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曹翠 郑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索提高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对中华民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区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指在大学生习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识、文化品德等精神要素的总和。如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独立不惧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融化的过程,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化育”,也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根据研究主题和可行性原则,笔者以张家口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对其进行无记名式问卷调查,并以百分比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整体上比较高,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
学习的热情是大学生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动力。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时,有 36.0%的学生表示不太感兴趣;在回答“你课外经常购买哪方面的书籍”时,仅有30.0%的学生表示经常购买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可见,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很难做到。
(二)大学生在现实中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
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仅仅是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功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在回答“你是否主动运用仁爱忠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来约束指导自己的品德行为”时,仅有近30%的大学生表示会严格要求自己。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一方面主观认同其对工作学习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却又不能自觉践行,表现出知行分离的状态。
(三)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不高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实用性、速效性逐渐成为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尺。大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后可以马上在实践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却是一个日渐积累而内化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近1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较高的现实适用度。这也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根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抛弃传统、切断根基。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必须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大学生认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一方面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在现实中逐步改造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高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时代价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方面通过学习,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道德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更加敬佩和热爱我们的民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优良品格,大学生受益匪浅。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等。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文明古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四书五经、书法绘画、服饰饮食、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中又蕴含着许多积极的道德观念,如“精忠报国克己奉公”的爱国情怀、“贵德重义崇尚气节”的道德人格等。通过学习,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必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从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四、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1.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热情度不高。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依托,对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大学生只有充分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才能激发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大学生必须提高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一方面自觉按照传统美德来指导自我实践行为;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态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2.调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老师,大学生在认识到肩负使命的同时,应该主动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技艺如书法、绘画、诗词入手,逐步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慢慢地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变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之前的部分学习延伸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传统文化素养。
3.提高大学生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要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观如“自强不息刚健进取”、“ 律己修身,俭以养德”等来指导日常行为,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活动的践行来增强和巩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1.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其中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传授教育。各个高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教学模块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不会影响各专业课程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在扩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提高高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典型示范性。因此大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起“知行合一”的典范,在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和院系的教师之间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完善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3.改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调查显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对简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成长需要,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要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来阐释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热点及难点问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大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视听享受自觉接受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4.营造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动力。高校要善于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作用和文化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善于打造文化走廊,将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名人名言做成宣传板张贴于各教学楼的走廊和通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要善于开展和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竞赛、传统文化主题讲座等,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1.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各种负面文化思潮的冲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大力度保护和推广传统文化。不仅要注意培养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多举办诸如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保护传统习俗或传统文化宣传月活动;还需要对存在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提供物质保障,借此纠正社会上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使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及其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
2.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日益增强。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必须充分重视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领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都要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不歪曲历史,不夸大事实,不断推出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和节目,使大学生真正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课题名称:张家口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张家口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2015012)。
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075000
曹翠(197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