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5432
◎魏全利

  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

  ◎魏全利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从最近各类文化电视节目的热播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走进人民大众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大众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基本特点。”强调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国学经典在当代社会中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中小学课堂上,国学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众多有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开展,让大众越来越重视国学经典。但是,我国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孩子们不能更好地吸收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有益思想,致使社会大众人文素质欠缺。本文将对“国学经典”、“人文素质”的内涵进行解析,通过对现阶段基础教育分析,提出文化经典教育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一、国学经典及人文精神概念解析

(一)国学经典的涵义

  “国学”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优秀文化与人文性的具体体现。国学,即为国家的学术和文化。而“经典”《辞海》解释为:“典范的经书”;《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作品。“国学经典”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总称。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体现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的需求的满足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宣扬,以达到解放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文化素质的最终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给学生塑造良好精神底蕴,让国学经典美通过教师的传授感染到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自觉追求精神的美好。

二、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渗透的体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进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依附着国学经典而传承至今的,它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着凝聚人心、培养人才、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教学方面人文精神渗透的体现

  国学经典教育重视对人的精神培养,这一功能的体现主要通过学校来完成,在学校教学方面,国学经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尤为显著。《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今天教育教学工作仍富有现实意义。如在《学记》中提供了先进教育原则。这些原则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依然适用,在教学实践方面,《学记》中渗透人文精神方面还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博习亲师等等。又如在《颜氏家训》对家庭教育的阐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再如《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阐述古代教育方法中,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尊重传统、遵循孩子们身心发展安排学习内容的人文精神。传统的语文教材、蒙学读物主要是供少年儿童识字之用,不仅内容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且能使儿童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正确思想的引导。

  (二)礼仪修身方面人文精神渗透的体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礼,礼仪教育是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及家庭活动、社会生活的首要任务。如《学记》中指出“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体现古代教育中尊师敬师的礼仪教育。《太公家教》中教育子弟待人接物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培养、塑造君子型人格。《颜氏家训》中也阐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的礼仪修养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小孩子从小进行礼仪示范教育的重要性。《弟子规》中对弟子修身方面有严格的要求等等。这些国学经典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渗透在古代传统教育教学与礼仪修身等内容中,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中。体现出教育在精神塑造方面的独特价值。传统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培养身心,成为推行道义的君子。满足国家对读书人“道”的要求。

三、国学经典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众多国学电视节目以及国学班的开展,让越来越多人接触到我国灿烂的国学文化。但是,在现代背景下的经典学习进程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国学经典的环境

  现阶段国学教育课,在选择国学课本上是非常盲目和随意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时所选的内容很多很杂,没有系统性,虽然学生们阅读了许多国学经典作品,背了很多诗词章句,甚至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各种诗词歌赋,古代经典文章。但是一直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其要领,把握不了传统文化深层内涵,不能很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试想:这样的熟练“掌握”对于个人的成长、家长的期待、学校的要求、社会的规范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此的“博学多识”只能让学生成为整天掉书袋子的书呆子,于人生成长并无好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中,国学的内容很少,国学经典的篇目非常有限。而且在语文课本的编排上,文言文编排非常零散,人文精神的渗透很少体现,这样也无法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与掌握国学经典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更难以将人文精神与生活实践很好地联系在一起。

  (二)教师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现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学校中老师传授国学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读经”,让学生背诵经典作品,尽管每天教室里充斥着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也整日里摇头晃脑、“出口成章”,孩子们精熟于古诗文背诵与默写,甚至全社会形成积极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然而这些国学教育只是徒有形式,只是展示在试卷上的假象,没有真正对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产生正确的影响。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内在精神,不能更好地发掘国学经典中的价值。因此他们在面对国学教育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只是把古诗词的翻译、中心思想等内容抄写在文章旁,以备老师检查和考试的复习。老师也很难通过讲授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生学习国学的道路上不能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人文精神的渗透。

  (三)学生缺乏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在现在的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当中,由于“国学热”的浪潮趋势,学校中的“读经”活动比比皆是,但是学校采用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接纳吸收的工具,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会背指定的国学经典,会熟练默写经典文章、片段,以便学生在考试中能拿高分,却没有让学生自己理解与反思,因此学生对背诵的国学内容兴趣不高,往往只是应付了事,甚至有些学生连背诵的经典名篇是哪个朝代、哪个作家都不知道。他们对国学经典都没有太大好感,认为背诵这些对学习没有太大用处,觉得这是一件费事费力又没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对国学经典丧失兴趣,这也必然导致国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功夫,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学经典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国学经典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为国学经典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习传授国学经典需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国学经典氛围,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倡导学习国学经典,用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自己,可以加大广播电视的宣传力度,用贴近人民的语言向社会大众普及国学知识,渗透优秀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国学教育需要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让他们在懵懂的时候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在他们的人格中传承与发扬。此外,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接受国学经典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带动家庭成员做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小学老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构建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首要的是教师。教师应该通过多样的方式,让优秀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国学经典教育是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人文精神”,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做文化事业建设者和传承者。教师应该依靠自身厚积的文化素质让人文精神渗透进学生的心中,并自觉践行。

  (三)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人文因素,提高人文精神渗透的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中到底什么才是对当代学生有利的,哪些传统知识又是不切合当今时代的,这都需要挖掘、筛选。因为国学知识并不完全都是有“益”的知识。毕竟那些知识已经年代久远,也会出现与现代精神思想不相符合的内容。如果青少年不加思考一味接受,将“勿擅违”作为人生的信条,就不会出现司马光砸缸这类令人称赞的事情了。社会中也会因此而多了些“死脑筋”的人。因此,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人文因素,提高人文精神渗透的意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教育,比如韩愈《师说》中和谐的师生观、《学记》中的教育教学观念、《颜氏家训》中对孩童正确人生观的培养、《弟子规》中对弟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规劝,以及《教童子法》中浓厚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经漫长历史岁月而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结语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贤精神内涵的体现,我们要注重国学的教学实质,让孩子们了解国学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国学知识对其价值观产生有利的影响。让这些文化财富不仅仅在学校的氛围中发挥价值,更能够在个人的社会生活中散发光芒,使优秀的人文精神体现独特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要对教授的国学内容进行仔细筛选,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国学的热潮当中,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充分发掘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让国学经典历久弥新,让国学经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继承与弘扬。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7

  魏全利(1992-),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