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文化影响看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化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4277
◎李 智

  从文化影响看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化的思考

  ◎李 智

  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变是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能够反映出该民族文化习俗变迁的脉络。文化变迁是民族民俗内涵演变的核心,对民俗变迁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文化影响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变,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民族特性的变化,这有利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护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各少数民族又有独特的民俗。一般来说,这些民俗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经历漫长历史阶段逐渐积淀而最终形成,但也有一些民俗是在独特的历史环境历史阶段形成,这实际上是时代特征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反映。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民俗,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变迁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了解整体趋向于融合的总趋势。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一、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内涵与文化的关系

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义,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一)自然环境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相对于城市文明而言,少数民族的生活生存状态与自然更加接近,在多个方面流露出少数民族的自然本性,这些特点会体现在少数民族民俗中。从这个角度来讲,少数民族习俗民俗的形成多通过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基于自然法则形成的。比如很多少数民族有祭拜山神的习俗。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还未完全接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尊崇的是朴素的自然法则。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自然的灾害或者自然现象多会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人类无法抵抗自然力量的阶段往往会崇拜自然力甚至神化一些自然现象,使他们敬畏自然以及产生图腾崇拜,祭祀自然神的活动成为少数民族民众的精神寄托。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是大型的庆祝活动,一般在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该习俗起源之初并非是像现在这样的综合性的大型文体活动。最初它是为了庆祝牲畜生长发育茁壮、庆祝丰收的活动。人与自然关系非常紧密。婚丧嫁娶等人生的重要大事方面,少数民族也有多样化的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自然环境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宗教文化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民俗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科学发展程度决定了少数民族基本都有宗教传统。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系统的宗教信仰或者至少要有信奉崇拜的神灵。比如藏族高山族信仰佛教。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有很大影响。藏族受佛教影响较大,而且不同藏区的具体民俗不同。比如说西藏地区的藏族在佛节庆祝上人员数量更多、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原始意味更浓。但在甘南地区的藏族佛节庆祝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庆祝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原始意味相对较为淡薄,而且这些地区的佛教文化也已经不同于藏区的佛教文化,已加入了儒教文化。这些都体现了宗教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特定历史状况对少数民族民俗形成的影响

  有一些民俗民风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这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在地理条件方面导致他们的整体环境相对封闭,受外界科学文化影响较小。而且这些地区由于内部的封闭,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很可能出现一些特异的民俗民风,比如贵州东南是苗族聚居区,其中有一个苗寨在700多年的时间中不娶不嫁。这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做出一定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该民族的民风民俗,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蒙古族群众支持全国统一抗战,显示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包头售卖皮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本的经济渗透。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包头特色的皮革交易市场。也逐渐成为蒙古族整体民风民俗系统中的一部分。

二、从文化影响看少数民族民俗的形成

(一)人性需求对民俗形成的影响

  与汉族的生活状况相比,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一般更加偏远,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加落后,总体呈现出靠天吃饭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生活中更加凸显出人性需求的重要性。这里既包括人的原始欲望,又包括人创造文明的部分。体现在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习俗中,表现为他们的群婚等婚姻制度以及价值观,更注重生殖等原始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少数民族为了克制人的欲望逐渐生成一系列的生活规范以及等级制度,在这一套制度规范下的生活习惯逐渐固化后形成民族民俗。

  (二)简单社会规范与秩序对民族民俗形成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生活范围较小,生活内容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内部的行为,因此,少数民族一般参考长期的经验总结来确立较原始的规范方法,即习惯法。这些法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内部的道德标准以及对于人的认识,能够直接表现出其文化意识。

  (三)时代文化对少数民族民俗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民俗变化受时代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它表现出了一种变化快、生命力强的特点。例如,在古代的发展中,少数民族的习俗体现出了一定的阶级性,将人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这也是其民族民俗的表现形式,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种民俗仍然没有得到改变。随着民族解放的进程加快,少数民族的民俗也有了新的变化,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最大的变化就是“平等”这一理念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得到了深入的植入。例如,西藏的藏族在解放后,百万农奴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其民俗也立刻体现出了文化中蕴含的“平等”理念,传统的压迫性质的民俗得以消除。另外,国家、社会在新时代也会向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提出新的要求。例如,随着法律知识的大力普及,部分少数民族意识到了一夫多妻是不符合人类当代伦理特质的,也不符合国家、社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一夫多妻的民俗现象减少很多。这些具有浓烈时代色彩的文化民俗变迁很快,通常是出于人类发展的考虑,具有作用效果快,时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同时又有体现优良价值观的特点。

三、从文化影响看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化趋势

(一)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演变的一大趋势是民族文化的融合,突出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汉化。在中国汉族聚居地分布广、人数占绝对优势,汉族文化发达程度更高、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演化有直接影响。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质上就是将汉族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应用到拓跋氏的文化中,这加速了拓跋氏的汉化,其中包括:使用汉族的政治制度、允许与汉族通婚以及改汉族姓氏等等。使用政治手段使汉民族文化强制进入拓跋氏文化中。除去直接政治强制下的改革之外,更多的是方方面面的潜移默化。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文化传播效率高。汉族文化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中。汉化的结果还包括:鄂伦春族的春节庆祝方式汉族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一致,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庆祝活动。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整体文化的单一性。

  (二)价值观趋于一致促使习俗一致化

  少数民族习俗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对各方面社会规范的总结和概括,能够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以及治理理念。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政治的原因,社会需要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也会促使少数民族习俗的转变。在特殊历史阶段,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整个民族造成影响。比如,在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应对民族被侵略的危机。与汉族共同反抗侵略,全民族凝聚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一些民族习俗而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去。另外,时代的主旋律以及文明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以及资源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当前提倡可持续发展观,为了落实这一发展观,需要从生活各方面做起。许多少数民族也认同这一发展观。当自身习俗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矛盾时需要做出改变,比如,丧葬形式以及对林木砍伐的现象有了有效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部分民族习俗。

  (三)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就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它们能够进行自我演变。一方面,它们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将这些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会使文化更加理性,这也是当代的文化特性。例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就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将儒学文化融入其中,会使其发展为更加丰富绚丽的文化服饰,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传承到后代。这就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文化内涵在这些习俗中得到了更好的表现,有利于文化传承,向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当代的理性教育,对世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祭祀活动的含义有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祭祀表现出对“天”、“神”的畏惧,希望能够从高高在上的“天”、“神”获得一丝怜悯,用以生存。而现代少数民族能够以一种理性思维去看待世界,对“天”、“神”依然崇敬,但不再畏惧,祭祀也是表现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祝愿,或者表现一种对先古的缅怀。这种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是一种提供传承动力的形式,只有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事物才能够愈久弥新;才能够在众多文化中焕发出独特光彩;才能够在民众中取得良好的认同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也会使得少数民族的民俗内涵演变,其发展方向与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

  (四)文化精髓作用于民俗转变

  少数民族的民俗转变受一定的被动因素影响,但更多是主动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深刻影响着民俗的主动变化方向,这些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少数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民族认同感的第一要素。民俗是文化精髓的体现,其表层处于主动发展变化的状态,内层则始终紧密联系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精髓。例如,裕固族的饮酒习俗体现着豪爽的整体民族性格,更深层次则展现了刚正不阿、正直善良的文化内涵,其习俗随着时间变化发展,在现代与古代已经有一定的差别,但其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改变。而且,通过这种酒文化,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有所加强,有利于其文化传承,实现了民俗与文化的深度结合,给民俗的发展注入了创新力,又保证了它的发展方向是符合民族特色环境的。

四、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当代启示意义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历经风霜传承至今的,是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的,是取得了少数民族本身和其他民族深度认同的,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因此,少数民族的民俗和文化内涵在当代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具有符合时代的启示意义。对其进行研究和学习,能够促进我国的和谐发展,实现民族的共同进步。同时,民族之间的学习,能够产生互相借鉴的价值,能够促进各个民族在保持一定独特风俗的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共同向优良方向发展。

  (一)指导意义

  少数民族民俗是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形成的,而且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是人民的智慧表现。因此,它在当代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少数民族的习俗可能会表现为新的形式,年青一代对繁杂的仪式传承正在减弱,但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种精神力量能够指引少数民族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不失本民族的独特价值理念。

  (二)延伸辐射意义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内部联系紧密,且具有良好的精神价值。因此,其民俗文化是一种交错复杂的网状结构,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都具有极强的延伸意义。这有助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有助于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精神丰富又极具哲学美观的文化强国形象。另外,民族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助于各自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引领性意义

  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内部高度统一认同的精神表现形式。因此,少数民族民俗具有极强的引领性意义,它是少数民族凝聚的源动力,能够引领民俗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世界。

五、结语

少数民族的民俗演变是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之后的结果。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变,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理念的支撑,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实现与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西安半坡博物馆 71003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