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先秦至两汉“不”字否定句代词宾语的演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3875
杨小静

  先秦至两汉“不”字否定句代词宾语的演变

  杨小静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时期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左传》、《史记》、《论衡》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的“不”字否定句的穷尽式搜集整理,发现“不”字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以后置为主,两汉时期作品中“不”字否定句中前置的情况仍然存在,但用例极少。

  在否定句的代词宾语位置的转变时期问题上,杨伯峻、何乐士认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形势到汉代已基本形成。而孙良明认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在汉代就从口语中消失了。

一、语料中代词的选取

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包括两种类型: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指示代词方面,选取语料时,基本按照古汉语中常见的“之”、“是”、“尔”、“此”等在学界没有分歧的指示词。

  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有常见的人称代词,还有君主自称的 “朕”、“寡人”等,古时臣子的自称“臣”等。在本文语料的选取中,出于代词自身适用对象广度的考虑,笔者排除了这些特殊人群使用的代词,在确定“君”、“公”、“子”等表第二人称“您”而不指称特殊对象的前提下,将这些代词进行了保留。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有很多己称代词“自”的使用,但是“自”在古汉语中,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前面,如《诗经》中就有“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在选取语料时,排除了代词宾语“自”。

二、各个时期代词宾语的使用情况

(一)先秦——《春秋左传》

  (1)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

  (2)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3)楚弱於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

  (4)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

  《左传》中的“不”字否定句在代词宾语前置时,搭配的代词是“我”、“吾”“余”、“女”四个人称代词。

  宾语后置句有9个,如:

  日月飞旋,江河浩荡,北新路桥人建设顺邵高速已是三年。武夷山麓,富屯溪畔,千百健儿夙夜辛劳,奋勇争先。谨以此诗,铭记他们艰辛筑路的光辉历程。

  (1)夫不恶女乎?

  (2)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3)若不许君,将焉用之?

  (4)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

  后置宾语的句子中,搭配的宾语有“我”、“女”、“君”、“子”。

  (二)西汉——《史记》

  西汉时期的史学巨著《史记》中,排除在前代作品中已出现过的完全相同的句子,共有29个代词宾语的“不”字否定句,其中宾语前置只有3例,前置作宾语的代词只有“我”和“吾”两个。如:

  (1)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

  (2)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史记》中“不”字否定句中后置句有26句,相应搭配的代词有“我”、“之”、“子”、“足下”、“君”。例如:

  (1)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2)雷电、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春夏则发,秋冬则藏,故候者无不司之。

  (3)子亡矣,我不从子,亦不敢言。

  (4)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5)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

  (三)东汉——《论衡》

  《论衡》中代词作宾语的“不”字否定句大大减少,共有16句,其中宾语前置的有2例,搭配的都是指示代词“之”。

  (1)今或时凤皇、骐驎,以仁圣之性,隐於恆毛庸羽,无一角五色表之,世人不之知,犹玉在石中也。

  (2)宅者长幼所共,加慎致意者,何可不之讳?

  后置有14句,如:

  (1)得非己力,故谓之福;来不由我,故谓之祸?

  (2)不知之者,见钱俱百,以为财货贫富皆若一也。

  《论衡》中宾语后置的“不”字否定句有“我”和“之”两个代词。

三、“不”字否定句代词宾语的历时变化

根据调查,《左传》、《史记》、《论衡》三部文献中“不”字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句分别有19例、3例、2例,后置句分别是9例、26例、14例。

  《左传》中的“不”字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是以前置为主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与周光午先生的观点一致。西汉的《史记》中,代词宾语已经开始转为以后置为主,《史记》和《论衡》中宾语后置的比例都保持在85%以上,这一结论与杨伯峻、何乐士两位先生的论断是相符的。可以说,“不”字否定句中宾语的位置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向后置的转变。要说明的是,《史记》和《论衡》中“不”字否定句宾语前置的用例都很少,不能排除仿古现象的存在,同时,因为只考察了“不”字否定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就此否定孙良明先生的观点。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

  杨小静(1992—),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