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王文煊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指导思想,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传播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视角,从内在联系、实现路径和必要条件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合理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积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缘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叫法,最早见于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使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急需了解并噬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大体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和中国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在解决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时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第二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要不断从中国的实际中提炼出新的理论来充实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层意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单个智慧。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我国的共产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授、传播给工农阶层、新兴阶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此为“内化”。第二层,就是指无产阶级的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在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之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由单纯的科学理论变成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是“外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阶段,即经济的“转型爬坡”阶段。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突破现阶段的桎梏和瓶颈,使我国各领域的改革顺利平稳进行,社会持续保持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在宣传、引导、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时,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理论和我国社会的现状、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不断进行“滴灌”式的渗透。
二、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无产阶级实践活动,它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论方面的指引。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实践的主体。要想大力平稳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共同内涵。理论上,只有马克思主义先完成了中国化,适应了中国社会,成功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改造,才能在此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才具备了大众化的基础。实践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获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和运用,所以在大众化之前,中国化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保证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是一种武器,但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种武器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功能的转化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不是目的,“中国化”是为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属于底线思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它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后升华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并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更是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证,只有让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源源不断的经验养分,才能不断吸收养分而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基石“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而这个“需要”,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所以说理论在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教育从短期上来看,成效可能不会很快显现出来。一个民族兴衰的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对知识的重视程度。这些都说明用理论教育洗礼,教导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只要方法得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运用,马克思主义也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所以,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理论传播就无从谈起。
(二)行为示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让自己逐步腐化堕落为既得利益集团,或被某些利益团体所绑架,逐渐脱离群众甚至站在群众利益的对立面,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无论多么完善,都不可能真正彻底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心目中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化身,党员干部的行为如果严重脱离群众,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群众,它的中国化大众化自然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共产党员能否发挥好行为示范作用,关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能否顺利实现。正所谓“上行下效”只有共产党员以身作则,以共产主义信仰来要求自己的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跟随,才能信服。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三)制度保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所谓制度保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内容、方法、组织、执行等方面的制度规范。理论教育与实践推进都需要制度的保障,这样才能规范化、长期化。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行为示范都需要制度来保障。用理论教育的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定一个完善、合理、配套的制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至关重要。从根本上来说,制度的建立,法律的成型,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制度和法律天然为保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而服务,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自制度的力量。完善制度,加强保障,是我们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830017
王文煊(1990-),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