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究
李小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仅研究文学本文和妇女文学,更主要的是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女性文学强调写作的政治性,认真研究文学和批评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向传统文学史和美学提出挑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并不长,大约从20世纪2O年代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60年代蓬勃展开,80年代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朱丽叶·克里斯蒂娃代表鼎盛期的著作《语言一未知物:语言的尝试》问世,此时,女性主义文学评论的历史也不过七八十年,而其间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起的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们习惯了男权文化体系的一切规范,并按照此规范进行思维和行动,于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成为了男权文化的历史,男性自然而然成了历史的主人,女性成了附庸者,没有话语权。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女性逐渐开始觉醒,尤其是在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挑战下,以男权文化为导向的价值观逐渐被动摇,人们开始呼唤自由开放的意识形态。女性开始争取“教育权”、“参政权” “婚姻自由”、“性解放”、“男女同工同酬”等,女性在不断的斗争中不断发现新的不平等,于是不断抗争,也引起了男权主义社会的反感,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女权主义者的主张进行排斥、质疑和嘲讽。女性在不断的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逐渐丰富起来。传统文学、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都以男性为中心,随着女性的解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也要包括在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要坚决动摇和解构,于是掀起了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批判。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大师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被奉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女性如何在夫权文化的包围下,一点一滴地将自己弱化的事实。
在男权主义时期,一些神话故事中,女性总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男权主义思想意识做了强有力的批评和剖析,这些男性作家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非人化了。作品也是从男主人公的需求出发,女性为男性服务,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男性是绝对的操纵者和领导者。米勒特指出,男性作家通过夸张的描写,让女性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作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是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杰作在形式上沿袭模拟了利维斯、布鲁姆等男性权威批评家的“经典”意识,阐述了话语与失语、理性与疯癫、压抑与反抗、虚构与真实,艺术与生产等诸多关系,是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女性形象、话语和抵抗的作品。她们大力推崇《简爱》,认为简是反抗父权,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人。疯女人贝莎也是简的一个黑色替身,贝莎最后将桑菲尔德烧毁,是简反抗罗切斯特男性中心位置的潜在欲望,也是女性毁灭男权的象征,作品中表现出了被压抑的女性的反叛。
女性主义者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女性成为文化的接受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的就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男性主义的真正面目,女性主义者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把根植在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除掉,从而揭露这些文学作品的政治意义以及性别歧视,帮助读者摆脱男性为主导的控制,创造女性的话语体系、意识形象,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近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由于一直以来受男权主义的影响,在欧美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地位一直不高。传统文学批评主要以男性的写作作为标准和规范,对女性文学不重视,而且还以此标准来要求和批评女作家,要求她们写作出男作家那样的作品。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就是一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伍尔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了这部作品,那个时期女性刚刚获得一些权利,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还很低,作品通过描述女性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切实的困境等展示了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核心就是一个女人想要写作,必须有自己的一间屋子,否则很难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伍尔芙所说的屋子不仅指女作家的居住空间和经济实力,还象征着女作家所处的文学空间。她指出女性作家要想在文学创作上站住脚,必须要有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独特的思想,要有不同于男性的语言特点,要建立女性自己的批评标准,为女性的自由创作建立一间自己的屋子。女性在文学创作上受歧视是长期以来女性在历史和政治上受歧视的结果,因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首先要有女权主义,然后才是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刚开始的时候,只重视批评所产生的的社会效果和道德价值,对结构建树并不重视,甚至对纯学术的东西也不屑一顾。20世纪5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了政治性和学术性比较明显的倾向。朱丽叶·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中,把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强调男女平等,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有工作权利、经济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是法国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西蒙娜·被伏娃认为,女性的“温存”、“柔顺”等并不是生理特性决定的,而是文化的产物,这一理论衍生出了“男女合体”和“雌雄合体”的说法,也就是女性主义文学修辞学的一极——理念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带有政治色彩,而且学术化也非常明显。7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开始以文学批评的形式出现在欧美论坛,欧美的院校作为学术研究也流行起来。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斗争,她们从后结构主义包括精神分析入手,对一系列经典文本进行解构。她们大力颂扬女性的本质,认为女性不仅仅是和男性不同,而且还比男性优越,于是产生了女性主义修辞的另一极——经验论。这种理论强调的是男女的错位,是一种权力代替另一种权力,并没有推翻权力结构的本身。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强调女性独特的“经验”,彰显女性的魅力,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第三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女性永远不能被界说”,是1979年克里斯多娃所分析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拒绝那种作为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提倡三个阶段的女性主义的方法相互混合或共存于同一历史时间内,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百家齐放的多元化局面。
三、近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流派
英美派与法国派是目前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流派。英美派主要重视经验论,法国派主要强调理念论,两派在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各有特点,但法国派的理论建树非常突出,英美派望尘莫及。于是,近期欧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英美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对法国理论的译介上尤为明显。(一) 英美派
英美派比较注重从“经验”出发,注重分析感性材料,然后提升到理论高度,她们拒绝走抽象化的道路,因而这也造成了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地位不高。英美派比较重视女性自身的文学传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从女性角度对文学史重新审视
传统的批评手段和价值观念遭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质疑,她们要提高女性在文学领域内的地位,摈弃对女性的偏见,发掘被男性文学埋没和遗忘的女作家,为女性重写一部文学史。
早在18世纪末,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就开始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是用自身的经验和生活来感受世界,为女性撑起写作的天空。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1927年)中运用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作品中借兰姆赛夫人给小儿子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颠倒了男性和女性的等级二元,女性占据了优势。但是如果女性主义只是男权社会的翻版,只能走向灭亡,于是作者又提了“雌雄同体” 的概念。《到灯塔去》是一部对女性主义有着深刻理解的作品,具有那个时代典型的特征。
2.女性主义美学
在70年代英美新女性主义话语产生之前,文艺美学界一直采取“双性同体美学”标准对女性作品进行评论,“双性同体美学”实际就是男性美学,其否认女性的文学独立性。70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家揭露了男性批评的权威以后,对“想象力是否带有性别”的问题进行了辩论。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从各种角度论证了想象力受到性别特征所组成的潜意识结构的束缚。女性美学认为女性的作品有独特的思维,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批判了男性文学对女性形象的非人性化处理以及把女性作品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的做法。70年代出色的作品有《文学妇女》《阁楼上的疯女人》《她们自己的文学》等。
3.性别理论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时就开始侧重性别的表述。女性主义试图把文本中的性别建构方法和对性别的表述如何对读者施行权利的分析上升到理论研究。这就意味着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从而进入非人本主义的分析形式,非人本主义的分析形式主要是后结构主义或心理分析学。如英国的朱利叶.米切尔在性别历史与女性经验的阐述中引入精神分析;美国诗人批评家艾德里安娜.里奇呼吁使用具有亲和力、与女性切身相关的语言等。
(二)法国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英美派文学批评有所不同,主要注重理念论的修辞格。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是弗洛伊德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他们用批判眼光对待其他批评,同时也从其中吸取营养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法国派主要以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西方思潮以及文艺理论为主要批评对象,注重理论与语言的研究。法国派比较有影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有朱丽叶·克里斯蒂娃、露丝·依利佳莱、埃莱娜·西苏等,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但有相同的特点,都对男性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451191
李小冰(1979-),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