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当代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李 伟
魔幻现实主义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其特点是用魔幻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纵观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著阿斯图里亚斯的《危地马拉传说》《玉米人》和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为代表,开启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第二阶段以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为代表,故事叙事打破了以往线性结构的惯例,运用插叙倒叙等,让人物在生前和死后对话,各种人物安排在同一个场所实现了多声部对话。第三阶段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为代表,此书以小镇马孔多为中心,展开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介绍,被誉为最具能体现拉美生存面貌和历史变迁的作品,也标志魔幻现实主义发展到顶峰。
一、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契机
魔幻现实主义在八十年代被引入到中国,这种极具西方现实主义色彩的思潮,迅速被国人接受,以莫言马原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迅速将其纳入到创作中,莫言,更是被誉为中国当代魔幻现实主义第一人,那么为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可以在中国发生并辐射全国。魔幻现实主义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传统文化。拉美地区原始的土著居民多为印第安人,在那诞生并孕育了优秀的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化,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整个文化对神灵和巫术极为重视。另一特点是拷问当下社会。魔幻现实主义的诞生受到了西方其他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新大陆开辟后,大量欧洲居民移居拉美,带去了西方现实主义的先进理念,他们宣扬民主与和平,可当地的印第安人经历的却是屠杀与掠夺。对现实的不满促使拉美作家去揭露西方殖民入侵的谎言,但他们又不敢直言不讳地揭露西方丑恶的嘴脸,而是借用被拉美人广泛接受的传说、神话等来揭露社会现实,魔幻现实主义就此诞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正好符合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两大特色。一方面,文革刚刚结束,全国上下仍然处在政治压迫的桎梏当中,文学创作虽恢复自由,但对自身遭遇对社会的不满,仍不敢直接表达,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正好符合了创作者的创作需求。
改革开放确立后,我国国门打开,以学习的态度去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学理论,此时,《百年孤独》正好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这给了当时的创作者巨大的信心,除了前文提及的莫言马原等人,阎连科、韩少功以及整个寻根文学思潮,几乎都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了借鉴,《蛙》《水如大地》等经典作品接连问世。
二、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自觉
在我国也存在着极具魔幻色彩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都是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典型,《聊斋》《西游记》等也是充满魔幻的小说作品,这些优秀的神话传说成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宝藏,尤其是《西游记》的创作手法,和拉美魔化现实主义几乎如出一辙,可见我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习惯应该早于拉美,这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创作自信”。另外,和拉美创作家不同的是,我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者在此时却获得了很大的创作自由。1978年文革结束。1979年,全国第四届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召开,号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文学从政治中剥离开来,文学创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政治的松绑给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者极大的“创作自由”。
《蛙》是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之作,作家借助女娲的传说,以魔幻的形式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再现。计划生育是我国制定的并长期执行的人口政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达到优生优育,可是在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暴力冷酷等等在《蛙》中都有体现。
三、魔幻现实主义接受的困境
魔幻现实主义传入中国,国人对它的态度也是从全盘接纳到辩证吸收。从魏源、严复“开眼看世界”开始,无论学习西方科技,还是学习西方文化,都面临一个“中西谁为主体”的问题,魔幻现实主义被引入到中国后,也是面临这种困境,而中国当代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保持了理性的接待,没有全盘吸纳,而是立足于本土化创作,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为主体,借鉴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寻根文学提倡“文化寻根”,其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寻根作家中,多数创作的源头都指向民族文化。西藏作家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讲述了藏地的人民身体和灵魂双重洗礼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虚构和现实来回交叉,生与死也来回交织,作者并没有一味采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风格,而是把藏族文化和信仰贯穿在作品中,展示了藏地这一方净土。贾平凹在《商周世事》中更是直接把鬼神写作纳入作品之中,为商地的故事增添了梦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被引入到中国,当代作家们又加以本土化创作,并努力走向世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推向顶峰。从“拿来”到“走出去”,当代文学作家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0
李伟,男,汉族,山东东平人,广西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