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总理签名奖棉乡 棉农欢歌斗志昂

时间:2023/11/9 作者: 唐山文学 热度: 16480
劲驰

  总理签名奖棉乡 棉农欢歌斗志昂

  劲驰

  位于丰润西南部的小张各庄乡小张各庄村,地势低洼,黑壤土质,耕地面积3500亩,1000多口人,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185天,非常适宜棉花种植,是全国有名的棉花丰产村。

  这里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用手抓一把黑黑的泥土,几乎能攥的流油,散发着泥土芳香,沁人肺腑;这里是一片令人向往,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一望无际的原野,绿意葱茏,浓浓的绿色覆盖着黑土地,映入眼帘的是沟渠相通的方田,茂盛的树木依次排开,树下的沟渠、排干成网,清澈见底的水中鱼虾浮游;这里一片片泛黄玉米棒子各个长得像个大棒槌,一株株盛开着的棉花似空中的朵朵白云,彰显着鱼米之乡的景色旖旎。当地农民把黑土地当成“聚宝盆”、“摇钱树”,尽享大自然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当代农民张诒光深有体会,曾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心里的话,讴歌小张各庄村的巨大变化,以表达歌者对家乡沉甸甸的眷恋和无比的热爱。

  春风送暖百花艳,古村新貌展靓颜。

  水泥铺路平又宽,街道整洁无杂乱。

  杨树翠柳路边栽,满目鲜花红烂漫。

  太阳能灯金光灿,满目明亮又省电。

  自来水纯甜又清,饮用放心身体健。

  地下管道装仪表,刷卡浇地真方便。

  文化广场器材多,强身健体少病患。

  评剧歌舞健美操,优秀节目未间断。

  锣鼓齐奏唱心曲,铲除不良旧习惯。

  莺歌燕舞气象新,风清气正扬德善。

  和谐文明奔小康,两委带头做榜样。

  党的恩情比海深,千秋万代永不忘。

  提起小张各庄村的变化,不能不提到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甫。他从1969年参军入伍,在绿色军营里摸爬滚打七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先后任村民兵连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一干就是40多年。40多年的风雨历程,40多年的付出艰辛,40多年的串串足迹,40多年的无私奉献,凝结着他的不变乡愁。凸显着他善行乡里,立德树人的理念。如今的小张各庄村,从街头到巷尾花木葱茏,柳绿成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一直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葡萄架下身着休闲装的男女村民扭动着腰肢欢歌起舞;乡村大舞台不断推陈出新,评剧选段,快板相声、歌舞,一展新时代新农民的新形象。过去全县有名的小宝塔学校孩子们欢歌笑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过去星罗棋布的老宅矮墙,已经变成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宜居舒适的新房,陈旧残破的印象只有留在岁月的记忆里。过去吃水靠双肩到石井、砖井去挑的历史早已被清澈甘冽的自来水所替代。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叠翠的田野地下埋设着浇灌农田的管道,农民通过刷卡即可开闸浇地,一举扭转了过去大水漫灌,费水费电的被动局面,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别无二样。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以美丽乡村构筑和谐梦想。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甫说:“坚持生态之村,一张蓝图绘到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净土绿地,一片蓝天。”这就是小张各庄村选择的长远大计。难怪有污染企业打算以重金租用这个村的土地,但却吃到“闭门羹”。放弃以生态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一直以来是不可逾越的一条红线。专心投入生态建设,治水植绿,治污治乱,优化农业环境,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变的选择,在与张维甫谈及美丽乡村建设时,他侃侃而谈:“美丽乡村的美:一是美在民俗民风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让村民从释放的正能量中,增强爱国、爱家的责任与担当。二是美在农民的生活环境上,出门看得到绿色,抬头看得到蓝天,走路不在粘、散、沾,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路面是硬化的,路旁是绿化的,环境是美化的。三是美在文化生活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文明呼唤,也是留住记忆,不忘乡愁,追求梦想,构建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通过歌声、舞蹈、评剧、传统扭秧歌、高跷、小车会、吹打乐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理。要让环境美,精神美,生态美深入人心,以此调动起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花香解语鸟能言,公序良俗扬德善。尊老爱幼敬前贤,家和业兴书宏篇”。这就是小张各庄村的真实写照,也是定格在人们记忆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印象。

  在小张各庄乡村故事里,一直流淌着红色的基因和文脉的传承。据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甫和耄耋之年的老共产党员张姓普、张庭甫回忆,小张各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早在明永乐年间(1403年)张姓四户由山东迁徙定居,繁衍生息,村落规模由小到大,人口由少到多,历史积淀由薄到厚。岁月蹉跎,时间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记忆。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在村东入口处曾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文昌阁”,阁楼上经常有本村评剧爱好者,和外地演出团体演出,如《窦娥冤》《清风亭》《大登殿》《秦香莲》《孟姜女》《打金枝》等,村民站在楼下尽情欣赏,演员们洪亮如银铃般的清脆唱腔,挥洒自如的演技,细腻感人,潇洒飘逸,如玉珠落盘。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农民大饱眼福。穿过“文昌阁”拱形的大门,放眼望去,位于村西头的是小张各庄完全小学,也是当年被县文教局命名为“小宝塔”学校。当地村民把“文昌阁”称为龙头,将村西小学称为龙尾,首尾遥相呼应。加之沿街古木参天,绿荫盖地,更显几分幽静和神奇。据张氏家族族谱记载这些树木“护抱阳基,镇守文昌”,子孙护之有责而不得滥砍滥伐,以绿色如荫护佑后人之福。见证岁月变迁的古木彰显着和弘扬民风民俗,润泽和兴旺一代又一代人的气势与大度。尽管当年屹立在村口的“文昌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无知的红卫兵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借口而无情地被拆毁,但老街上残存的高墙和“文昌阁”的遗址却仍印迹风雨岁月的影子,也凸显着今人淤积于胸的尘埃。观后平添几分沧桑与无奈。小张各庄村之所有文化底蕴和魅力,能够凝集村民之心,形成众人合力,说到底是因为有远近闻名的“文昌阁”。它是绵延历史文化的动力,是岁月辉煌的象征,更是不变乡愁的记忆。它对村民寄予的厚望,村民没有让古楼失望。1951年全县第一所花子学校在此落成,意在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提供速成识字班免费求学的环境;同年全县第一个农村文化俱乐部在此诞生;1953年全县第一个由十六名大嫂组成的扫盲班在此村成立,班长由高玉玲担任,县文化馆赵学勇经常到此授课讲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同年村里组建的庄户评剧团在全县首演歌剧《白毛女》《英雄的潘家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1954年,全县第一个“农民合唱团”在该村组建,受到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是年村民张之俊是解放后全县农民唯一拥有手风琴之家,其父是高级工程师,唐山小官庄飞机场的总设计师;1961年,全县第一个华尔兹舞蹈队在该村组建,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舞蹈家,世界文化联盟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者,其学术专著《试论美学与舞蹈》被称为开创中国美学新纪元的萧育林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上曾流传:“一京二卫三小张各庄”的说法,也有“南无锡,北小张各庄”的提法。无论是说法也好,提法也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文化人,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向世人展现了当代农民的自尊、自爱、自警、自治、自力的新形象,这也是:“天气地气人气气正丰而润,山脉水脉文脉脉平慨而慷”的一种表征。俗话说:“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领头羊”。在谈及小张各庄村风清气正这一话题时,村党支书记张维甫一下子拉开了话匣子,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滔滔不绝倾诉起来。他动情地说:“一个人不知家史则无从爱其家;不知村史则无从爱其乡;不知国史则无从爱其国”。在旁的老共产党员,老村干部,老农民张姓普和张庭甫一搭一衬,总有追忆不完的陈光碎影,总有说不完的话语。谈吐间三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竟然深情地唱起一首老歌:

  五八年那么呼嘿,

  大生产那么呼嘿,

  竞赛的歌声

  稀哩哩哩,洒啦啦啦,

  梭拉拉拉呔,

  到处传那么呼嘿……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小张各庄村按照中央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全面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了种植计划。全村3000多亩耕地、播种棉花2000多亩,这在当年是完全与上级大力倡导的:“要发财种三白(棉花、麻、玉米白马牙)”是相稳合的。同时,也是符合村情民意的。为实现上级提出的:“百斤棉(皮棉)千斤粮,万斤菜”的奋斗目标,大队党支部、管委会遵照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方针搞起千亩丰产方,百亩高产田,十亩棉花试验田。并组建起以妇女为主体的穆桂英队由赵之兰任队长,吴广積为技术员。为显示有别于其它社员,凡参加穆桂英队的队员统一着深兰色服装并实行军事化管理。当然参加穆桂英队的队员都是从各生产队抽调的年轻、心灵、手巧、劳动热情高的强壮女劳动力。她们每天辛勤劳作在“百亩丰产田”里,从种到收一年到头忙忙碌碌,但却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任何渴求,只有无私奉献和默默无闻地付出。为夺取棉花丰产丰收,除积极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外,穆桂英队还大胆推行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实行“实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在唐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百亩棉花丰产田里活跃的这支穆桂英队呈现出:“汗水撒满试验田,起早贪晚精细管。同心协力夺高产,棉株似树花絮展”的可喜局面。当年百亩棉花丰产田实现亩产皮棉150斤,在高产,样板田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村2000多亩棉花亩产突破百斤皮棉,这在中国北方棉产区是驾火箭,放卫星的一个奇迹。当年小张各庄村棉花放卫星的消息不胫而走,为推广该村植棉经验,唐山劳动日报社的记者王兰亭、姚继臣常驻该村,及时向唐山地区广大农民总结推广经验,传递丰收讯息。唐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常驻该村,现场指导。到这个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迎接不暇,由于棉花丰产丰收,一到采摘季节,周边各个中、小学校的师生前来支农,帮助采摘棉花。小张各庄村一时间成为了古庄名村,棉花丰产村。1958年秋季先后有中央监察部部长安子文,农业部部长沙风,全国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张鼎承,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对穆桂英队植棉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和夸奖。1958年10月,小张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广华带着村民的重托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会上为该村颁发写有:“奖给,河北省丰润县新军屯公社小张各庄村,棉花丰产乡”的奖状,而且奖状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签名。参会的代表和周总理一起合影留念。得知获此殊荣的消息后村民们手舞足蹈,兴奋异常,纷纷欢歌起舞,表达愉悦之情和不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厚望,表示齐心协力更上一层楼,夺取粮棉双丰收。从北京受表彰奖励回来后时任村支书吴广华为了激励和鼓舞棉农,曾把奖状装裱好镶在镜框里,连同与周恩来总理和与会代表合影照悬挂在大队部最醒目处。村民们每每看到奖状和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照总是感慨万千,激情无限。但遗憾的是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奖给棉乡的奖状以及珍贵的与周总理合影照毁于一旦,只能把这一辉煌历史时刻定格在村民的记忆里。获得国家级大奖以后,河北省委,省政府也召开表彰大会,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张印玉曾带着一株由穆桂英队培育的形似一棵树,枝上若干棉桃样本到石家庄参加劳模大会。不巧的是一到唐山火车站等车时因人多拥挤不堪,把结有50多个棉桃的样本挤掉了两个桃,为此到了石家庄后,张印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整整两夜失眠,后来把这株少见的棉花样本,送至省农展馆经过认真处理后向全省人民展出。因为植棉有功,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还为张印玉颁发了特邀研究员证书。中共丰润县委还命名小张各庄村为“棉花元帅村”。

  平凡是伟大、奉献是美德。随着小张各庄村植棉经验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推广,当年的丰润县南部各社队植棉面积逐年扩大。单产、总产逐年提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省政府投资在新军屯建起河北省丰润县新军屯良棉轧花厂,专门负责产棉区的棉花收购,加工。该厂后改为县农业局主管,基本形成了收购、剥绒、去籽、榨油、打包、外销一条龙工序。为中国北方棉花加工规模之最。1971年老庄子供销处也筹资建起老庄子轧花厂,隶属于县供销合作社主管。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当年棉花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时间是走得快,留不住,看不见,摸不着的宝贵财富,但如果把时间象金钱和古董一样锁在保险柜里,那么,显然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只有珍惜和利用它,才能使淡忘的记忆,重新捡起。因为追思它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使人怀旧、念旧、不忘旧,激励筑梦奋起拼搏。这正是:

  白浪滔滔映碧空,千亩棉农笑语丰。

  燕山起舞传佳讯,泥河润泽建奇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