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奥斯汀小说的反讽艺术
◎杨镍玮
简·奥斯汀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她一生埋首闺阁,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六部不朽的文学巨著。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传统讽刺大师菲尔丁、理查逊等作家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发展完善,转化成了带有个人烙印的反讽艺术,并将这种手法贯穿作品的结构布局、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简·奥斯汀式的反讽艺术。本文拟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反讽表现、讽刺手法的承继与创新以及其反讽艺术的成因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地分析简·奥斯汀精妙绝伦的反讽艺术。
一、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反讽表现
(一)小说布局结构中的反讽简·奥斯汀擅长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滑稽的人物形象,揶揄调侃的语言描写中上层阶级乡绅淑女间的恋爱与婚姻。继承了英国反讽传统的简,在作品的结构布局、人物塑造以及叙述语言中,都自觉地以反讽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写作手法的优点,以至于人们把反讽看成奥斯汀理解和评价当时社会的特殊的载体,当作她的小说的基调和风格的标志。
在《傲慢与偏见》的开头,简借助愚蠢无知的班纳特太太说出了一条关于婚姻的“举世皆知的真理”——“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句让读者觉得有些啼笑皆非的卷首语在一开始就将奥斯汀式揶揄讽刺的写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在所有读者都觉得这句话荒谬无比时,简却围绕着这句显然是错误的“真理”,以班纳特家的三位小姐和一位表侄的婚姻为例,不动声色地验证了这条“真理”的真实性。四种婚姻,四个类型,皆大欢喜的收场,实际上是奥斯汀在不动声色地鞭挞和反讽资产阶级婚姻的本来面目——金钱。故事中设置的种种危机和转折使小说的喜剧色彩更加鲜明,也让历代读者在笑声中深思恋爱婚姻与金钱道德的关系。这种看似荒谬的言论到真理的转化本身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蕴含着简·奥斯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尾呼应的结构本身就是对当下资产阶级的以金钱为本质的婚姻最大的讽刺,也是简·奥斯汀登峰造极的反讽艺术的表现。
同样精妙的结构式反讽也可以从简·奥斯汀其他的作品中窥见。《爱玛》一开头就描写了爱玛为她最爱的家庭教师“撮合”了一桩极好的婚事,而接下来这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小姐却恰恰是在自作聪明的“牵红线”中遭遇了一系列巨大的挫折和打击。《劝导》中安妮同年轻军官温特沃斯相爱并订下婚约,她的父母因等级观念和温特沃斯军官的贫穷拆散了这对恋人,但温特沃斯发财升官之后,安妮的父母立即成全了两个人。戏剧化的“圆满结局”既讽刺沃尔特爵士与拉塞尔夫人的爱慕虚荣,也讽刺了听从劝导的安妮本人,揭露了这段看似令人艳羡的爱情中深刻的现实内核。《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在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家人自己对布兰登上校毫无情意,但在结尾中她却幸福地与布兰登上校成婚……这种利用开头与结尾的强烈对比从而表现作者讽刺的艺术形式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这种结构上的反讽艺术,不但为简·奥斯汀其他的反讽手法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更让读者在笑声中深刻地领会到了简·奥斯汀对生活的精辟见解和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二)小说叙述语言中的反讽
简·奥斯汀喜欢采用第三人称,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展开情节。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她让男男女女都来充当自己的喉舌”,无时无刻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情。
纵观简奥斯汀的作品,可以归纳出她通过人物对白来表现讽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滑稽人物之间的滑稽对话来表达对他们的讽刺。如《理智与情感》中约翰达什伍德夫妇聚在一起讨论关于继母和妹妹的年金的对话,在范妮一步一步的诱导中,冷漠刻薄的约翰达伍什先生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三千英镑到仅仅只是做些“邻里相帮”的事情,前后的落差在他们啼笑皆非的对话中尤显讽刺,让人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这一对吝啬自私的夫妻的鄙夷。第二种是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话语来达到讽刺效果。《诺桑觉寺》中的伊莎贝拉在温泉池中碰见两个男人,一开始她和女伴说:“他们要是过来你就告诉我,我是不会抬起头来的”,而男士刚一离开,她又兴奋地告诉女伴“他们有一个长得很漂亮”。之前所塑造的纯洁矜持的淑女形象在她后来的语言中被推翻,作者用这样的对比讽刺了伊莎贝拉的品行不端。这种站在小说人物的背后,通过小说人物的对话来间接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感情喜好的写作特色,一直是奥斯汀非凡的迷人之处。
二、简·奥斯汀式讽刺手法的承继与风格转变
(一)简·奥斯汀讽刺手法的承继在英国文坛,讽刺文学因其针贬时政、以独特方式体现时代精神和大众需求而经久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奥斯汀从小酷爱读书,丰富的阅读经验以及较高的文学素养为她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理查逊、菲尔丁、蒲柏等著名文学大家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她也在批判和承继上一代人的成果下,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反讽艺术。
简·奥斯汀生活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英国文学的讽刺传统自然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并没有受当时大环境下英国文学界的发展趋势和假浪漫主义氛围的感染,而是依然固守自己心中的创作净土,在传承和发扬 18 世纪英国文学史优秀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创作主题与创作风格,写出了区别于当时作家的独具特色的作品。奥斯汀的作品通常展示的是英国乡村生活中一些充满喜剧意味的故事,并由此来揭露人们自私自利、盲目势利的另一面。也许与英国历史上其他伟大的作家相比,简·奥斯汀所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很深的深度和很宽的广度,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小世界”来反映人生百态与人情世故,表达男权社会下女性的自由呼唤的意愿,对当时盛行庸俗风气的英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简·奥斯汀讽刺风格的发展与转变
简·奥斯汀的反讽艺术大多是温和的,她将对人物的讽刺和嘲笑都隐藏在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中,并不直接大发议论。她作品中的反讽大部分是以幽默调侃的形式出现的,让读者在笑声中领略到作家深层次的含义。但奥斯汀的讽刺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她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变迁,她的讽刺风格也逐渐从温和幽默转向了冷静沉稳。
简出生在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和谐家庭,她像自己笔下的爱玛一样无忧无虑地度过少女时代。身为女性作家,她并不像男性作家那样尖锐,她的讽刺是轻松活泼的,没有尖锐的质问和沉重的批判,她只是把讽刺当成表达自己独特思想的方式。这种活泼温和的讽刺方式在她前期的三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中可以窥见一斑。这三部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简通过乡村少男少女的日常恋爱故事,轻松幽默地揭示了中产阶级以金钱为本质的婚姻实质。这三部作品是在简·奥斯汀家庭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写成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她的讽刺态度是善意的,没有愤怒,营造出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
但这种温和的讽刺风格在她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始了转变,虽然早年生活在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里,但是成年之后的她遭遇了爱情的挫折、父亲的辞世以及频繁的迁居,这些打击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在她的后期作品中,写作风格已经不像前期那么轻松诙谐,而是呈现出冷酷式的讽刺。作品当中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班纳特先生那样轻松的不加指责的人物,后期她的讽刺和玩笑更像是一种自嘲,她把这种方式当成面对冷酷现实的挡箭牌。从《曼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三部作品中还可以看出,她将自己的讽刺重点放在了自己塑造的主角身上。无论是《曼菲尔德庄园》中对玛丽安和朱莉安不知羞耻与人私奔的行为进行的态度分明的讽刺,在《爱玛》中对自私势利,“最不完美女主人公”爱玛的塑造,还是对《劝导》中听从父母之命离开爱人的安妮进行的评判,这些通过作品主人公来犀利讽刺当时上层阶级的反讽手法,都显出了她逐渐深刻严肃的作品内核和讽刺风格。后期作品中的严肃与深沉,反映出了简·奥斯汀不似过去那么生机勃勃的写作心态,她在调侃嘲笑之余更注重衡量,学会了在滑稽逗笑的过程中更严肃地对待生活。
三、简·奥斯汀反讽艺术的成因探究
(一)和谐的家庭环境孕育了简·奥斯汀幽默乐观的性格简·奥斯汀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和谐的家庭环境孕育的乐观性格使得简的讽刺显得轻松愉快,频繁的文学探讨培养了她观察人间百态的睿智眼光。
简的父亲乔治是一位渊博的教区长,母亲卡桑德拉李出生在乡绅阶级,是一个智慧乐观的女性。奥斯汀家学习氛围浓厚,讨论时下小说的风格和写法是一项主要的家庭活动,小说的朗读与讨论让简在少年时期便积累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笑料,也让她形成了观察现实生活以及调侃社会弊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她讲究文体,擅长讽刺的行文风格。家人是简创作的小说的第一读者,他们支持简的小说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小说的评说,这让她在下笔时,都能心怀读者,行文也更加妙趣横生。在这种家族特有的文学评论活动中,简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挑剔眼光以及遣词造句中幽默揶揄的语言风格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生涯始终。
(二)敏感犀利的个性造就了简·奥斯汀幽默讽刺的文风
除了家庭为简·奥斯汀营造的良好写作氛围外,她个人固有的敏感犀利的性格对其作品讽刺风格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简在中世纪式的乡村小镇度过了“无可指摘”的一生,在她的亲友眼中,她是合乎19世纪道德标准的淑女,“专为高雅而有理性的社会而诞生” 。但在生活中,简是一个说话诙谐,言论犀利的人,她善于观察身边的人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用敏锐的目光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怪癖,进而从人物身上的缺点看出他们的性格特点。简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也善于用调侃式的语言讽刺人性的缺点和怪癖。这种批判与讽刺的语言风格贯穿着她所有的作品,带着她深刻的个人烙印。
(三)尖锐的社会矛盾赋予了简·奥斯汀创作内容上的反讽性
简·奥斯汀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英国在工业、农业、城市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下层穷苦民众受到了贵族和崛起的中产阶级的严重剥削,民众苦不堪言。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相比于正在经历变革的城市来说,简的居住地史蒂文顿是一个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同时仍然保留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所以同时代的作家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安和恐惧,在简身上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她更多地继承了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传统,既以真实可信的文笔描写当时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社会变革,又用调侃嘲讽的语气反映当时传统社会遗留的弊端。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动荡的政治经济还是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她的作品有着极深的等级观念。上层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暴剥削也使她在小说中非常坚定地嘲讽人性自私、势利的缺点,而这种讽剌大多出现在拥有金钱和实权的上层贵族,如凯瑟琳夫人,沃尔特爵士,埃德蒙夫人等,她通过讽刺这类势利自大的贵族和对上层贵族阿谀奉承的中产阶级,谴责社会结构变化所呈现的弊端。除此之外,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也使得奥斯汀作品中对于女性自由独立品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作为处在较低社会地位的女性,她无法发声,只能将这种愿景寄托在小说中,用反讽这种较为犀利的方式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内涵。
结论
本文在细读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以她的讽刺艺术为中心探讨了其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她的反讽艺术是对英国文学讽刺传统的继承,也肯定了她的反讽艺术对英国文学讽刺传统的拓展创新。她的艺术成果和独特风格,不但为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也为19世纪以后的英国乃至世界作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汲取了英国反讽传统精华的简·奥斯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讽刺王国。可以说,别具一格的反讽艺术是简·奥斯汀理解和评价当时社会的特殊的载体,是她抒发自己感情和信念的独特工具。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揭示,对更深入地理解简奥斯汀小说的思想蕴涵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21000
杨镍玮,女,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