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究孔子“仁爱”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5388
◎徐佰义

  浅究孔子“仁爱”思想

  ◎徐佰义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门人记录下的孔子的语录。《论语》一书中反映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例如孝悌之义,忠与恕,正义,仁爱等。而其中,“仁爱”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根据《论语》的记载,我们能够发现“仁爱”思想的一些基本内涵,孔子的伦理思想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孔子伦理思想要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去研究“仁爱思想”与“礼”的关系。“仁爱”的实践途径和具体方法更是基本的研究范畴,同时也要考察“仁爱”思想在后世儒学中的主要影响。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是《论语》中探讨的最多的思想之一,“仁爱”是以人伦为起点,孝悌之义为根本的个人伦理的伦理范畴,在后世中影响深远,甚至是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根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代学者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在“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诸多新理论。例如孟子把仁爱思想发挥到政治上,将孔子的德政思想推演为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仁政思想。自此,“仁爱”思想成为后世儒学思想的主线,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发扬光大。对于孔子“仁爱”思想的研究应该是系统性的而不能是思想碎片化的,只有深刻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内涵,才能更好把握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爱人为仁

仁爱思想的基本定义是指爱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爱人是仁爱最基本的定义。懂得爱别人就是仁爱的表现。“爱人为仁”的思想其实表现了两层含义。第一是“仁爱”的基本条件是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个体一般来说无法形成“仁爱”,“仁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形成的,是建构人际关系之间的一种伦理规范。第二是“爱人”的解释体现了“仁爱”的基本性质即是一种情感意识,无论是父子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爱都是一种与恨相反的情感表达。《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说文》中的这个解释与孔子的观点高度的一致,都规定了“仁爱”的基本条件。所以仁者爱人体现了“仁爱”的形成条件和基本性质。

(二)孝弟为仁之本

《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学生在这里表示一个君子是着眼于根本的,只有根本的东西建立了,符合人心的大道才能应运而生。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现仁爱的起点。也就是说仁爱的根本是孝悌之道。《中国哲学大辞典》解释仁:“仁以孝父敬兄为先”。如前所述,仁爱是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孝悌为仁之本是要求最先处理好的人际关系便是血缘上最近的人,即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仁道运行的根本,因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才能尽忠于君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也是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要求。

(三)差等之爱

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不同于墨家的兼爱。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有等级有原则有底线的爱,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贫富贵贱,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要同等程度地爱护周边的人。孔子最先倡导的仁爱是有差别,有亲疏的伦理道德要求。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上,有亲疏之分,是等级社会下的一种伦理规范。

(四)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中记载颜渊向孔子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是孔子从个体的角度阐释仁爱的含义,而笔者认为克己复礼则是从宏观的角度,社会建构的大的方面来阐释仁爱的内涵。克己复礼实质上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政治性,“仁爱”最终是为了恢复周礼的制度,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仁爱”和“礼”的思想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政治理想。

二、“仁爱”与“礼”的关系

“礼”同样是孔子思想内容的核心之点,虽然《论语》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是分散的对话。但这并不代表其中反映的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仁爱”,“周礼”,“忠恕”等思想观念,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应该将孔子的伦理思想放在系统之中去剖析。

  孔子一直认为维护国家统治需要一定的制度,而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是一种等级制度,孔子最认可的等级制度便是周代的礼制。这是孔子思想政治性的体现。“礼”其实就是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以保障社会秩序的运行。而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美的等级制度,所以孔子倡导复周礼。“周礼”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以“亲亲”血缘为纽带。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义,强调具备孝悌的家庭伦理规范是仁爱的最根本的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朱子,在《朱子语类》中解释克己复礼曰:“克就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克己复礼”同样是做到仁爱的途径。克制了不好的私欲,才能去奉献自己,仁爱他人。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孔子传递的具体的切实的修养之道。朱熹认为仁爱是人心中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而朱熹将礼的范围扩展到天理,“复礼”即应当遵循天理。这实际上是将克己复礼思想继续向前发展,属于克己复礼的外延内涵。

  “仁爱”是恢复“礼”的基础,“礼”是“仁”的最终实践目的,人人都能够做到仁爱,便会遵守礼法,社会自然会太平。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礼崩乐坏”臣杀君,各种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尽管统治者可能不是有道德的明智之君,但在孔子看来,臣杀君的行为是犯上作乱的“暴行”,只有恢复了礼的等级制度才能防止犯上作乱的出现,所以孔子极力恢复他所认为的最完美的等级制度周礼。“礼”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他最高伦理规范的实践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实践目标就要求被统治者做一个仁爱之人,只有个体做到仁爱的伦理道德规范,才能够严格遵守不同等级之间的礼仪规范。把“仁”从只爱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扩大到爱护众人。在《国语?周语》中单襄公说:“爱人能仁”,孔子则对“仁”思想予以新解释:“即用“爱人”来对“仁”做具体的解释。而且提出了“忠恕”等思想作为“仁爱”内容的扩充。同时也是实现“仁”的根本途径。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实践途径—“忠恕之道”

忠与恕是《论语》中阐述的伦理思想。忠恕是实践“仁爱”的基本途径,忠恕之道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欲“和“不欲”,“欲”是指一个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论语?雍也》中记载得很清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对于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事情,能够推己及人,帮助他人。而另一方面对于“不欲”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具体指出了仁爱的实践途径。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恕之道,就是在“欲”和“不欲”的两个方面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所谓的“仁之方”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而推己及人实际上是以仁爱的原则为前提。

(二)实践方法

《论语?阳货》篇记载了孔子对于子张仁爱问题的具体回答,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即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法。

  “恭则不侮”;一个人时刻对他人保持恭敬的态度便不会招致侮辱,别人对于个人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只有我们对他人恭敬在先,才会得到他人礼貌的回应。恭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礼貌恭敬才能够搭建与别人深入交往的桥梁。“宽则得众”;对待他人要宽容以待,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在为人处事之中要多反省自身的过错,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别人要尽量宽容。“信则人任焉”;诚实守信是我们被别人任用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兵可去,食可去,民之有信不可去,诚信是保障一个国家不崩贵和涣散,凝聚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敏则有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行动果断才能够建功立业。“惠则足以使人”;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更好地任用别人,这一点要求同样是孔子入世积极性的表现,综合这几点不难看出,孔子所要求的“仁爱”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不是单一的人的品德的要求,同时是建立功业的实践方法,所以“仁爱”的思想也是孔子入世思想的体现。

四、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政”学说,孔子虽然提倡“仁爱”并没有直接运用到政治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是“德政”,通过恢复礼仪制度来建设国家。孟子将“仁爱”推演到国家政治上,这也是孟子所建立的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仁政学说。所以“仁爱”思想发展到孟子这里,政治性的体现愈加明显。

(二)朱熹的宇宙之仁

朱子的宇宙之仁即仁学的宇宙观。宇宙之仁关键是以生释仁,打通了天道与人性,即把仁爱的道德原则运用到自然界中,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智。朱熹认为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原则。他进一步将这些道德规范运用到大自然。在《语类》卷中朱熹说:“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

(三)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的学说影响后世深远,而阳明学说的源头则来自于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心性论。可以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王阳明思想的源头,而王阳明也将孔子的仁爱继续发展,将“仁爱”思想发展到唯心主义论,强调人心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都以人为中心,人心便是世间一切的主宰。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5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