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道比说话之术更重要
★文/蔡康永
1
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练出漂亮肌肉,可惜课堂报告或公司开会,未必能让你脱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好听,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板加薪时,用唱的会显得你很古怪,说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就算你费很大功夫,把鼻儿整得高挺、唇儿整得丰润,你一旦站上讲台去演讲,也没办法靠挺鼻丰唇来赢得满堂的掌声;就算你家财万贯,富豪榜排得进前五十名,一旦遇到女儿向你哭诉失恋之苦时,你也没办法靠钱解决,塞钱给她,叫她买杀手把负心男给杀了。
所有这些事情: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你有没有能力去想象,听你讲话的人是什么心情,想听到什么。
而且,最让人高兴的是,练习说话很方便,比练肌肉、练唱歌、去整形、去赚大钱,都要省事得多。你根本不用专门去上课,或者找医生。因为你每天都得说话,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段誉,最爱练的武功是“凌波微步”,既不必练气,也不必举重,只要一直练走路就好了。反正本来每天都得走路,就走路走他个炉火纯青。结果段誉就靠着这“凌波微步”,消灾解厄,躲过了无数次大劫,还得到了大美女。
很多说话书,教的是说话的“技术”,但,我不是一个只看重“术”的人。我喜欢研究说话这件事,是因为我觉得透过研究说话,你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天我们说那么多话,其中到底有几句话是我们说完之后,会自己找个空当,把那几句话放在心头玩味一番的?“我为什么说出这句话?”“我为什么会用这个态度说?”如果没事就想想这样的事,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藏在我们的话里,从我们的嘴巴说出去了,变成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如果我们稍加玩味我们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我们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们人生中该占的比重。
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比较可能因为说话谨慎,而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因为注意说话的品位,而成为有品位的人;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而终于变成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的人。
这些,就是我在意的“说话之道”。弄懂说话之道,比只是练习说话之术更重要。
乡间老农一句话,常常比庙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钟的演讲动人,因为老农那一句话里面的“生命含量”很高,能够打动我们。
我相信是先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对人对己的了解,然后比较靠近幸福。
2
智者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那片小领土的国王。”国王的特色是什么?国王就是偶尔会乐意听听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刚好和国王自己相同的时候。人也许有三六九等,但不管是小学生、老太太、专门帮狗洗澡的,还是专门帮政府查税的,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同意自己。
但既然每个人不论大小,个个都是国王,那当然每个国王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朕、我也朕,实在不可能大家都刚好同意彼此的想法。
当你不同意对方的时候,其实你不必硬要对方认输认错。这对事情的进展没什么帮助。你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地提醒,如果对方不是过于白目(白痴),应该听得出你的立场。反过来,当你遇到了很强势、非逼你认输不可的人,如果认个输并不会伤害到你的原则,我就建议你一笑置之,把那个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这会显得你度量很大,对方也会很乐意跟你进一步合作。
3
舌战如果发生在情侣之间,那“认输”的益处就更大了。情侣之间和同事之间不同。情侣是因为相爱才在一起,不像同事是为了薪水才在一起。把优先级搞清楚以后,自然懂得情侣之间维持住彼此的爱才是最重要的。在相爱的前提之下,又何必计较输赢呢?
你和丈夫吵架,吵赢了,吵到他低头认输、恼羞成怒、摔门出去,大踩油门把车飙走,这样你不是会很担心他的安全吗?你会整晚都睡不好,焦急地等他回来吧,这样你赢了吗?应该是宁愿输更好吧?
我的工作,有时候必须写剧本。写剧本,必须揣摩剧中人遭遇事情之后的心情。如果剧中人丧子、丧偶、被宣告绝症,作为编剧的我,都必须花很多心思去想象那个剧中人当下是何感受。
我花的心思越多,我就越知道,一个人很难“了解另个人所受的苦”。当你自己腰痛到站不起来的时候,你真的很难分心去想遥远国家被水灾围困饿了三天的小孩的处境。
如果不能了解,就不要这样说。因为当事人向你倾诉的时候,她只需要你听,也许她也很需要你给她一点建议,但她可能不需要另一个人宣称有别人懂她的苦。她的痛苦折磨得她快死了,她不会觉得这种痛苦是“可替代”的。你这样讲,安慰不了她。

4
也许有人认为有些滥好人会是很好的谈话对象,因为她永远不会唱反调,应该跟谁都聊得来。事实上呢,根本没有人想跟她讲话。跟这样的人讲话,就像对着墙壁练习挥网球拍一样,如果你是想苦练“如何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一百场谈话”,那她倒是很好的练习对象。
你看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台下前排坐的全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平常一呼百诺、喊水会结冻,可是每年典礼的主持人,一定会挑当年最红的两三位来开点恶作剧的小玩笑,说他们整形整到这场戏跟上场都不连戏啦,离婚付的赡养费比演过最热卖的电影的票房还要高啦,这类当事人苦笑但全场大乐的玩笑话。这时主持人尺度的拿捏确实微妙,但无论如何,奥斯卡是不会请一位对全场贵宾歌功颂德、唯命是从的人来主持的,因为那样的典礼一定是沉闷的,像坐在网球场边看一个选手跟一面墙壁对打一样沉闷。
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探讨,而不是被一个完全没原则的人敷衍了事地点头称是,应付过去。
(摘自《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编辑/罗勒
E-mail:xjsjluole@126.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