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诗词教学回归本真
◎宿 挺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和大语文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原本是诗意满满、情意绵绵的诗词课堂,却被教师上成了“答题套路”、“鉴赏技巧”的课堂,“诗意”的缺失让人再也体会不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一)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
古诗词教学本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吟唱,侃侃而谈体会情感,但现如今的诗词教学课堂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件一个接一个,整节课没有丝丝入扣的分析,只有眼花缭乱的课件。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大量教学信息,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大量声音、文字和图片挤掉了课堂上学生本该诵读的时间,教学信息过于直观的展示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应有的书声琅琅,在多媒体教学的冲击下销声匿迹。(二)古诗词教学中过分“死读”
当前阶段语文教育显示出明显的功利性,这不得不归咎于应试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也注意到了“读”的重要性,但也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把“读”作为一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读”的作用。这种形式化的读目的性不够,学生读教师不点拨,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只是追求教学的热闹场面,看似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审美情趣也不会得到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样“死读”的教学模式下,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三)教师过分解读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耀夺目的瑰宝,几千年来,古诗词脍炙人口,语言凝练、章法严密、感情充沛,种种意象富有深意。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古代文人的作品,于是就庖丁解牛式地肢解诗词,将诗词划分到不能再划分的地步,从字音到平仄、从意象到意境、从逐字逐句剖析再到诗句的组合,从而推断诗歌的主题。看似细化精到的讲解,实则不分主次,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这种讲课方式在现阶段并不少见,一节课之后,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寡然无味,毫无参与感,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二、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师吟诵示范,激发学生吟诵兴趣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多进行吟诵示范,对于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应多用吟诵教学的方法,通过感情充沛的诗句和声情并茂的吟诵来感染学生。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进专家学者的经典吟诵、朗读,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吟诵情境,声情并茂,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二)多角度解读古诗词,指导学生学会吟诵
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下的有感而发。在讲授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走进诗词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真正了解诗词中蕴涵着的情感,从而确定正确的吟诵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吟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吟诵技巧的学习,指导学生正确吟诵古诗词。“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声律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三)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吟诵有陶冶情操、净化情感的功能,千古传诵的经典诗文是作者情感的堆积,也熔铸了作者的真性情,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跟作者产生共鸣,思想得到熏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吟诵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坐在竹林幽馆中,一边弹琴一边对着天歌唱。诗人内心清幽宁静、高雅脱俗,在竹林中怡然自得、尘念皆空。没有内心的高度纯净,就没有经典诗歌的诞生,没有灵魂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所以,古诗词教学一定不能抛弃吟诵的传统。(四)加强课外吟诵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加强课内、课外活动的联系,在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展现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校内开展诗词吟诵比赛,展现当代学生对吟诵的承袭。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吟诵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作评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将优秀的吟诵作品在校广播站进行宣传,在校内的文娱活动中穿插进诗词吟诵的节目,让诗词吟诵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熏陶着学生。诗词的“吟诵”不是古诗词教学的考古和复古,而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弘扬语文教学中朴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传统。吟诵教学,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回归本真,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古诗文阅读水平,学会欣赏经典的中国文化作品。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136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