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朱玉萍 刘 婷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外宣翻译对世界了解中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着眼于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跨文化语用学为理论依据,探究如何以消除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为基础,使外宣翻译更加有效、成功。
一、外宣翻译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在对外宣传的语言表达中,特别是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时,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语言,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传达信息和表述我方观点。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针对两种语言在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地思考两种语言涉及的文化、社会等差异,完成翻译过程。外宣译者需要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这些手段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本身、翻译过程处理以及文化补充等方面。娴熟地运用各种翻译技能,在全面表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再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采取直译、改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手段,以期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首先,要巧妙地处理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规律。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与思维习惯相互影响。不同语言之间在翻译过程中,其自身特点往往成为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式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体应对。二、翻译过程中的恰当转换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目标是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递信息,而不是实现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生硬翻译,需要经历解码和再编码的语言思维过程。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汉语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但是日语的译文却不是很符合日语表达习惯的例子。主要原因是译文直接翻译了语言,而没有充分考虑该语言使用的环境和日语的表达习惯。例如把“请勿拍照”直接翻译为“撮影禁止”,而最佳的翻译应该是“写真撮影をご遠慮ください”;“请保持安静”直译为“お静かにしてください”,而最佳的翻译应该是“お静かにお願いします”。在日本公共场合的公示语中,也会经常使用敬语的表达,这既符合日本人的思维习惯,也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原文的语用意图,注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交流意图,真正地做到既忠实原文,又接近受众。
三、外宣翻译过程中的社会差异
首先,把关于中国的事物翻译成日语时,必须考虑到两国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大多数译文的受众缺乏中国社会、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就导致其认知环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语言理解上的困难,这时译者可以用加译或注释的方法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背景说明,来改善其认知环境。“善于运用背景解释是加强英语对外报道可读性的关键之一。这不仅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需要通过交代背景加以解释,更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联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张健,2001: 21)四、外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之间存在多方面差异,会影响翻译过程,如历史文化差异、认知思维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对理想的翻译来说,熟悉两国文化与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如果语言失去了文化背景,其具体意义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产生缺失,因此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进行具体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十分精通涉及的两种语言,还要十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消除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障碍。因此,翻译不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范畴的研究活动,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实际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下,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实际上,在外宣翻译的文本中,有很多错误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首先,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民族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存在着差异。为了克服这些差异,翻译就要注意形象的转换。以菜名“四喜丸子”为例,翻译成日语时可以用汉字“四喜丸子”,但是不能让日本人理解这道菜的原料或者做法,最佳的译法应为“揚げ肉団子煮こみ”。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跨文化语境下的辽宁外宣词语日译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16CYY006)
2017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下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7BKJGLX076)
朱玉萍,硕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刘婷,硕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