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看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建设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6202
苏 阳 刘 坤

  从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看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建设

  苏 阳 刘 坤

  本文以“庙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措施和新时期庙会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为新时期以“庙会”为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虽然始于2013年,但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从建党之初就一直没有停歇。现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经验为例,谈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经验

(一)保护庙会中工商业者的利益,促进农业生产交易的经济功能。中国共产党利用庙会这一促进农贸交流的特殊市场,通过专门在庙会中划分农具交易区域来恢复早期庙会的农村经贸交易功能;通过鼓励工商业者在庙会开始前根据农民的要求补货和进货,保证工商业者不囤货;用公私商店互助的方式保证产品销路。

  (二)充分发挥“庙委会”的主导作用,使庙会组织管理趋于民主化和制度化。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庙会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庙委会)为主导,全面进行庙会管理。”的新的庙会组织模式。庙委会成员包括农民、工商业联合会、正当商人和公证人等各个阶层、行业的人士,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与农村农民最贴近的组织,借助农民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政府只负责从中引导,避免在庙会行政决策问题中的强制主义和不合时宜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庙会的积极性。

  (三)赋予庙会新的政治和思想建设功能,使庙会成为中共政策宣传的新阵地。一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内容。针对冀中根据地当时面临的经济凋敝状况,充分利用庙会来宣传有关生产内容;二是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冀中区政府曾经要求“凡是能动员起来的‘说’、‘唱’、‘写’、‘画’都动员起来”①,通过直观地表现形式,造成了强大的宣传力量,让群众真实地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与旧社会的不同,巩固了新生的中共政权。

  (四)科学改造庙会中存在的封建残余,重新定义庙会的娱乐信仰功能。一方面运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反迷信,用科学治病的案例驳斥佛神治万病,同时采用把推迟会期、把会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等方式等灵活柔性的调整政策反迷信,把香火会变成经济会;除此之外,还对庙会中的娱乐活动唱戏进行了整顿。通过控制和禁演旧剧、创作共产党领导下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新剧的方式,帮助人民进一步打破封建迷信思想桎梏,在娱乐中找到真正的信仰。

二、新时期冀中地区庙会发展现状

为全面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冀中地区庙会发展现状,本课题组选取了省级美丽乡村—石家庄市栾城县楼底镇樊家屯村的庙会为调查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在调研中发现了现有庙会的一些新问题:

  (一)庙会丧失了原有的农产品交易的经济功能,成为消遣娱乐市场。在对逛庙目的的调查中发现,调查者中78.5%的人赶庙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身心或者无目的闲逛;在对庙会上购买物品种类的调查中发现,78.3%的人赶庙时会购买零食、副食、生活用品,仅有8.1%的人会在庙会上购买农具、种子等农业生产用具,这表明,现在人民赶庙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贸交易。

  (二)庙会组织管理由政府主导,出现多头共管、管理混乱的情况。调查中发现在庙会管理问题上,其中6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庙会没有专人管理,庙会治安管理和后期卫生维护都存在不到位现象。这表明现在庙会组织由政府管理,因为一个庙会通常会涉及公安、工商、税务、食品安全局等各个部门,容易造成交叉管理、职责不清甚至互相掣肘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庙会中出现的问题,而且给庙会中的工商业者经营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庙会宣传功能弱化,逐渐失去政策、知识宣传阵地的作用。樊家屯村庙会时间是固定的,每月逢三逢九,在当地无需宣传基本靠村民的约定俗成,在庙会主题选择上,95.2%的人认为没有特别主题,还有5%的人认为是为了庆祝节日,可见,现有庙会除了庆祝诸如春节、元宵节等大型节日,没有明确特定的主题,不再具有中共最新政策和相关热点知识的传播途径的意义。

  (四)庙会娱乐信仰功能淡化,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逐渐减退。在庙会娱乐形式的调查中发现,57%的人选择请客吃饭,20%选择烧香拜佛,只有6%的人选择看戏,而且这11人中8人年龄在60岁以上,常在庙会上听到的也是《拾玉镯》《大登殿》之类的老剧。这说明传统庙会中最受欢迎的戏曲仍旧以传统剧目为主,而且没有任何创新与改编,严重与时代脱节,听者寥寥、满足不了群众寻找心灵慰藉的需求;传统庙会中的神像崇拜现在很多地方基本已经沦为形式或者已经被抛弃,但是也因此庙会不再具有寻找精神寄托和追寻信仰的力量。

三、对美丽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

基于以上研究和调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庙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的庙会改造措施中吸取如下经验:

  (一)注重农村传统文化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根本属性,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庙会的改造,应该将庙会转型成为“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可尝试与农科院或者其他农产品研究组织签订协议,保证庙会产品新、选购直观、有卖点,由此维系庙会促进农村贸易的传统。

  (二)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美丽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中,政府只负责引导,保证其运行在符合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的轨道上,并给予其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将真正的权利下放到农民手中,由最了解该项传统文化的人管理与运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

  (三)在传统文化建设中不失时机地加入政策理论宣传。搜寻传统文化与现有政策的相同之处,定好主题,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比如对农民进行普法宣传或者卫生等知识的普及,使传统文化与党的政策有机融合。

  (四)着力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怀。一是要保留传统文化本真的状态,无论是庙会还是其他农村传统文化形式,去除其中封建和仪式化的东西,所传递的本质都是朴素的追求和美、宁静的人文情怀,这才是要发扬的传统文化“信仰”对于个人、社会的道德唤醒力;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既有地方特色,又适应时代要求,与人民群众有思想上的共鸣,体现乡村之魂,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有“根”的归属感。

四、结语

庙会改革只是美丽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如何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冀中根据地的庙会改造经验,以此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人民留住最后的“乡愁”,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注释:

  ①晋察冀三地委:《关于改造与加强庙会宣传及彻底完成写标语指示》,河北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125-1-16-5。

  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17171)。

  苏阳(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石家庄职工大学,研究方向:专门史。刘坤(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石家庄职工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史、专门史。

  石家庄职工大学 05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