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丁·盖尔归来》中的历史要素
◎何舒颜
《马丁?盖尔归来》作为一部新史学的代表之作,开启了新型史学写作的范例。它将史料与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完美糅合在一起,成功塑造成为一个整体,在其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割裂感。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是值得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内容,从而达到扩宽视野,扩宽史料的目的。
作为新史学的代表作,《马丁?盖尔归来》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史料应用上,戴维斯收集16世纪的列日河谷地区的婚书、遗嘱、土地买卖合同、教堂和法庭档案等史料;其次在应用方法上,这些材料与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割裂性,难以真正通过史料排列的方式直接将事件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个时候,心理学、逻辑学和社会学以及想象等方法有效弥补了史料的薄弱感,用更加广阔的视野将人物、事件结合在一起。最后在作者对于社会背景的分析上,本书应用了大量的猜想,而这些猜想则是依靠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了解和明晰,这对于一个历史工作者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该书第一章至第九章按照时间顺序对马丁?盖尔案进行了连续性、完整性的历史记叙。叙述始自老盖儿一家迁居阿尔蒂加以及达盖尔家与德罗尔斯家的联姻,之后依次记叙了马丁?盖尔离家出走,贝特朗母子八年等待,冒名顶替的迪蒂尔到来等情节,而后又从迪蒂尔与皮埃尔的叔侄之争叙述到里厄和图卢兹的审判过程,最后交代了马丁?盖尔案的结局。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介绍马丁?盖尔案之后法官科斯拉撰写该案法庭审理的过程、科斯拉本人的结局以及蒙田等人对该案的反应等内容。这种以叙事的手法将事件表达清晰的方法在传统史学著作中是十分常见的。但是它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戴维斯的写作是:主体先入为主,带动史学叙事,遵循主体本身对历史的体验并依照历史本身的发展轨迹,安排事件的先后顺序。这就将作者这个主体放在了本书写作和构成的主体地位,作者通过自身的猜想对文章的叙事顺序进行组织和排列。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学背景和逻辑思维,对相应的史学背景经进行处理和了解,并在这种情况下对史料进行推理和加工,然后用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虽然本书的写作是以散文叙事为主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史学所具有的精深严谨;在点评过程中,艺术性的语言中又富含着思辨。这对于传统史学写作来说是较难达到的一个高度。传统史学著作的严谨会让文字失去活性同时思辨却难以包含艺术性。而作者却通过散文风格的叙事方式,便捷地使得马丁?盖尔的故事的叙述包含了散文写作所必需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同时也比较连续和完整地表现了小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外还使得作为主体的作者自己在感悟事件细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完美的体验之旅。
对于史学写作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打破了传统的写作范例,在近代兰克史学的影响下,史学写作遵循着“一分史料,一分解读”的宗旨,这进一步突出了其对史料严谨性的追求;同时兰克史学还要求重点关注政治史的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范围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极大地限制。而本书却通过对史料的恰当分析和灵活应用,将这个看似非常小的事件进行高度还原,与此同时作者还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和分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节上的处理也是比较细致和到位的。这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是一次非常伟大的尝试。首先从研究的对象上来看,它关注到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层面,主要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研究,拓宽了以往史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而且本书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将人的重要性再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受兰克学派深刻影响的近代史学来说是一次领域上的革新,他不仅拓宽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开拓了历史学家的视野,还使历史学科在研究领域上的选择趋于多样性,这对于历史学界来说是十分难得的突破。除此以外,本书还开创了另一个课题,即我们如何向别人界定自己的身份?换言之,我们怎么向别人认定自己就是那个我?如同前段时间网上比较火热的那则新闻:如何向有关部门证明“我”是“我”,“我爸”是“我爸”。追根溯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数百年前就有了相关的探讨。对于如何处理相关的类似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本书中对真假马丁?盖尔的区分以及处理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借鉴。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该书,不难发现,作者戴维斯巧妙结合了当时社会背景并运用较好的散文叙事方法对书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血有肉的描写与刻画,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生动性与灵活性。也正因为如此,这样鲜活且具体的个人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终存活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的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征性,而这样来进行历史人物刻画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并且可以长期保留下来的作品。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
何舒颜(1994-),女,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世界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