有趣,也是简·奥斯丁一部公认的转型之作。其故事主线虽依旧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女青年恋爱、婚姻,归宿与幸福的生活的话题,但它的叙事基调却明显有了很大的转变。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文化和财富状况处于一个特别文明的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个性观念等等,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1 纳博科夫与玫瑰

纳博科夫是一位语言天才,昆虫学家,擅于创造或解读生动、典型的形象。语言风格幽默诙谐。善于揶揄的模仿,扑朔迷离的象征,深藏若虚的暗示和随心所欲、变化多端的技巧设置。他崇尚纯艺术的虚构,要求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高于思想性和故事性。①《曼斯菲尔德庄园》被认为是奥斯丁在心理描写和叙事设计上有重大突破的一部作品,据称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纳博科夫把它选入了《文学讲稿》,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其优雅“精致”的艺术风格。

  纳博科夫首先提醒大家注意,这部小说在当时被分为三部分出版,目的在于突出故事的结构。作者以这样“聪明”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完整而又不失利落简洁地填进其中。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完全遵循了艺术的完美高于其它一切现实因素。例如范妮这个“灰姑娘”角色,作为结构展开的必要存在,她的真实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故事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根据结构需要而作调整。纳博科夫强调,小说的构建才是读者需要重视的部分。以不同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要能自然地融入作品结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发生。作者开篇即为平静的生活画面制造变故,并依次引出新的相关事件,而使情节有序开展。奥斯丁使用一系列主题,如马的主题、萨瑟顿的恶作剧、戏剧主题等,不仅依次连接了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而且各主题之间形成因果铺垫,完美地解释了所有事件发生的合理性。尤其是对戏剧主题的分析,纳博科夫认为选取《情人的誓约》这一剧本,并非仅仅由于该剧有违道德,更是由于剧中角色之间复杂的关系特别符合小说构建的需要。作者巧妙地强调范妮阅读剧本后的苦难不安,然后先由她讲出在家演出这部剧“极不适合”,之后再以其他不同人物的立场来说明演出这部剧的后果。这不仅呼应了人物的性格,也使剧本本身与小说中的真实形成对照,论证了剧本的选择对于这一主题及整部小说的完整性发挥的升华作用。但纳博科夫还表示对奥斯丁只为满足情节发展而放松了构思艺术技巧的不满。如埃德蒙向克劳福德小姐求爱过程的缓慢拖沓相当缺乏说服力。范妮离开庄园去朴茨茅斯破坏了小说原本的统一性,接着由书信体承载小说情节继续发展不免落入俗套,“表现出了十八世纪英法小说特有的那种乏味无聊”。②作者没有设计更多精致周密的结构,而求助于这样一种简易的形式,而使小说显露出了松散的迹象。

  纳博科夫盛赞这部小说的布局,像玫瑰花一样一瓣一瓣地开放,令人赞叹惊喜。它虽称不上极为生动的杰作,但却是一位小姐针线筐里诞生的精美绣品。他也认为,作家所能控制的是艺术本身的趣味性。讲故事的人未必有教化读者或揭露社会现象的目的,但他会像一个聪明的魔术师,为观众精心策划一场不漏破绽的艺术表演。

2 萨义德与罂粟

完全对文本关注舍弃的是广义的背景及价值问题探究。与纳博科夫不同,萨义德对《简·奥斯丁与帝国》的关注正是文本与文本之外现实背景的关联。萨义德是以色列的一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在文学批评上虽从未宣称自己的马克思主立场或后殖民主义立场,但实际上他已成为这两种理论的建筑者。奥斯丁小说的整体风格与其所处时代存在的差异,导致有认为她是故意误导读者脱离那个时代,也有认为,她那只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女人的局限。而萨义德抓住细节,以十分冷僻的角度提出新的思考,认为话语在历史体系中有构建作用。他以稳健的论证体系,强调这部小说在历史体系中所起到的模糊作用。

  萨义德认为,在这篇文章的约四分一处,开始由关于帝国主义的思考进入《曼斯菲尔德庄园》,才有了“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他赞同奥斯丁的小说总在表达“可以争取的生活品质”,但“她更经常和随意地受到帝国意识的影响”。③奥斯丁属于前帝国主义的小说家,她的体内已形成固定的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当她通过小说表达这些观念,对实际政治上帝国主义扩张会有难以言明的正作用,至少有说明的作用。萨义德指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所引出的空间、地理和方位等,在小说中透漏出重要的观念信息。作者是有意将家庭权威与国际权威综合在一起,将范妮小规模的个人家庭活动与托马斯爵士长久开阔的殖民活动相对应。范妮是以“签约”的形式来到曼斯菲尔德,以离开家庭的牺牲来换取未来富贵的承诺。这与安提瓜岛被迫签约,以牺牲本土财富为代价,而获取被转化为所谓礼仪与秩序之邦的命运如出一辙。这也正是殖民者美化其征服欲望的阴谋。他们认为自己在开垦和掠夺资产的过程中,把殖民地转化为了舒适的福音地,使它得到一种附加的益处。作者毫不避讳点名安提瓜岛,在英法两国竞争殖民地发展策略的相关史实验证了奥斯丁头脑中的帝国主义者的价值观念。而这种观念至今,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中重复得到践行。

  为论证将人物经历类比到这种殖民活动中的完全适应性,萨义德继续揭示,范妮本是曼斯菲尔德家中缺乏的精神“榜样”,而安提瓜岛则是曼斯菲尔德家中缺乏的物质财富。一个来自外省的一个穷亲戚和一个印度种植场的精神与物质的组合,在曼斯菲尔德共同发挥作用,填补了它所缺少的东西。范妮和安提瓜岛最终被改造为本土的东西。范妮妹妹苏珊的到来,表明这一契约模式仍将继续,正如新的殖民地仍在殖民扩张的路上。萨义德认为,问题不仅是如何理解或怎样将奥斯丁的道德观与社会基础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阐释其历史意义,评估小说对后来英国历史的某些预示。他认为这部小说标示出帝国理论家的道路,并拓宽了其国内帝国主义文化的天地。④

3 审美比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需论证。这种自由也赋予了读者更多思考和发声的权力,只要做到合理的范围的“自圆其说”便无可非议。纳博科夫与萨义德眼中《曼斯菲尔德庄园》截然不同,主要是其解读作品的理论基础的差异。纳博科夫以文本内部艺术结构为焦点分析,是传统的内部研究。代表学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这种判析作品本身艺术性的解读,重视“欣赏”文本细节的优雅表述。而萨义德与之相反的外部研究,是一种更符合综合发展的学术新潮。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每一种新理论到来,总会掀起一阵新的解读风暴。这类理论学派有性别主义、心理分析、新马克思主义等。他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及其它学科相结合,不再局限于对文本艺术分析,而是对其做程度适宜的外延,呈现一种视域放大的“揭秘”式解读。⑤

  纳博科夫提倡读者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欣赏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就像细察玫瑰花的汁液和花序,花朵的美丽就是作者巧夺天工的艺术体现。当作者完全清楚自己要讲述怎样一个故事,他要做到的是使故事生动有趣、完整可爱。艺术真实有其必然后果,在作品中自成一体而无需顾忌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作品大量细节布设被挖掘,可使读者感触到作品呈现的美,更能感理解到这种美究竟是如何被创造、被构建的。这是一个鉴赏美与趣味的过程。语言及结构是小说作品构成的基础,审美性也是文学创作与赏析的关键品质。小说的确有它明显不同于其它报道文学的文艺性,纯文艺途径对于小说作品解读的恰切毋庸置疑。

  而在萨义德眼中,《曼斯菲尔德庄园》却是一支危险的罂粟。同样是重视文本细读,他的关注已大大超出文艺范围。他指出应把简·奥斯丁的小说放在其背景中去解读: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用由此得来的财富支撑其本土表面一派端庄得体的生活。⑥跨学科研究可综合各个所涉学科的优点,更大程度地揭示小说与世界的联系。但它这种论证方式常常并非由作品出发,而是为支持某一种观点的成立寻找的辩驳论据。这使文本的资料性超过了自身原本要表达的内容。此外,与奥斯丁笔下其它女性不同,范妮没有伊丽莎白的睿智风趣,没有爱玛的活力洋溢,也没有安妮的明确坚定。她的情绪总是相当平静,对于内心的苦闷只会逆来顺受,甚至与活泼伶俐而缺乏严肃认真的道德态度的克劳福特小姐相比也显得过于呆板木讷而不够讨喜。萨义德并未解释唯独选取范妮这一位角色来解析奥斯丁头脑中帝国主义思想的原因,显漏出了一定的片面性。如韦勒克认为新的文学理论在建立的过程中,面对一种特殊的价值问题,会根据兴趣和重要性来选择事实。⑦萨义德将安提瓜岛与范妮身份的对照,也无法解释范妮在曼斯菲尔德地位的提升。

4 总结

从艺术审美或是从道德立场、历史角度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分析,对作品解读而言都成立。但文学研究的理论太多了,不同的解读一旦过于钻刻,都会存在质变的危险。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各美其美,也各有缺点。将文学研究过度扩大,或把文学创作仅视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种功利性活动来讲,会降低文学自身的艺术魅力。过多借用外部学科研究方法也会使其陷入不必要的繁琐;而将文学研究刻意缩小,又会有片面追求语言学的、阐释学等的别类研究之嫌。相对来说,外部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更需要讨论、采纳、反驳或修正的过程。艺术家无责任,艺术作品的立意并不等于作家的思想情感。北景研究不管数量多大都不能解决诗的价值问题。文学作品是一种作家、读者与世界的合声,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来刺激它的发展。⑧艺术有自成的生命与系统,但它也确难脱离现实世界的影响。纳博科夫与萨义德玫瑰与罂粟的解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互相折中和适应的两种赏析途径。

  [1]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以色列)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著;李琨译.简·奥斯丁与帝国[M].当代文化研究网.1993.

  [3] 张爱玲著.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4] (美)Jonathan Culler著.文学理论入门 牛津通识读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美)雷内·韦勒克(Rene Wellek)著;张金言译.批评的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注解:

  ① ②(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③ ④ (以色列)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著;李琨译.简·奥斯丁与帝国[M].当代文化研究网.1993.

  ⑤ (美)Jonathan Culler著.文学理论入门 牛津通识读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⑥ (以色列)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著;李琨译.简·奥斯丁与帝国[M].当代文化研究网.1993.

  ⑦ (美)雷内·韦勒克(Rene Wellek)著;张金言译.批评的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⑧ 可参考张爱玲著《自己的文章》中,关于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之后的观点,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王玮,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