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及现实意义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6178
杨立元 杨春 杨杨

  潜思微探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及现实意义研究

  杨立元 杨春 杨杨

一、廉洁文化是唐山抗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唐山视察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他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这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评价,这大大地鼓舞和鞭策着英雄的唐山人民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把唐山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美的决心和信心。

  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时代精神的升华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是一个产生精神的城市。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铁肩担道义章”的“大钊精神”,为了反抗外国势力掠夺的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为了摆脱贫困、共同致富的“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为了改造自然、建造良田的“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当代活愚公精神”,为了战胜大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不仅是一个唐山人民能力、魄力和韧力的显示,也是信念、道德、心性的张扬;不仅是唐山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彰显,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梳理、挖掘唐山抗震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加强唐山抗震精神研究,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唐山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寻求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因素,加强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研究,对于现在的反腐倡廉、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抗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0多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建造了一座英雄的城市,使得唐山成为也使得抗震精神中的进取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和廉洁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培育,为建设繁荣美好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因而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誉。

  唐山抗震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她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哲学的角度讲,唐山抗震精神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人文精神,“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进取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对唐山的内在诉求,是唐山人文素质的表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对唐山的外在要求,是唐山进取精神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从行为过程看,亦可以构成一个系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是基础、源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动力、是行为,这样就构成了唐山抗震精神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科学理念。唐山抗震精神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其中的第一个精神层面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人、勇于牺牲的甘于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洁精神;“患难与共”就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二者又是递进关系,只有做到“公而忘私”才能“患难与共”,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所以廉洁文化是人文精神的根本,是抗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抗震精神为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唐山范例。研究唐山抗震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廉洁文化的新途径、新思路、新举措,也更能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渊源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是廉洁文化的重要体现。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态。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洁文化作了解读,此书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上的有着开先河的重要意义。如《周礼·天官·小宰》中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廉”观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封建时代的廉政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与完善的。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也就把“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如孔子就告诫弟子∶“礼,与其奢也,宁俭。”凡事要节俭而不要奢侈,同时他把“欲而不贪”、“见得思义”的视为人之操守的大要。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即使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也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如何克己?他进一步解释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所讲得礼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对我们所主张和践行的廉洁精神仍有裨益。孟子则主张“以义制利”。他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即无道的利再小也不能受。他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提倡仁者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荀子则把“礼”看作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是做人之道的标准。老子讲得更为明了。他主张“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要节制私念,收敛贪欲,甘于恬淡,节俭抑奢。“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执政者更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他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庄子主张清廉、恪守节操,“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做君子之人要不受世俗的诱惑,置功名利禄于身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他把清廉作为治国、治家和做人的标准,这大大丰富了清廉之道的内涵。这个时期廉政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要数法家的廉政学说。法家从人性中具有贪欲的天性出发,讲了如何克制贪欲,首先要从行政制度上设官分职,层层把关、严密设防、加强监督,以防止腐败的产生;其次也要从精神道德的层面对包括君主在内的各级官僚进行教育,防微杜渐、加强认识。如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管子认为要把礼、义、廉、耻作为“国有四维”。他认为:“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应该说法家的廉政文化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而不仅仅是在理论和精神层面的学说。

  在唐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春秋时期就播下了廉洁文化的种子,有了萌芽。如春秋孤竹的伯夷叔齐所提倡的廉洁文化。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分别是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长子和三子,兄弟二人互相推让君主之位,均以贤德闻名于世。《史记》列传之首《伯夷列传》中有伯夷、叔齐“相去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经典故事,无一不体现了“仁义、尚德、崇礼、守廉”的精神。“夷齐的廉洁精神体现在‘耻食周粟’的故事里。商灭后周武王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二人臣服,但二人不为所动,并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其凛凛清风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被称为‘天下廉士’,‘昭义清惠公’、‘崇让仁惠公’,赐封‘清惠’、‘仁惠’、‘清节’谥号,被孔孟等历代圣贤称为‘圣之清者’。”[1]据文献记载,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他说∶“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伯夷、叔齐的廉洁仁德之风,不仅是唐山精神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之源,所以人们把夷齐精神视为“东方德源”,夷齐精神也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滋养。

  汉唐以后,儒学在唐山地域流布。尤其是“关学东来”,使得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在唐山大地流传着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即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他的政治情怀大大地濡染和浸润着唐山人民以天下大事为重,以民众利益为先,以前圣绝学为本的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

  在唐山民间更有夷齐之清风。夷齐精神经历代衍变,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绵延出了华夏民族的仁义之风,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品性和廉洁文化的形成。

三、廉洁文化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

夷齐精神在滋养华夏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哺育着唐山廉洁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滋养了这方水土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如明朝首辅张居正所赞誉的∶“今其俗犹慷慨,尚廉让有夷齐之风焉!”到了20世纪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所形成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标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中尤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廉洁文化光耀千秋、彪炳青史。41年前,唐山共产党人用汗水、鲜血和热泪,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了清正廉洁的党性光辉,从而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唐山范例。因而成为了特定时期国家形象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精神虽产生于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但属于整个民族和全人类,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通的精神,“传达出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3]。这种“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也成了唐山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它不仅促进了唐山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山物质文明的建设,为唐山的发展繁荣贡献了力量。

  在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劫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面对亲人罹难和家庭财产损失,他们有悲伤但没有眼泪。可当他们看到国家和集体利益遭受损害需要保护和同胞遇有危难需要帮助时,他们毫不犹豫,奋不顾身,表现出一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情怀。在大地震发生之初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不舍昼夜,救死扶伤,许多人累倒在岗位上,而此时却不明家人的平安与凶险。在地震后最初那段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广大人民群众互为照应、关心体贴。街坊邻里,同一个窝棚避雨,同一口锅里吃饭,面对重重困难,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唐山大地震虽震毁了房屋,震损了财富,致使“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万多家庭断门决烟”但唐山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却没有被震垮;人类美好善良的心性和悲悯仁爱的情怀没有被泯灭,而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释放和弘扬,从而“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大地震是一种巨大摧毁,也是一种伟大的建构。在这场劫难中物质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人性的伟大得以全面地彰显。正是在生死临界点上与巨大灾难的抗争中,唐山人面对死亡超越了死亡、面对灾难战胜了灾难。他们自救互救、相扶相帮、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他们健全了自身、完善了自我,形成了互相救援的人性力量,相互关爱的大爱精神、同甘共苦的人生态度。在连自身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的绝境中,大家义不容辞地保护工厂财产、保护银行、保护商店、转移伤员、照顾地震孤儿,纷纷投入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过程中。正是有了这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精神,才打破了“唐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断言,才有了唐山这座凤凰城在地震废墟上的崛起,从悲壮走向辉煌的进程。这种精神的建构比物质的建设更为重要。这种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也是人类精神的实践化。大地震中所留给我们的廉洁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集中凸现,是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它不仅仅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有着永恒的意义;它不仅仅属于唐山,也属于民族和世界。

  在唐山抗震救灾、重建新生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解放军、医疗队再到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欲求,而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至高利益。这正如唐山大地震纪念墙的碑记所云:唐山人民“冒余震之危、飞石之险,匍匐互救、扶危拯绝,慷慨舍身、义薄云天”。“中央关怀、举国支援、军民携手、同赴危艰,栉风沐雨、重整家园……”这义薄云天的壮举已经被载入了历史史册,铭刻在唐山人民的心中。

  这种廉洁精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是表现在广大领导干部身上。在震灾的发生阶段,唐山孤立无援,广大领导干部不顾个人顾人民,不顾小家顾国家。他们身先士卒、舍死忘生地带领群众抗震救灾,成为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领导和指引着灾区人民浴血奋战、抗震救灾,也成为了廉政精神的楷模。如时任煤炭部部长的肖寒在大地震发生后火速从北京赶来唐山领导抗震救灾。当时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埋在废墟中,他知道这个情况后全然不顾,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领导抗震救灾队伍抢救埋在废墟中的人民群众。地震发生后,时任唐山地区公安局副局长的李树青在大地震后由石家庄返回唐山,得知妻子、儿子遇难身亡,他没有顾得上回家看上一眼,而是立刻担负起抗震救灾工作的重担。地震后,唐山地区公安局党委副书记、第一副局长毕希国速从抚宁返回唐山,他的两个孩子都找来了他,哭喊着:“爸爸,回家一趟吧,妈妈、奶奶她们的尸体还都没有埋呢!”这时毕希国知道在地震中有7位亲人遇难,仍暴尸于风吹雨淋之中。他当时只说出了一句话:“你们先回去料理一下吧,我这里是离不开的。”他望着两个孩子失望而去,心如刀割,但他知道此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不顾震后家人的死活,毅然决然地驾矿山救护车向党中央报信。地震夺去了他家14名亲人的生命,包括他的父母和儿子。他的大儿子是震后20天,由解放军帮助扒出的尸体。全家死难的亲人,李玉林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时任丰润县公安局长的任崇山,他家的房子倒了,全家人都砸在里面。他第一个爬出来,不顾家人,就跑到公安局集合干警,把看守所里的犯人转移出来。当他知道了唐山震灾的情况更为严重,就带领干警去唐山救人。这个时候他的小儿子哭着跑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砸死了,让他回去看一看。他对小儿子大吼一声:“哪儿死哪儿埋。”就率领干警出发了。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到处皆是。公而忘私,舍己救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这些领导干部他们在生命受到危胁亲人遇难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人民和国家。他们公而忘私,英勇无畏地站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体现出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风尚。

  二是表现在中国人民的解放军身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抗震救灾的生力军,他们用磨秃了的手指搬动一个又一个如山的废墟,救出了数10万被压在砖石瓦砾下面的人;他们与唐山人民患难与共、在废墟上搭建起了36万间简易住房。在抗震救灾中,他们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吃群众一米一食,廉洁为民,为唐山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驻唐部队216团副团长黄斌泉一被救出,就爬在废墟上指挥部队抢救遇难群众,当同志们告诉他家属和小孩震亡的消息时,他坚定地说:“别管他们,赶快抢救活着的!”三营营长于山带领部队前往抢救途中,得知自己一家4口全部遇难,强咽泪水,毅然带着部队抢险救灾。驻唐部队589团三营副营长张宪德在来队探亲的妻子和女儿受伤的情况下,组织部队自救,抢救驻地附近的群众。他老家在距营房不远的杨家套村,他二嫂子带着孩子赶到营房,告知老家有3位亲人遇难、母亲重伤,要他回去一趟。他说:“灾情这么严重,有伤亡的不止咱一家,我们还要去市里救人,不能离开。”在抗震救灾中表现最突出的是215团团属炮兵连战士王彦修,在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唐山火车站候车。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废墟拼命扒人,碎砖烂瓦划得他10个手指血肉模糊,左臂也被划了一道2寸来长的口子,血流不止,他全然不顾,和10多名旅客一起先后救出群众35名。这时,在废墟里又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呼救声。王彦修闻声赶来,舍死忘生地从纵横交错的水泥板去扒救。此时强烈的余震发生,他的后脑勺被断砖砸破,腿被塌落的水泥板砸伤,伤处血流如注,但他咬紧牙关使尽最后力气,终于扒出了这个名叫庞永生的小男孩。他自己却无力爬出,被又一次余震砸在废墟里。从地震到黎明,仅他一人先后救出了6名群众。当群众把他从废墟中救出后不久即壮烈牺牲。周围群众被他舍身救人的英雄行为感动得流下眼泪。后来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的战士”荣誉称号。在抗震救灾中,有一个战士在救人时一脚踩中了木板上的钉子。他身上背着受伤群众忍着剧痛拖着木板走。他和他的战友就这样为了抢救生命,在尸横遍野的废墟上昼夜奋战。唐山机场的李升堂和他的战友们为了运送伤病员,不顾生死,不顾疲劳,整整鏖战了15个昼夜,安全起降3000多架次,运出危重伤员20000多人,用智慧和勇敢架起了一条空中生命线。

  三是表现在唐山人民身上。在惨绝人寰的大劫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互助互救、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甚至不救护家人救护他人。管着粮库不拿一米,守着银行不拿一分,护着仓库不拿一物。在最困难的时刻,许多人把自己家中能够救命的一瓶药、一瓶葡萄糖水给别人用,把一张饼、一个苹果、一个茄子给别人吃,大家有饭同吃,有难同当。在抗震救灾的物资下拨后,党员让给干部,干部让给群众,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达到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使得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廉洁精神得到高扬。震后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抢救出来,但她的父母双双震亡。徐连友、李克芬夫妇见到后,不顾当时已有3个孩子,从解放军的手里接过了孩子,含辛茹苦,胜过己出,把她抚养成人。开滦医院医生郭振武,在大地震发生之时,不顾家人的死伤和震后生活,把救人作为最重要的事。他带领医护人员,搭起帐篷和架起手术台,连续工作。天黑了,就头戴矿灯照明,一天一夜,没有顾及只穿着裤衩、背心,赤脚站在泥水里做手术,救活了许多人。震后的唐山飞机场,伤员无计其数,许多人生命垂危,当一个70多岁被严重砸伤的老太太见到一个肠子露在腹腔外的年轻伤员时,主动把自己带来救命的药让医生给这个人注射。她说:“我活了70多了,死不足惜。这个小伙子还年轻,比我活的时间长得多,给他打上”。大地震刚过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在滦县火车站附近建一个临时大型伤员转运站。由于人手不够,滦县马庄子中学组成了一支由13-15岁的初中学生组成的护理伤员小分队,协助解放军官兵共同完成转运任务。这些农村的孩子非常肯干,解放军同志们决定给孩子们发一点压缩饼干做零食,但同学们却纷纷把饼干送进盒子。她们住宿的地方就是食品大棚,脚边就是几千斤准备运走的饼干,但没有人动一块。后来护理小分队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地震之后,时任路北区机场路街道办事处甲区居委会书记兼主任刘明放弃了深圳某制药厂给她月薪5000元的待遇,带领居委会群众重建家园,那时的居委会一无所有,连电灯都没钱安装。她就拿出家里积累的1.2万元,建起缝纫组、洗衣房和奶站,解决了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工作诸多问题,把穷困的居委会并打造成全国先进基层单位。

  四是表现在医护人员身上。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立即组织了由近2万名医务人员组成的283个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和生活用品进入灾区,救护治疗受伤灾民。他们救死扶伤、殚精竭虑,献血献物,倾尽所有,把自己能够奉献的全部发现出来,直至生命。上海的一支医疗队在得知一个被困了7天7夜的小男孩白海明刚刚从废墟里救出,急需医疗队员前去抢救时,便用扁担挑着显微镜等医疗器械,冒着炎热,穿越废墟、步行数里去抢救,终于救活了他。在唐山的医护人员也同样发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顾家人救病人。地震后,一些在市郊的医院损失较轻,如唐山钢铁公司医院、丰润县医院等。唐钢医院总护士长杨晓智等医护人员在震后面对蜂拥而来的重伤员不怕劳累,竭尽全力来救治伤员,她一直干第4天(7月31日)才有机会回家看看。此时她的爱人和大女儿还埋在废墟里未被扒出来,扒出后已经死去多时了。面对此情此景,她心如刀绞,欲哭无泪。后来,她回忆说:“我对得起我的工作,对得起党,唯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亲人。”

  就这样,英雄的唐山人民在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中,用自己的行为生动践行了奉献牺牲、无私无畏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用抗震精神升华了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彰显和深化了人类的美好天性和人文情怀,将唐山人的生存经验和人生哲学置放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层面,将唐山人永恒的奋争和无私的大爱精神托举到人类生命意义的高度。可以说,大地震中所留给我们的抗震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的廉洁精神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它不仅仅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有着永恒的意义;它不仅仅属于唐山,也属于中华民族和世界。尤其是当下物质进化、精神退化,物欲膨胀、精神萎缩的语境中,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无疑有着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美化心灵的重要作用。

四、唐山抗震精神中廉洁文化的现实意义

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是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人文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完美融合。唐山抗震精神的廉洁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中和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催化下孕育,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她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廉洁精神。

  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41年前唐山人民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意识和“冲锋在前、心系人民”的牺牲精神,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唐山的广大共产党人用汗水、鲜血和热泪,在灾难面前展现的党性光辉,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宗旨彰显了党性的光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一些共产党员却信仰丢失、欲望至上,“为人民币服务”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在他们那里变为“唯物质主义”,这是对党性的背叛,对党的亵渎,对人民的背离。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的指示,因为其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发掘唐山抗震精神中所蕴含的廉洁文化,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弘扬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呢?

  一是要深入发掘唐山抗震精神蕴含的廉政文化,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在抗震时期唐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所表现的廉洁精神,要进一步“从党性文化、革命文化角度发掘、解读和丰富唐山抗震精神,赋予其新的积极有益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提升干部和群众的精神素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种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4]。

  二是要大力寻找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表现廉洁文化的范例,宣扬廉洁精神。许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凸显廉洁精神的人与事并没有被人们忘记,迄今仍被传颂。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对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动准确的回答,这对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各种媒介,宣传述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的廉洁事迹,宣扬他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廉洁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教育。如唐山市纪委在近期所要开展的“述、讲、展、演”的系列教育活动就是很好的举措。“述”,讲述唐山大地震中的廉政故事”活动;“讲”,组织唐山抗震中的共产党员宣讲活动;“展”,举办唐山大地震中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展览;“演”,运用冀东三支花、电影、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展现抗震中的共产党员清廉形象。[5]

  三是要对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进行挖掘存留,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廉洁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典型范例。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多年,许多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正像一些高龄的大地震的亲历者所说的那样,如果再不说再不写就没有机会了。我们要以一种紧迫感,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寻找当事人访谈,整理编辑廉洁文化书籍等,对唐山大地震中的廉洁文化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以作为历史留存。

  总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利用其所蕴含的廉洁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形成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党内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