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西安没照片——贾平凹《老西安》与《在路上》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4356
◎高优优

  老西安没照片
——贾平凹《老西安》与《在路上》

  ◎高优优

  以往写文章,我总要为标题绞尽脑汁——在我看来,标题是一篇文章的主心骨。如果没有先将标题钉好在纸上,余下的内容就好比失去了姓氏的孤儿,抽去了灵魂的肉身,飘渺散乱,无关痛痒。如今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拜读贾先生的《老西安》一书,沉醉崇敬于其细腻质朴文字的同时,又深恐自己见识浅薄无法领会其中十分之一的奥义。因此,连标题也不敢多动“歪”心思,直接取自贾先生书中的一个问句:老西安没照片?这答案是肯定的。没有照片的老西安才是老西安。

  西安的过去,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勾勒。无论是中国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还是汉唐时期其城市的恢弘与繁华,毋庸置疑,老西安都是整个陕西人民的骄傲,也对文人骚客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我并没有极高的情操,但唯独对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用《老西安》中这一段话来形容极为贴切:“骑着青牛的老子是来过西安的,在西安之西的周至架楼观星,筑台讲经,但孔子是‘西行不到秦’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来秦呢?是他畏惧着西北的高寒,还是仇恨着秦的‘狼虎’?”而我,前世可能是老子筑台所用的一根木棍吧,领略过其温柔,体会过其高冷——至今生才会念念不忘。

  我对西安的情感可以说是敬畏——或是敬佩它绚丽独特的历史文化,抑或是畏惧着当你前一秒还在轻视西安黄土的风平浪静,下一秒你就可能被铺天盖地的沙砾击打至蜷缩,卑微至尘埃里。

  提起西安的人物:杨虎城、赵舒翘、于右任、王子云等等。贾先生在书中重点叙写了杨虎城,说是他的相貌是典型的关中人形象,头大面宽,肉厚身沉,颇有几分像秦始皇墓出土的兵马俑。我是从未到过陕西,更不用说是西安,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接触过西安人。打我上中学那会儿,我的语文老师,姓常,陕西人。他的长相不似杨虎城那般粗犷豪迈,更多的是江南人的柔婉。与常老师相处下来,很轻易就让人发觉他是一个性情中人,真率不圆滑——性子一起便在一堂课上完两个单元的内容,又或花了三节课令我们读诵同一首短诗。我仍记得他给我们将过他在火车上的一段遭遇(他称之为趣事):常老师带着他年幼的儿子回家,坐了一个位置。一会儿一个中年妇女带着她的女儿来让他们让座。他不让。几番纠缠下来,那女人便激怒叫骂:“流氓!”不想他大气接受:“对,我就是流氓,我怕谁!”我们听了之后忍俊不禁,赞叹他的机智坦荡,他也借此教导我们要勇敢直面不公平的事情。

  老西安,无法避免要提起如今的西安。对过去的繁华在意得起浓,留下的念想越多,午夜梦回,鸡鸣惊觉之后,流下的泪大概也越酸涩。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生灵,除了具备思想以及闪烁着智慧之光,还具备独一无二的真情。就好比父母总在指责儿女的陋习,却无一例外给予他们最饱满的爱;中学生总对自己的学校骂骂咧咧,却听不得外人说他一句不好;西安人深知西安的现状相对辉煌过去是没落了,却无人不夸赞西安的独特美好。贾平凹先生在《老西安》一篇的末尾写道:说实话,自一九七二年进入西安城市以来,我已经无法离开西安,它历史太古老了,没有上海年轻有朝气,没有深圳新移民的特点。我赞美和咒骂过它,期待和失望过它,但我可能今生将不得离开西安,成为西安的一部分,如城墙上的一块砖,街道上的一块路碑。当杂乱零碎地写下关于老西安的这部文字,我最后要说的,仍然是已经说了无数次的话:我爱我的西安。

  我想,对根的意识、对本体归属感的认同是深深嵌在骨髓之内的,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组成元素。我本身是一个学习德语的中国大学生。在知道了德国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了解德国高度发达的科技创新与高度发展的经济水平之后,燃起我内心求学欲望的,是作为文化交流桥梁上的一片瓦,将这些值得借鉴的财富给予我的祖国,仰望着他走向理想。我将这份情称之为对母体的精神依赖,是一种根情。

  如果问起我的父母,我是不是一个爱旅游的人。他们肯定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具体表现为我对他们的每次出游都兴致怏怏。但其实我是一个发自内心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俗人。世间万物哪一处是已被人看透,哪一处又不是风景呢?风吹动金黄麦田所掀起的优雅弧线,雨霁之后荷叶上无声滚动的炫目流珠,无论何时都寂寞不言又猜不透心思的苍穹,熟悉的地方会有风景。我并不排斥新的风景,只是对人们的“速度”观景模式有些疲倦。古人讲做学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古人的行是徒步或是骑了一头毛驴,日出而动身,日落而安息,走到哪儿吃在哪儿住在哪儿,遭遇突如其来的饥渴、病痛、风雨和土匪,那是真正体验着生命的存在。身有限,心无涯。

  老西安没照片,这是事实。我在写文章时反复思索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条件的匮乏,而是因为西安人的秉性。如果让西安人说起自己的家乡,随便在路上叫住一个人,都会眉飞色舞地排阔。照片是帮助人记忆的,可有关老西安的历历往事,别说西安人,就是西安以外的人,都会在脑海中似幻灯片般放映。老西安是中国历史的烙印。无照片,不要紧。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3152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