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
王车力格尔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之一。安娜是个高贵美丽纯真友善的贵族妇女形象。她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愿意为爱牺牲一切,却最终以悲剧收场。本文从社会因素和形象的自身局限性等方面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小说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俄罗斯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的焦虑不安,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成长,贵族日渐没落。在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安娜出身于贵族,生活在农奴制刚刚废除,资本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风气日益增长的年代。当时的时代呼唤安娜追求自由,但是另一方面旧势力传统道德又在压制着人的内心。安娜在少女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卡列宁自私自利,过于理性化且没有对生活的真诚和热情,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尝过爱情的味道,这种生活几乎使她窒息。与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爱情梦幻世界里,安娜厌恶上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和无耻。安娜义无返顾追求爱情,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冲破舆论的束缚与伏伦斯基生活在一起。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安娜虽然有着追求属于自己人生的生活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又摆脱不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迫。她与伏伦斯基在国外生活并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越发想念自己的儿子谢辽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使她喘不过气,说她“为了卑劣的情欲”抛夫弃子。安娜的内心矛盾日益加剧,最冲精神崩溃走向了卧轨自杀这条悲剧的道路。
二、性格决定命运
安娜的性格决定了她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安娜是一个勇敢向上,大胆坚定的女子。但她同时又是一个爱情至上,偏激,爱猜忌的普通女子。安娜与伏伦斯基相恋之后,发现自己越来越被他与卡列宁不同的特质所吸引,相恋后被他热烈的爱情折服,后来更是把伏伦斯基看成了全部,以至于把全身心托付于他。然而伏伦斯基日渐暴露出了他花花公子的本性,刚开始伏伦斯基对安娜是有爱情的,后来发现自己所牺牲的太多,自己的社会地位,事业前程。这让他烦躁和困惑对安娜的态度也日渐冷淡。伏伦斯基的爱情态度是“我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男子汉的独立性”。他所谓的独立性无非就是财富地位和前途。他爱安娜的美貌胜过安娜的内心精神世界。起初他爱安娜,为了安娜放弃职位,遗产,而当他们面临问题时,他又跑回母亲那里,继承遗产,不再像当初一样只爱安娜,他需要的还有他的母亲,金钱,沙皇。安娜无法接受伏伦斯基这样的转变,她慢慢变得猜忌、偏激、恐慌、胡思乱想。整天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让两个人越来越远。安娜独特的个性不容于上流社会,她偏执疯狂地爱伏伦斯基,爱情的破裂,使她精神崩溃,心灰意冷,让她认识到了爱情没有永远的激情,为了追求幸福而放弃了忠于封建的操守,也没有得到想要的长久的幸福爱情婚姻和家庭,所以安娜为之疯狂,为之神经质。安娜克服不了自身的弱点,在加上环境问题,走向悲剧是在所难免的。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以法律和责任为由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用不准与儿子见面的伪善观念和残酷措施来压迫和折磨安娜;以李迪雅伊万诺夫娜为首的“慈善”集团用宗教的名义把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夺走,又用荒唐无稽的降神术来否定安娜的离婚要求;以培特西特维尔卡娅公爵夫人为首的社交集团,将安娜永远地拒绝在社交的大门之外;就连安娜献出了全部感情,寄托着她痴梦的伏伦斯基也不能与她并肩作战。安娜不是坚定的追求新生活的平民知识女性,也不是那种教会圣洁的朦胧理想的贵族少女,她虽然接触过资产阶级文明,却不能完全抹掉封建思想的印记,因此,她不可能设想人民的劳动生活,更不可能选择革命的斗争道路,她只能孤军奋战,因而她的反抗,在力量的对比上,无疑是以卵击石,最后只好一死。她在与伏伦斯基的关系上犯了一个错误,他对伏伦斯基期望太大,她以为他会带她逃离充满了虚伪与欺骗的社会,伏伦斯基给她的是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安娜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罪恶!”安娜理想化的寄托导致了她注定的牺牲。
安娜所处的时代和自身性格原因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最终卧轨自杀,与小说的开头呼应。在外国文学的历史长廊中安娜以独特的敢于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22
王车力格尔(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