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以《边城》和《长河》为例
◎张姗姗
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乡村,旨在通过对照揭露现代都市存在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沈从文还始终关注湘西世界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入侵,乡下人生活发生的改变。
一、第一次故乡行
《边城》是沈从文离开故乡十八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时的杰作,它向我们展现的是散发着田园气息的湘西世界。在大自然山水的哺育之下,人们呈现出一种本真健康自然的生存状态。边城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它不需要法律的约束,其和谐安稳主要靠人们心中秉持的自然道德规范来维持。小说中的翠翠跟外公、一只黄狗相依为命。外公为尽到抚养翠翠的责任顽强地活着,翠翠则为年事已高的外公带来生活的希望。二、人性善
人性是沈从文评价周围事物的尺度,是其乡土小说创作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沈从文理想当中的“人间乐园”,首先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沈从文怀有无尽的温情。于是,沈从文毫不吝啬地赋予了他们大量的传统美德。在沈从文理想的世界中,当地居民没有身份高低,职业贵贱之分。他们一律具有纯真的人性,将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管渡船的老人,五十多年来都默默地坚守在小溪边,对于别人好心的馈赠,从来不肯轻易接受。即使迫于无奈收下,也会让翠翠买来茶水,送给过往的行人解渴。他的内心过于单纯,连别人馈赠的一个铜板都会觉得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三、不完美的“理想世界”
《边城》在展现人性美的同时,也表达了道德过于纯净而造成的悲剧。小说中提到的翠翠的母亲,在爱情与孝道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殉情。老船夫后悔不已,只好将全部的爱倾注在翠翠身上,希望为翠翠找到一位如意郎君,所以在婚姻问题上过于急躁,结果在没有弄懂翠翠心思的情况下,想出个走车路或走马路的法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翠翠与天保兄弟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边城展现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美好,在变化无常的命运面前,人们有时会非常无奈,沈从文追求的美不是永恒不变的。湘西世界的美是带有忧郁色彩的,美好当中掺杂着忧伤,忧伤当中透露着美好。
四、第二次故乡行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了躲避动乱的生活,沈从文撤离北京南迁,在去往云南的时候经过湘西,此时的湘西在战争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之下,原有的安稳与平静被彻底打破,呈现出与第一次返乡时截然不同的面貌。随着时局的变化,沈从文从不受任何世俗侵染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其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在《长河》之中,沈从文减少了《边城》当中的抒情成分,增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明确表明,想要借助自己所熟悉的湘西的人和物,“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面对时代的变迁,沈从文再也不能忽视外在因素对湘西生活的影响,因此,沈从文不再简单地对人性进行赞美,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五、美好人性的保留
作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姐妹篇”,《长河》和《边城》在人物设置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首先,《长河》同样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的少女形象——夭夭。相比翠翠,她更加地贴近现实生活,身上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她有翠翠平易近人的一面,对陌生人始终保持警惕的态度,但在了解此人并无恶意后,就开始大方地攀谈起来。在桔子园主人滕长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船总顺顺的影子,他们同样为人大方,受人尊敬。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身上始终保持着真善美的一面,是对现代文明社会道德品质败坏最沉重的反击。六、现代文明的介入
一个真正的作家,不会始终高举人性的旗帜而完全独立于社会现实之外,沈从文在坚持人性主题的同时,对时代环境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小说开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我们就会发现宁静外表下潜藏的不和谐因素。在小说中,沈从文首先描写了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辰河沿岸居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接受了现代新式教育的孩子,在家中竟然比父亲更有地位权威,这无疑颠覆了我们对“父为子纲”传统理念的认知。沈从文从这些“进步”之中看到了衰落的趋势,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担忧。七、小结
两次返乡的经历,使沈从文看到了湘西地区的变化。面对冷漠的城市,沈从文创作《边城》来表达对湘西农村美好人性的怀念,希望它能永久的留存。在创作《长河》时,沈从文看到了现代文明冲击之下农村的无力反抗以及人性的堕落之处,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150080
张姗姗(199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黑龙江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