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深层精神的共鸣——《西游记》中的原型力量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5966
◎李胜操

  深层精神的共鸣
——《西游记》中的原型力量

  ◎李胜操

  由明代杰出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读者的喜爱,由原著改编拍摄的86版《西游记》创造了世界上重播率最高的电视连续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西游记》是受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欢迎的,其喜爱者包括从儿童到老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这也使这部作品很难界定为是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成人文学作品。为什么这部经典作品具有这么持久的感染力?它不仅持续感染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落伍被淘汰,而且即使是一个人从童年反复观看这部作品,也不会感觉到烦腻,可以说真得做到了让人百看不厌。

  本文尝试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角度对《西游记》持久感染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持久的感染力是因为它作为作者吴承恩深层精神活动的产物,清晰形象地体现了人类共有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因此才能引发观众集体无意识活动的共鸣。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

无意识活动是个人意识不到却能够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精神活动。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是对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主要有早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个人无意识。而正如各种情结构成了个人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原型所构成的。原型并不可见,需要通过原型意象呈现给意识。荣格提出的人类的原型意象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有自性、英雄、阴影、内在儿童、智慧老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当然这些原型意象都是相应的无意识原型的体现。在《西游记》中这些原型意象都通过特定人物得到了清晰形象地呈现,因此也就引起了观众内心同样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这种精神活动的活跃,从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原理正如物体振动的传递,每个物体都有特定的振动频率,只有传来的振动频率与物体本身特定的振动频率相符合,才能引起物体的强烈振动。正是由于《西游记》清晰形象地呈现了作者吴承恩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活动,才引起了观众内心同样强烈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活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下面将对《西游记》中的人物与荣格所提出的各种原型意象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论证本文的这一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原型并不等同于人物,而是原型借助于人物的行为得到一种无意识的表达。

二、唐僧师徒所代表的原型的分析

唐僧师徒作为整个取经故事的核心成分,深刻表现了荣格所提出的诸多无意识原型。

  唐僧是人格面具这一原型的表现。荣格认为指人在潜意识里具有的一种能力,能够依照不同的情景、场所来调整自身的角色,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别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人格面具就是我们心中那个理想的“我”,是我们想要展现给别人的那个完美的“我”。唐僧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唐僧的出身可以看到,其父亲是状元、母亲则是一代佳人,且具备中国妇女善良隐忍的品行,可以说他们代表着吴承恩生活时代最完美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另外,唐僧自己被僧人养大,从小善良、聪明,长大后智慧超常,学识渊博,且一心向佛,似乎没有一点平常人的私心杂念和七情六欲。吴承恩更是描写到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可以说在他身上没有一点一丝的污点,甚至吃他的一块肉都可以长生不老。在取经路上,他可以因为孙悟空打死人就将其赶走,屡次被美女诱惑,却丝毫不为所动。可以说他是绝对善、绝对智慧、绝对纯洁的。这正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原型的显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人,他只是作者吴承恩内心那个理想的“我”。

  孙悟空则是英雄这一原型的显现。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祖先进化的遗留物,是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有的精神遗传。英雄原型也是这样一个原型。在人类祖先的历史中反复出现了无数次的英雄原型,是人类共同的心声。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人类都有对英雄崇拜的心理,只不过通过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表现而已,基本的英雄原型依旧存在着。吴承恩的集体无意识精神活动中的英雄原型在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选择“猴”这一形象表现英雄原型,恰到好处。猴子胆大,聪明,身体矫健,兼具智慧和强壮这一英雄的传统印象。其次,孙悟空的出生更是具有英雄色彩。孙悟空为天生石猴,乃是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生。也就是说孙悟空的父母就是天地日月,这一家庭出身,可以说充分表现了孙悟空的不一般的英雄特质。再次,吴承恩通过大闹天宫这一故事,充分表现了孙悟空胆大自信、无所不能、难以被打败这一英雄特质。当然,吴承恩在酣畅淋漓地过了一把英雄瘾之后还是让西天如来收伏了孙悟空并让他帮助唐僧取经,这即表达了吴承恩关于英雄的能力也要受到人间正道的约束这一观点,同时也为下面进一步突显孙悟空的另一种英雄特质即正义性做好了铺垫。最后,在取经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都帮助唐僧安全度过,充分展现了一个正义的英雄所具有的一切能力,包括身体的功力,也包括头脑的智慧。

  猪八戒所表现的原型或许是我们所不愿意承认,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原型——阴影。荣格认为阴影原型是无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它是人性中阴暗的、未被意识的一面,包括一切激情和欲望。阴影的外在社会化往往表现为侵略、贪婪、残酷无情。吴承恩通过对猪八戒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阴影原型以及他对这种原型的态度。首先,吴承恩选择了猪这一形象作为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恰到好处,猪好吃懒惰,生性贪婪,非常切合阴影的形象。其次,猪八戒所表现的贪吃好睡、贪财好色、以及以为唐僧被妖怪吃了就要和沙和尚分行李所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都把阴影这一原型意象表现地淋漓尽致。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吴承恩对阴影的态度,一方面吴承恩对阴影持一定的压抑态度,这在很多方面有表现,首先采用猪这一形象,本身就有贬义,并且给他起了八戒这一有约束性的名字,另外,在全书中猪八戒反复多次因为贪婪好色而受到惩罚,比如调戏嫦娥被贬,在高老庄强娶高小姐被孙悟空戏弄还有本来想要娶亲却被四位菩萨戏弄,这都反映了吴承恩对阴影的压抑态度。但是另一方面,吴承恩却并不全是压抑,而是带有包容。荣格认为阴影是不能够被消灭的,过分地压抑反而会导致人格的分裂,阴影只能被接纳,接纳它就是要利用我们的智慧和我们对自身完善的执着精神去与它和谐相处,把它整合到人格中去,使它表现为创造力和激情。吴承恩可以说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猪八戒被接纳进唐僧师徒的队伍中,本身就是一种接纳和包容,因为唐僧所代表的人格面具和阴影正好是对立的,唐僧收出八戒为徒,恰巧反映了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一种妥协的状态。其次,由孙悟空对他进行管束,从而使猪八戒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与困境战斗的勇敢精神,而猪八戒也有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点小聪明或说创造力,比如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救师傅时欺骗孙悟空说师父想他。正是因为对阴影的适当的压抑和接纳,观众们通过猪八戒所体验到的也是一种对自身阴影的适当的压抑和接纳,从而体验到正确处理自身阴影的快乐。这也是观众朋友们这么喜欢猪八戒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来看沙僧。在唐僧四人当中,似乎沙和尚是最无足轻重的一位,他最为软弱,很少打过妖怪,经常被妖怪抓,说的话也很少。然而,我却认为沙僧是一个重要的原型——内在儿童的重要显现。荣格认为儿童总是新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具有前进或前行、变化的总体趋向,具有快乐、自由、活力等积极的一面,也有表现出轻浮妄动、独当一面的顽皮,以及永远不以成长成熟为目标。可以说每个人集体无意识深层都存在一个内在儿童原型。而沙和尚实际上就是经过伪装的作者吴承恩的内在儿童原型的显现。内在儿童首先表现为幼稚和依赖。沙和尚的幼稚有很多表现。 他之所以被贬下天庭是因为打坏了玉皇大帝的玉玻璃,这多么像一个打坏父亲杯子的孩子受到惩罚。另外当沙和尚拜唐僧为师,加入取经队伍之后,其行为也表现为幼稚和依赖。他对唐僧最为忠诚,也和唐僧最为相似,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唐僧的附属,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从师兄弟三人中他的名字是唯一带有“和尚或僧”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他的能力最弱,经常被妖怪抓,遇到困难总是希望其他人,特别是孙悟空能够来救他。这也反映了他的幼稚和依赖性。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可以说他本质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内在儿童还表现为表现出轻浮妄动、独当一面的顽皮,同时又代表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沙和尚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在唐僧师徒在流沙河收伏他时表现地最为明显。在遇到唐僧师徒之前,他是一个吃人的妖怪,可以说顽劣异常,然而一旦拜唐僧为师,他立刻就变成一个忠诚、善良和唐僧最为相近的徒弟。孙悟空和猪八戒在拜唐僧为师后都没有太明显的人格改变,而沙和尚似乎变成了另外一种人格。这正是内在儿童所体现的成长和自我新生的表现。

三、《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之外人物的原型分析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之外的人物首先是妖魔。妖魔代表了哪一种原型呢?关于妖魔,至少有两种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其对应。

  首先是阴影原型。不过,妖魔所代表的阴影和猪八戒所代表的可以被接纳的阴影不同,是一种过分了的阴影,是不可以被接纳的阴影。这些妖魔他们不仅残酷嗜血、贪婪成性、大部分妖魔都想吃唐僧的肉以获得长生不老,是强大的取经之路上的破坏性力量,必须予以铲除,取经才能够继续。他们所代表的阴影是和唐僧所代表的人格面具截然对立,不能互相包容的,是孙悟空所代表的英雄原型的直接敌人。

  另外,女妖还体现了吴承恩集体无意识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型,即阿尼玛原型。荣格认为阿尼玛是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是男人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下来的女人的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表现出女性化,并体会到女性的本质。与阿尼玛相对的是阿尼姆斯,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吴承恩作为一个男性,其集体无意识中的阿尼玛通过女妖得到充分的表现。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吴承恩对男妖的个性的描写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大都是凶恶残暴,贪婪成性的,除此之外,并无个性可言。但是对女妖的个性的描写却要更加细腻丰富。这些女妖可以说各有特色,有单纯想吃唐僧肉的阴险善骗的白骨精,也有爱子心切而生怨恨的铁扇公主,更有想要和唐僧结为夫妻的白鼠精、玉兔精和蝎子精。这些女妖美丽动人、拥有着女性善嫉、善骗的一些不良的品性特点,但是也有女性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之所以对女妖的描写如此细腻丰富,个性鲜明,这与吴承恩作为一个男性,其集体无意识中阿尼玛原型的充分展现有关。

  除了妖魔,那就主要是其他的神仙。神仙至少与三种集体无意识原型有关。

  首先,神仙与英雄原型的显现有关。孙悟空是吴承恩集体无意识中英雄原型的主要体现。这也使神仙们与英雄原型的关联变得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各路神仙都是身怀绝技,神通广大的人物,并且也都具有正义性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当然他们都是不够强大的英雄,也就是相对孙悟空,他们的能力都要低一些,正义性也要差一些。正是这些不够强大的英雄的存在,才衬托出孙悟空这个绝对的英雄的重要性。

  其次,女神也与阿尼玛原型有关。我们同样在吴承恩对神仙的描写中发现了与对妖魔的描写相似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女神的描写要比男神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这也是吴承恩潜意识中阿尼玛原型的显现的结果。荣格认为阿尼玛可以是女神,也可以是女魔。吴承恩把阿尼玛原型的一些良好的意象赋予了女神。她们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宽容大度,心地善良。这集中体现在观音菩萨这一女神形象的描写当中。观音菩萨可以说是参与到取经之路整个过程的一位女神。她心地善良,数次帮助唐僧师徒摆脱困境,并且宽容大度,当孙悟空打倒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向她求救时,她只是略为责备,义无反顾用仙水救活了人参果树。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她在寻找唐僧托付取经之事前,是化作了一个光头和尚,当交代取经之事时才化作了女真人的形象。阿尼玛正是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吴承恩这样描写,恰巧无意识地表达出观音正是作为男性的他的集体无意识的阿尼玛原型的表现。

  最后,我们还需要分析的是老神仙的形象。老神仙的形象描写很多,而老神仙更多地与荣格所描述的智慧老人的原型更加相关。荣格认为智慧老人代表着知识,思考,洞察,智慧,聪颖和直觉,而且还代表道德品质,如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西游记》中,智慧老人的形象可以说总是伴随着情节的演变而不断出现的。从最初的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到太白金星、再到土地公公、还有寿星、福星和禄星三位老神仙等等。菩提祖师不仅法力高强,而且智慧超常,具备预知未来的能力,如预知孙悟空前来拜师。太白金星和土地公公作为智慧老人的形象,却不体现在法力上,而是体现在出谋划策,指点方向方面。而寿星、福星和禄星三位老神仙则是热情帮助孙悟空去给镇元大仙求情,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所以,这些老神仙和那些年轻的神仙相比其实最根本的差异不在于功力深浅的差异,而是懂得更多或者说更有智慧,并且是高尚道德的代表。

四、取经和成佛与自性和自性化的对应

荣格认为自性原型是所有原型意象的源头与中心,也是与生俱来的心灵倾向性的源头和中心,这种倾向性指向心灵的建构化、秩序化和整体性。而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取经之路代表着一种自性化,代表了一种对普度众生的独特人生价值的追求。而最终成佛,便是自性的实现,成佛代表着心灵实现了建构化、秩序化和整体性。自性化需要心灵世界的全面整合,这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主要是个人无意识情结)的整合,人格面具和阴影的整合,也包括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整合(表现为接受自己心中的另一个性别)。取经之路充分体现了这些整合过程。首先,取经故事本身就是吴承恩自身的无意识与意识的沟通过程,其个人无意识的情结,如传统知识分子受皇帝赏识和重用这样一些情结,通过取经过程得到有意识的充分表达。其次,取经之路尤为体现了人格面具和阴影的整合。对人格面具和阴影的整合,表现为接受自己本性中的正面和负面,接受心灵本然的呈现,不过分压抑阴影,给予其一定的释放。取经之路上,代表人格面具的唐僧收代表阴影的猪八戒为徒,反映了对阴影的一定程度的接纳和不过分的压抑,而通过英雄和智慧老人的帮助,实现对妖魔鬼怪镇压,反映了对不可接纳的阴影成分的有效的对抗和压抑,通过这种方式,人格面具和阴影达到了一种整合状态。最后,吴承恩通过对女妖和女神的细腻丰富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原型的接受和认同。通过这个艰难的取经之路,唐僧师徒最终成佛,成佛代表着自性的涌现,实现了心灵的和谐、秩序和统一。

  《西游记》看似是吴承恩在讲故事,但其实故事本身就是吴承恩个人的深层精神的自性化过程。这其中伴随着各种深层精神的原型的冲突,但是最终各种深层精神的原型成分达到了一种和谐相处的完整、完善和统一的自性状态。荣格曾经把创作分为心理模式的创作和幻觉模式的创作,前者包含的一切经验及其艺术表现都是能够为人们所理解的,而幻觉模式中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的经验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熟悉,他们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的经验,其实就是来自于集体无意识当中。《西游记》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感染力,正在于他是吴承恩这一天才作家无意识心灵,特别是集体无意识心灵的创作。也正因为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忠实于原著,这才使这部电视剧具有了持久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250002

  李胜操(198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心理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