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53%
■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依次是:外企(29%)党政机关(19%)高新技术企业(14%)国有大中型企业(13%)学校(11%)科研机构(7%)其他(5%)乡镇企业(1%)
北京师范大学刚刚完成的一项针对全国14个省市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2002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53%,女生则超过一半没有找到正式工作(51%)。2003年全国有212万大学生毕业,比去年增长67万,增幅达46%,就业形势更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什么样的毕业生好找工作
党员、外语好、男生、个高,这些条件在找工作中到底占多少优势?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什么素质?
对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而是不是党员、长相如何、是男是女,这些常被学生认为重要的因素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
毕业生最想去什么单位
用人单位会选择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可毕业生又会选择什么样的用人单位?他们的择业标准如何?
大学生对于就业去向的选择,按统计结果排序是:外企(29%)、党政机关(19%)、高新技术企业(14%)、国有大中型企业(13%)、学校(11%)、科研机构(7%)、其他(5%)和乡镇企业(1%)。
近十年来,外企一直是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最近,党政机关也越来越受大学生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劳动部2002年的统计,在全国89个城市所需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需求比例只占0.8%。这与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意向相差很大。
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可以感受到社会发展趋势的强烈影响。比如,选择高新企业的人数较多,显然与国家重视发展科技,给高新企业招聘人才优惠政策分不开的,而曾经被老一辈青年青睐的大中型企业,并不被当下的大学生看好,恐怕和目前这些企业困难较多、效益不很理想有很大关系。这也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是非常现实的。
至于择业标准,“个人今后发展”(63%)高居榜首,被学生看作择业的首要条件。其次是“经济收入”(44%)和“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32%),至于“职业的社会地位”,只有19%的人认为很重要,“专业是否对口”、“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排名最后,被认为是毕业生择业最不看重的。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择业选择既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现实的。
有多少人愿意去西部
在调查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63%的人认为“个人今后发展”是择业的首要标准,而只有17%的人认为就业地区也很重要。
大学生怎样选择就业地区?有42%的人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不愿意”的占58%。23%的人表示“愿意”去农村工作,“不愿意”的占77%。另外,选择“沿海地区”的占46%,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的占20%,选择“就学所在地”和“出国”的分别占19%和11%。
由此可见,虽然愿意去西部和农村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比不愿意去的学生要少,但这个比例还是高出一般人的想象。主观上同学们并不排斥去西部和农村,特别是来自西部和农村的学生,学生最终选择在哪里就业,首先是看是否有发展前景,沿海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是开放意识和先进管理制度等软环境。统计结果反映了学生们在当前制度下的现实选择而不是思想问题。我们已经人为的把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两部分:城市和农村,界限分明。同学们作为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太高,社会成本太高。如果西部或农村能够在制度上有较大创新,形成先进的制度环境,他们可能更容易放弃城市,去西部或农村就业。
毕业生最希望得到哪些服务
在“就业难”一边倒的声势中,就业服务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就业需求信息(包括招聘会)”(69%),其次是希望了解“就业程序”并接收“就业技巧指导(42%)”,另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因此也希望得到“就业心理指导”(35%)。
既然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需要,那么大学生们通常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就业信息的?60%的人认为是招聘会,以下依次是:网络及其他媒体、学校就业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亲朋好友、老师。
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时,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招聘会,达到51%。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只有不足10%的学生认为“网上求职”是有效的。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网络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至于亲自登门自我介绍的有效率,大学生认为只有11%,认同“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的也只有9%。
此外,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还伴随着考研热。调查显示,有64%的人愿意直接就业,33%的人愿意继续深造,也就是说,如果有好工作,大多数人是愿意直接就业的。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84%的人认为继续深造是“提高将来就业的实力,或避开当前就业难”,只有13%的学生继续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
很多人担忧的是:如果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暂缓就业,会形成就业的恶性循环,也会引发教育的通货膨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