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传统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究
◎张代芬
将中华传统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哲学、生活中的哲学,既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哲学的距离,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哲学中许多元素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和目标相契合,正因为如此,实现二者的融合达到共鸣成为了可能。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典哲理故事体现的认识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哲理故事不仅题材丰富、词语洗练、意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庄子寓言故事。庄子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故事之中,通过浪漫而夸张的艺术手法,阐述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理故事虽浅显易懂却蕴涵深刻,让人读之难忘,嚼之有味。 庄子《庄子·秋水》中谈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其寓意是: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结合学生特点,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二、中华传统文化谚语和成语中体现的世界物质性思想
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其中谚语和成语无不充满着哲学之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为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念之差”,意为一个不好的念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引申为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释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见性,心中有仁者就从仁的角度去考察发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从智的一面去考察发掘事物智慧的一面,引申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同样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三、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其中不乏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古往今来,哲学一直是人类热衷于探索的话题。就中国来说,著名的哲学家就比比皆是。比如古代的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墨子、荀子、庄子等,当代的章炳麟胡适、冯友兰等,由此可见,哲学是一门被世人关注被世人热爱永不过时的科学。在教学实践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拉近学生与哲学的距离,时刻发现身边的哲学;更利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结合,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如自2004年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关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思维”等的讨论成为一个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将“和谐”思想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和将中华和谐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是哲学重要意义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修正,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来修正理论,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适用于中国,让哲学引导中国前进。事实上,中国在引进马克思主义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一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正确思想领导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总之,我们可以说,透过对中华传统智慧的梳理和解读,将中华传统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既有助于揭开哲学神秘的面纱,启迪学生的智慧,发现身边的哲学,又能丰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真正推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认知、解读和践行。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0000
张代芬(1976-),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