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针对说《诗》提出“以意逆志”文艺批评观,却未做出具体阐释,给后人留下了理解空间,尤是“意”字。笔者认为“意”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之意的结合。只有融合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意,作品才能得到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诠释,才能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和”精神。
关键词:以意逆志;意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其文学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以意逆志”出现在《孟子·万章上》: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一)”
《中国文学大辞典》对“以意逆志”的解释是“诗论术语,是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去推求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四书解读辞典》中把“以意逆志”的意思解释为“用自己的意思去揣度别人的想法。“以意逆志”到底有何内涵,“意”与“志”的含义十分重要。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却没有一个具体解释。“志”的解释,学者们尚有一个一致的理解,都认为“志”可理解为“作者之志”。然而古今学者对“意”的理解分歧却相当大。
赵岐是最早解释“以意逆志”的命题的,他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二)赵岐把“意”解释为“学者之心意”,也就是读者的心意。之后宋代的朱熹也提出“文,字也;逆,迎也……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三)把“意”解释为“读者之意”是第一种看法。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释为“读者之意”变数十分大,以读者为中心阐释文本,容易陷入一种“六经注我”的境地。
“意,是作者的意旨”是学界又一种看法。“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是清吴淇的看法。云:“则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四)”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因此,以“作者之意求作者之志”的理解并非太科学。
“意”也被理解為“作品之意”,以作品篇章的意义显示作者之志。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曰:“意者,文字之义也……词者,意内而言外,从司言。此谓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也。积文字而为篇章,积词而为辞。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辞也”。“词”是“意内而言外”,因此“文”有其意义,由“文”积成的“辞”也有其意。这样,三者之间有一个递进的关系,便是由文字之义组成篇章之义,由篇章之义显示作者之意旨。
到了现代,顾易生、蒋凡说:“评说诗歌,自应首先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也总受到评说者本人立场观点方法的制约,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自己之意的结合。”“以意逆志”是孟子针对咸秋蒙的“断章取义”提出来的,因而孟子定有尊重原本的意思,解读原有文本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读者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顾易生、蒋凡的观点是最全面并具有辩证思想的,既有根据又结合了传统的不同解释。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先要了解诗人与其写作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尊重原本的情况下“回到现场”去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的梦话吗?“朱门酒肉臭”,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在苛求“商女”吗?这是解读文本时读者无法脱离的主观想法。李白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杜牧批评的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在酒家征酒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在了解字义词义之后、揣摩情意之后,我们该融入作品中去体会,体会其情趣。如杜牧的《山行》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用得精妙,首先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其次表明有傍晚才有夕照,晚霞和枫叶相互映照,枫林才格外美丽。再者表达了诗人的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的喜爱。最后因为停车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在尊重文本前提下了解其意思与意境之后,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拆除深度,构建深度,也就是超越文本,推出新的合理的解释,拓宽文本的可解读性。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理解为“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总会有新的希望出现。不要害怕失败,在困境中保持信心”。
“意”字一字兼三任,是作家之意、作品之意与读者之意的结合。以意逆志不仅强调对文辞的掌握,且要求读者追寻作者意蕴。即使读者浮想联翩,曲径探幽,见解千奇百怪,然而终究要回到文本,回归作者之志。孟子“以意逆志”之“意”对读者作者作品各不偏废,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和”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焦循.孟子正义[M].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3] 尚永亮,王蕾.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J].文艺研究,2004(06)
[4] 范垚.孟子“以意逆志”说及其阐释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 周才庶.孟子“以意逆志”论的阐释[J].孔子研究,2009(06)
[6]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10
[7] 徐桂秋.孟子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
[8]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一).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意逆志节.陈亦桥.论孟子“以意逆志”[J].语文学刊,2015(1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